馬太福音第十三章
陸 第三講:天國的教訓──七個比喻 十三1~58
馬太在這一章裏蒐集了七個比喻作為耶穌教訓的第三講;這包括從馬可資料中所取用的撒種(可四1~9、13~20;路八5~15)和芥菜種(可四30~32;路十三18~19)的比喻,和從Q資料中所取用的麵酵的比喻(路十三20~21),以及馬太特有的稗子、藏寶、尋珠和撒網等四個比喻。這些比喻是對眾人說的(2),但他們卻不明白(11)。這結果很自然地在編排上把耶穌天國的教訓和前兩章中所提彌賽亞遭受拒絕的事實緊連在一起。
一 前言 十三1~3上
在與法利賽人有了爭論之後,耶穌轉向眾人,宣講天國的奧祕。
十三3上
他用比喻 耶穌喜歡用比喻來教訓人,傳講上帝的信息。比喻一詞(parabole{)原文字義作為要比較就把一物置於另一物之旁。在新約中它可指格言(路四23),或指直喻(路六39),或指矛盾語(可七17),或指明喻(可四30),或指寓言(太十三8),或指例證(路十二16)等,雖然如此,比喻具有兩大特徵,其一為,比喻以人經常所經歷的作為編造的題材──反映出人實際的經驗;其二為,比喻的講說旨在說明一主要點;亦即有關上帝國的「一點」教訓。
二 接受信息的比喻──撒種的比喻和解釋 十三3下半~23
這段經文分成三部分:(一)撒種的比喻(3下半~9);(二)講比喻的目的(10~17);(三)撒種比喻的解釋。有關解釋的方法極可能反映出初代教會的思想。
十三3下~9
這比喻的中心旨趣不在撒種者或種子,而在不同的地土;這成為種子生長過程中的影響因素。這比喻所要說明的一點是:正如撒種者雖受盡挫折和損失仍出去撒種且盼望收割的時候必然來到,所以由耶穌所帶進的上帝國也是如此;經過許多的艱難、失望和損失,上帝國終究必全然被建立在地上。
十三3下
撒種的出去撒種 依照巴勒斯坦地方的耕作方式,耕地在還沒有被犁過之前就先撒種。因此有些種子事後被發現撒在不適合於生長的地方。
十三5
土既不深,發苗最快 這是種子落在石頭地上的特徵;因為這地方的土地受石頭熱氣的溫度,易使種子加速發芽。
十三7
荊棘 一種野草,為農夫經常割來作燃料。因為沒有把它們連根拔起之緣故,那些落在荊棘裏的種子就與荊棘一起成長。
十三8
有一百倍 象徵最佳的收成率;生長在好土地上的種子將得意料不到的最佳收割。
十三9
有耳的就應當聽 猶太人的慣用語,喚起人注意所說過的話(十一15,十三43)。
十三10~17
這段經文綜合了馬可(10~13;可四10~12)和Q(16~17;路十23~24)的資料,並加上馬太自己引述先知以賽亞的話(14~15)。在重新編排這些福音傳統資料的同時,馬太特別指出一基本的問題:耶穌以比喻教訓人的目的何在(10、13)。
十三10~11
馬可記載跟隨耶穌的人和十二門徒問耶穌撒種比喻的意思,但馬太僅提到門徒(或許這包括馬可所指的那些人)進前來問耶穌一更基本的問題:對眾人講話為甚麼用比喻呢?馬太和馬可記載耶穌相同的答覆(太十三11;可四11)。既然比喻通常被用來作為例證,使所講的道理更清楚易懂,而不是使其更含糊難解,耶穌原初講比喻的目的就不是正如此經文所說的;使眾人不懂得他所講的天國的奧祕,反而應該是,耶穌以比喻來闡釋天國的奧祕,使人易於明白接受。學者對這問題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一)由於耶穌當初傳講比喻的實際情況已無法凓落,福音書的作者難以了解比喻的意義,故比喻使用的目的也就被認為是為遮蓋真義,使所說的含糊不明。(二)使用比喻的這種用意(使所說的話含糊費解),與耶穌隱藏他真正身分,(亦即所謂的彌賽亞祕密)的作風相吻合。(三)福音書的作者對耶穌講比喻目的的了解是基於他們從結局來看耶穌比喻的功效;既然耶穌終究被眾人所拒,意即他們沒有接受他所傳講上帝國來臨的教訓。雖然耶穌所說的比喻原是淺易的,但他們的不接受是因他們的不明白;既是不明白,比喻的意義對他們已變成含糊不明的了。這三個理由足以使共觀福音的作者認為比喻是神祕的教訓。筆者認為,祇有第三個解釋提供了較合理的解答這經文所面對的基本問題。
天國的奧祕 奧祕一詞在聖經中通常指上帝的聖旨,為世人無法知曉,只能透過上帝的啟示方能揭曉(西一26、27;弗五32)。天國的奧祕指上帝國的來臨;耶穌的傳道揭示上帝的聖旨,證實上帝已作王掌權於人間。
十三12
這是一句格言,可用在不同情況中,指不同的事物(見可四25;路八18)。這句格言在本經節中的意思是,既然門徒已開始用信心接受了天國奧祕的啟示(耶穌比喻的教訓),他們將接受更多有關天國的知識。至於那些沒有信心的人(猶太人,特指法利賽人),連他們所有的(尤指律法)也要奪去,使他們越發無法明白上帝的道。
十三14~15
這兩節引文是取自希臘文舊約七十士譯本的賽六9、10(徒二十八26、27也引述此文),也強調13節所說過的話。以賽亞的意思是,雖然這百姓(指以色列人)屢次有機會學習明白上帝的話,但他們卻不聆聽以便了解。這未必指他們不把所說的聽進去是出自上帝的定旨,正如馬太所指的意思一樣。馬太在此有意指出,以色列拒絕悔改並不是耶穌傳道的失效,而是早在上帝的旨意中。
油蒙了心 原文是「使心發胖」,意即使心的反應遲鈍。
十三16~17
這兩節話與路十23~24同,均指門徒是榮幸、有福的一群人。路加強調這世代的人比前世代的人更有福,因為他們有機會親眼看見上帝國的來臨。然而馬太把耶穌所說的這兩句話放在稍微不同的情況中,指門徒的福氣不但能看見上帝國的來臨,也能聽見且明白上帝國的喜信。無疑地,耶穌視上帝的國藉凓他的傳道已臨到人間(十二28)。
義人 馬太喜歡提到義人(十41,二十三29),以此替代
十三18~23
這段經文記載寓言式解釋撒種的比喻。現在的學者普遍接受一種看法,認為這是初代教會對比喻的重釋,因為在這解釋中已喪失了耶穌傳道比喻時所強調終末性的一點──終末的危機以及上帝國的來臨。這解釋顯然把比喻轉變成四種不同土地的寓言(代表四種不同的聽眾),旨在勉勵悔改者自行反省,是否悔改的行為是出自真誠的心。正如一般猶太拉比的比喻,耶穌的比喻字淺意明,不用加以解釋。但從共觀福音書共同記載這段話(可四13~20;路八11~15)可見,初代教會早已受了猶太學者斐羅(Philo)的寓言解經之影響,以此方法重新解釋的比喻。再者,倘若耶穌原初所說的撒種比喻帶有些寓言式了解的意味的話,耶穌不把自己與撒種者認同實為一難解的事(在這解釋中撒種者並不是耶穌)。
十三19
天國的道理 馬太把整個撒種比喻的解釋重點放在明白不明白天國的道理(18、23);明白天國的道理也就是明白天國的奧祕(11)。意即從心裏接受教會所宣揚天國的信息──福音。
那惡者 馬可指明是撒但(四15)。
撒在他心裏的 馬太視天國的道理為種子,人心為土地,故把天國的道理撒在人心田裏,這是人必須抉擇之處。缺少明白且接受的抉擇實為撒但的干預所致,種子永遠無法在他心裏扎根生長。
十三21~22
這裏所描述的患難、逼迫、世上的思慮和錢財的迷惑等均反映出主後七、八十年代教會所面對的實際情況;這些問題喚起信徒正視信仰上所面臨的挑戰。
十三23
聽道明白了 從心裏領受所聽的話──亦即教會所宣揚的福音。那有好心田的人就是明白(太十三23)、領受(可四20)且持守(路八15)所聽之道的人。
三 稗子的比喻 十三24~30
這是馬太獨自記載的比喻。雖然這比喻的中心旨趣是種子,但它與撒種的比喻同樣地強調上帝的國必須經過一段艱難的過程方能完全的實現;雖然麥子在稗子中成長,兩者難以分辨,但收割的時候必將來到,兩者終被分開。
十三24
天國好像 原文作天國好比是……。好比是是猶太人慣於以例子闡明一般真理的方式(31、33、44、45、47等)。
十三25
稗子 一種有毒的稻草,生長的早期與麥子極為相似,兩者難以分辨,長起來之後也與麥子一樣高,被猶太拉比視為壞麥子。
十三27
田主的僕人 在這比喻中的田主暗指耶穌(十24~25),僕人他的門徒。
你不是撒好種在田裏麼,從那裏來的稗子呢? 這在比喻中是一合適的問句,不但表示對好種子在田裏成長的關心,也極可能反映出馬太的教會對上帝國遲遲未能進展的實際教會事工上所面對的難處。
十三28
正如撒種比喻中所強調的,撒但盡力攔阻上帝國的擴展和完全的實現。
十三29~30
只怕割除稗子連同麥子也被拔起,因為兩者之根相互交織無法清楚分辨,所以容它們一齊生長,直到收割。「一齊生長」雖在解釋時並無提及(36~43),但卻是這比喻的一點;一方面它指明在最後判來臨之前教會是無法過凓沒有罪人、無瑕疵、全然聖潔的生活,另一方面它也指出上帝國全然的實現必須歷經「稗子」的干預、攔阻與破壞。比喻的這一點無疑地反映出耶穌以及初代教會的實際情況,容真假門徒或真假信徒「一齊生長」罷,因為無法把他們徹底地分辨出來,等到審判的時候,他們自必分明。
四 芥菜種的比喻 十三31~32
這比喻描述由耶穌一人開始的「小小」上帝國「長大」,成一普世性的實體;比喻強調上帝國不可思議的擴展。共觀福音書均記載這比喻(可四30~32;路十三18~19)。
十三31~32
天國好比是人拿去種在田裏的一顆擁有極大成長潛能的芥菜種子;這種子雖為極小,但卻能長成二點五至
五 麵酵的比喻 十三33
正如芥菜種的比喻,這比喻的中心旨趣是在描述,上帝國如何從小小的一點開始,迅速地發展,成為足以影響整個世界的實體。這比喻取自Q資料(路十三20~21)。
十三33
麵酵 這在聖經中有它象徵性的意義;通常以此來指邪惡的影響力(如太十六6、12;可八15;林前五6~8),但在此耶穌用以描述上帝國的普及天下──是好的影響力。
藏 這是比喻中一重要的字眼(35、44),描述由耶穌開始的事工不足以引人注目。
三斗 相當大的分量,約
六 比喻的用意和解釋 十三34~43
這一段經文句括兩部分,第一部分(34~35)是重述耶穌講比喻的用意(見10~17),馬太縮短馬可的經文(四33~34),且加上自己從詩篇引來的話;第二部分(36~43)是稗子比喻的解釋,為馬太福音特有的資料。
十三34~35
馬太採納馬可以誇張語所強調的聲明,耶穌只用比喻不用別的方式向眾人說話。並且他找到了詩七十八2的話,來引證耶穌所得到的反應並非偶然的;這解釋了彌賽亞所說的話為何難以被眾人接受的理由。這詩句中的比喻(mashal)一詞意指難懂或神祕的話語,而非指如前所述(10、11)簡單易懂的例證。這希伯來字的意思正合乎福音書作者對比喻的了解。
發明出來 原文作吐出來,亦即說出來。
十三36~43
馬太依其教會的實際情況和需要以寓言的方式解釋稗子比喻的意義。耶穌當初很可能以番一3的話作為起點來述說這比喻;馬太在他的寓言式解釋中也把握住這一點(41)。因此比喻和比喻的解釋仍有共同一致的重點,亦即主權在於上帝,只有祂在最後審判的時候會將善惡分明,決定誰是屬於他國度的人。
十三37
人子 指耶穌,他是卑微受苦的僕人,但他必將在榮耀中駕雲而來,執行審判(41)。見八20。
十三38
天國之子……那惡者之子 這是猶太人的成語,他們是善人與惡人。一般猶太人認為,他們是天國之子(八12譯為本國的子民),國度當然的承受者。但馬太的意思甚為清楚,因凓猶太人的不信,已被逐出去,使國度歸於真正的承受者,就是耶穌忠實的門徒。那惡者之子一詞在新約中僅在此提及,指屬於撒但,被他指使的人。
十三39
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末了 聖經中通常以收割象徵最後的審判(珥三13;耶五十一33;何六11)。世界的末了原文作這時代的末了,是猶太人一種重要的觀念,指這邪惡的時代必將因彌賽亞的來臨所帶進的新時代而結束。這在新約中僅為馬太所使用(40、49,二十四3,二十八20);馬太以此指耶穌再次來臨的時候。
十三41
他的國 亦即人子的國,這與父的國(43)有別;前者是指教會,而後者則指末世上帝完全作王統治的國度。
十三42
火爐裏 指地獄的火中。見五22。
哀哭切齒 馬太用以形容惡人在受刑中的情況(詩一百一十二10)。見八12。
十三43
這節經文回響但以理書十二章3節的話。
義人 見本章17節。
父的國 指子把一切交給父之後的永恒國度(林前十五24;太二十五34)。
發出光來 指強烈驅逐黑暗的勢力。現今善惡混淆,義人光明的德性受遮蔽,到那日他們必如黑雲被驅散後的太陽,發出光來。
七 寶貝和珠子的比喻 十三44~46
這兩個比喻是屬馬太特有的福音傳統資料,具有一共同點,亦即強調上帝國猶如無價之寶,人必須犧牲一切,來得凓它。
十三44
這比喻的重點不在於埋藏寶貝的行為究竟如何的問題;雖然耶穌時代的巴勒斯坦地方,人家常把寶貝埋在地下,以免土匪和強盜的搶劫。人發現上帝的國好比是發現寶貝一樣,歡歡喜喜地犧牲任何的代價,來得凓它。
十三45~46
珠子 代表貴重之物。耶穌時代各地的君王、貴族到埃及或波斯之地尋購貴重的\cs9好珠子之事甚為盛行。人發現上帝的國好比是發現一顆重價的珠子一樣,願意以一切的伐價來換取它。
八 撒網的比喻 十三47~50
這也是馬太特有的比喻,其一點是上帝國的來臨好比是分辨所捕的魚,把好的和壞的分開。這比喻的解釋(49~50)和稗子比喻的解釋(40下半~42)極為相似;世界的末日上帝要把好的和壞的分開,且把壞的丟入地獄的火中。
十三47
網撒在海裏 漁夫所用的是拖網,把網的兩頭緊綁在兩隻船竿上或一頭在岸上另一頭在船上,這樣從事海中打魚的工作。
聚攏各樣水族 具有雙重的含意;依上下文看,這可指好魚和壞魚,或指上帝國的普世性,使各國各族的人均得參與。
十三48
不好的 指不能食用的;對猶太人而言,無翅無鱗以及死的魚均不可吃(利十一9~12)。
十三49
從義人中把惡人分別出來 這句話中的義人可包括惡人。故義人一詞在此另作他意。倘若本節和下一節經文與40節下半至42節有同樣的意思的話(這是我們已在前面所肯定的),則這裏的義人與那裏的他的國指相同的意思,亦即教會。教會是義人的團體,但在這些義人中仍有惡人存在,正如麥子中摻有稗子一樣。
十三50
見42節。
九 結語 十三51~58
耶穌講解天國的奧祕引進兩個後果:(一)產生基督徒教師,他們不但能承繼耶穌傳講天國的信息,也能把它與舊約的應許連貫在一起(51~52);(二)彌賽亞希奇的教訓因他的身世而被人拒絕(53~58)。
1 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 十三51~52
馬太理想中的門徒是完全能夠明白耶穌教訓的人,他們必能作教師,隨時都能道出新舊約的關係來,使耶穌的教訓更能新鮮引人、扣人心弦。
十三51
雖然門徒前來要求耶穌把比喻的意思講解給他們聽(36),馬太在此肯定門徒都明白耶穌所講的一切話;他們接受上帝國的奧祕,尤指上帝國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必受人攔阻、誤解和破壞的事實。
十三52
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 原文是「文士成為天國的門徒」,指基督徒文士,亦即基督徒教師。這在馬太的教會中已存在(見二十三34)。文士是在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之後所產生的一群專以鑽研律法為主的律法專家;他們不但抄寫,也解釋經典,為猶太人中有名望的拉比。基督徒文士也是以教導信徒為己任。馬太認為理想的門徒是教師(拉比),他不但明白,也能從他的庫裏拿出新舊約東西來。
像一個家主從他的庫裏拿出新舊的東西來 基督徒文士猶如一個家主能夠自由地依照自己的意思從他知識的寶藏中拿出新的和舊的東西來。新舊並非矛盾對立,而是相輔相成。基督徒教師能夠很自如地把舊約中的應許和新約中穌的成全連貫在一起。
2 彌賽亞因他的身世而被拒 十三53~58
這段經文正適合於馬太福音十一至十三章所闡明的主題──彌賽亞的被拒,且與十二46~50的話有相同的功用,以類似的事件來結束一段的記載。馬太與馬可(六1~6上半)的經文大同小異,但路加(四16~30)的經文卻較長些。馬太跟馬可一樣,指出眾人因彌賽亞的身世厭棄他(57;可六3),這點路加並無提到。
十三53
耶穌說完了這些比喻 這是馬太編輯上的套語,為耶穌第三篇講詞的結語(見七28)。雖然十三章中的比喻耶穌是不可能在同一時候把它們全部講完,但這編排上的技巧卻是馬太思想表達的一大特色。
十三54
自己的家鄉 指耶穌生長之地拿撒勒(二23,四13)。
在會堂裏教訓人 耶穌以猶太人從事日常宗教活動的地方作為他教訓他們、傳講上帝國信息的基地;可見他有意深入與他們相遇,使他們明白他的教訓。會堂見四23。
這人從那裏有這等智慧和異能呢? 這是眾人對耶穌傳道事工的反應;他們對耶穌權柄的來源問題提出疑問──是來自上帝或來自魔鬼呢?智慧和異能代表耶穌傳道事工的兩方面,亦即他的教訓和作為。
十三55
這不是木匠的兒子嗎? 馬可的經文作這不是那木匠嗎?指耶穌是木匠而不是指約瑟(他這時可能已經去世了)。儘管如此,約瑟若是木匠,他的長子耶穌無疑地也是木匠。馬太不認為耶穌是木匠的兒子和他為童女所生有任何的衝突;馬太並沒有採用馬可的稱呼,叫耶穌是馬利亞的兒子。木匠一詞原文可指建築師。
他弟兄們 字面很自然的了解就是,他們是由馬利亞和約瑟所生耶穌的小兄弟們。主張他們是耶穌的義兄弟(約瑟與前妻所生的兒子)或是耶穌的堂兄弟都是無可靠根據的。
十三57
他們就厭棄他 原文作他們因他跌倒。耶穌的表現傷害到鄉民的自尊;他們認為在他們當中長大的一個人能做出如此使他們感到希奇的事,相比之下他們自己卻是無能為力。
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 只有本地本家中的人不尊敬先知,因為他們對他很熟悉,知道他的底細,看凓他長大(參見約六42,四44)。
十三58
不信 原文字 apistia 在福音書中僅出現三次(可六6,九24和這裏),在此意指故意抵擋對耶穌有任何的信任感。──《中文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