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第十四章
馬可福音14:1-26
「情緒」是本段經文的主調。我們研讀時就可以感受到他們在情緒上的懸疑、壓抑、表白、謹慎和勇氣。整個氣氛充滿了情緒上的感觸。要瞭解當時的情景,我們首先要注意到有關的人物:祭司長、文士、長大痲瘋的西門、馬利亞、猶大、門徒,還有中心人物耶穌。看他們的臉孔,聽他們講的話,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語氣中那種緊張的感覺,和衝突矛盾的情緒,憤怒和愛戴,敬虔和憎惡,邪惡的快樂與高貴的憂傷都匯集在一起。聚集在人子身邊的,有祂的敵人和朋友,他們的情緒都受到了奇異的激動。
開始的幾句話讓我們看到,主的仇敵設計要殺害祂。這段經文的兩個主要中心是兩次的晚餐。第一次晚餐耶穌是客人,第二次祂是主人。這兩個場合相距六天。約翰告訴我們,在伯大尼的那次晚餐,時間在逾越節前六天,而本段經文指出,祭司長和文士用詭計要殺害耶穌的時間,是在逾越節前兩天,而第二次的晚餐則是在逾越節當天舉行的。結局快到了,不管他們知道多少,人家都有這樣的感覺,因此他們的情緒特別活躍。我們思想這段經文時一定要記住這一點。這裏我們看到耶穌仇敵心中的邪惡情緒,看到耶穌朋友心中複雜的情緒,也看到耶穌本身單純的情緒。
讓我們看耶穌的仇敵:一群人和一個人。所謂一群人是指祭司長和文士;一個人是指猶大。我們先看祭司長和文士這群人,注意他們,以瞭解他們的情緒。我們看到他們充滿了憤恨,他們感覺到畏懼,但是他們也快樂。他們心中這三種不同的情緒,可以從這段經文中的故事清楚的看到。
他們,心中充滿了對耶穌的恨。我們不必多談這一點,只要指出他們對祂真是深惡痛絕就夠了。但是,有一樣因素促使他們不敢有所行動。他們有所畏懼,他們決心要行一樣惡事,但是暫時不敢動手。正當他們處在這種既深惡痛絕卻又畏懼的情形下時,突然又有一種新的不聖潔的快樂出現在他們心中。
為甚麼這些人如此恨耶穌?因為在祂整個公開事奉工作中,一直都在指責他們的理想。理想永遠與行為相關連,所以祂的全部教訓就是在指責他們的行為。
祂事奉工作晚期,所指責的是他們沒有好好牧養百姓。功能上的失常永遠與器官的失常有關。有時醫生告訴我們,某個器官的功能發生問題,但器官本身並無大礙,我們總覺得還稍可安慰。可是你若追問,醫生就會承認,功能上的失常總表示器官本身有問題。指責這些人沒有盡到應有的功能,就等於表示他的組織器官有問題。在耶穌的服事工作中,特別是在末後的那一段時間,這些人被迫承認自己是敗壞的,也沒有盡到應有的功能。他們對耶穌的恨乃是因為祂揭露了他們的過失。
請注意,他們的恨惡等於是對耶穌的讚美。一個人被某些人恨惡,有時乃是對他最高的讚美。一個人的偉大不在於他的朋友,而在於仇敵所表現的。我們看到這些人恨惡基督,可是他們的恨反而成為祂額前的華麗裝飾。
他們心中也有恐懼,不敢行他們想要作的事。請讀這句話,「當節的日子不可,恐怕百姓生亂。」為甚麼他們怕百姓生亂?他們瞭解人類的良知,他們深深知道群眾同意耶穌的理想,同意祂所指責的他們之錯誤。他們怕百姓生亂。為甚麼怕百姓生亂?百姓生亂一定不好嗎?他們的懼怕純粹出於自私。在他們懼怕百姓生亂的背後,隱藏著他們對羅馬的畏懼,怕失去了羅馬人對他們的好感,怕丟掉了自己的官位。這些人害怕百姓生亂,也是對耶穌的一種崇高讚美,因為這表示百姓喜愛、並相信耶穌所代表的一切。
關於這些惡人的情緒,最後要注意的一點是,追隨耶穌的人當中有一個,就是使徒之中的一個,來告訴他們有方法可以殺掉耶穌,報他們的仇。他們快樂了。他們的快樂是因為那個人有詭詐的計謀。這些人在道德上和屬靈上教導百姓,可走自己卻因那人的詭詐行為而快樂。為了達到目的,他們竟可以不顧自己的道德教訓。
現在我們要看本段經文所顯示的,猶大這個人的情緒狀態。首先要注意一個事實,這段經文本身寫得不太清楚,但參攷其他福音書,特別是約翰所記的一段話,我們就可瞭然。這個人的情緒受到了貪心的控制。約翰的那段話顯明了猶大的為人,約翰先記錄了猶大問的問題,「這香膏為甚麼不賣
請注意與猶大有關的事實,「他是個賊,又帶著錢囊。」是否因為他是個賊,所以纔帶著錢囊?不,因為他有能力管理財務方面的事,所以纔帶著錢囊。無疑的,在這一小群使徒中一切都很有秩序。也許這是一件小事,不過我要指出,耶穌是秩序的主。猶大的軟弱就在於他的能力太強。他的能力乃是他被任命為這一小群人管帳的原因,而他的軟弱就在他的能力或他的剛強之內。事情經常都是這樣的。使徒保羅曾經在一封信中如此宣告,「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他所講的是一個人真理。換另外一個方式,我們可以說,「我甚麼時候剛強,甚麼時候就軟弱了。」在人有能力的事上,經常都潛伏著試探。具有管理金錢能力的人,經常都有可能犯欺詐的罪,雖然他不一定真的會欺詐。要犯欺詐的罪,沒有管理金錢能力的人也有可能,不過具有這種能力的人犯這罪的可能性比較高。這事實過去如此,今天也如此。因此猶大這一個被貪心所轄制的人,對我們是一個警惕,他的能力,他的剛強之處也正是他軟弱之處。
可是如果我們再看他情感的本質,還有一件事更令我們驚訝。他的貪心促使他作出這種賣主求榮的事,還不算很令人驚訝,更令人驚訝的是,他竟然能硬下心作出這樣的事。注意他的硬心。這個人與耶穌一起生活,一起行走這麼久,竟然還能作出這樣的事。
再說,他的狡猾詭詐更令我印象深刻。他選擇的時間以及等候機會的方式都很狡黠。他情感的本質是恨。是的,他貪心、硬心、狡猾,這一切毫無限制的激動著他。
我們再看一遍本段經文,注意經文中所顯示的有關情感方面的事。這次我們要看耶穌的朋友。我們要看的還是一群人和一個人,所謂一群人是指門徒,一個人是指馬利亞。
看一下這群門徒在長大痲瘋的西門家裏,第一次晚餐時的情景。無疑的這也是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的家,西門必定與他們有親屬關係。我們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是他們生氣,他們非常非常的氣馬利亞,他們且以為自己是在發義怒。因為猶大那種似是而非的說法把他們導入了歧途,所以他們全然誤解了這個女人的舉動。他們生氣,因為在這麼多窮人還有需要的時候,她竟如此浪費。是猶大先指出她這麼作是浪費的。而他之所以這麼講,因為他心裏有賊性存在。他是個賊,常常帶著錢囊。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說法。就其他門徒來說,他們生氣並非出於他們的貪心,他們以為自己生氣是最公義的,他們以為這女人太浪費了,這些錢原可用來賙濟窮人的。
再看一次這一群人,看他們在第二次晚餐時的情景。他們不再快樂,而是憂愁滿面。因為他們有很大的恐懼,所以被籠罩在低沉的憂愁之下。耶穌的一句話震驚了他們,「你們中間有一個與我同吃的人要賣我了。」那時每一個人都怕,都憂愁,所以一個一個的問祂說,「是我嗎?」這是一個充滿情感的時刻,也是一個表達忠誠的時刻。耶穌問的這句話,迫使他們個別的與祂面對面。他們問的不是關於別人,而是,「主阿!是我嗎?」在這個時刻每一個人都警覺到,儘管他們不喜歡,但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賣主求榮的可能性。我們看到他們被憂傷的情緒和恐懼的心靈所激動著。
現在讓我們回到第一次晚餐的情景,看看馬利亞。我們又可發現,整個場面充滿情感。首先注意這個女人的理解。那一天她看到,也瞭解了使徒們所沒有看到,所不瞭解的事。她過去曾經與耶穌有親密交通的經驗,路加記載了一次,約翰記載了另一次。首先,路加所記載的是發生在陽光普照,諸事順利的日子。路加記錄了她如何盡本分作了家事服事主以後,又坐在耶穌腳前聽祂的話。在那個快樂的日子,這個女人分出一段時間,生在祂的腳前,安靜的接受教導,聽主的話,讚美主。另一次是約翰所記載的,那是發生在天色陰暗,心裏憂傷的情況下。拉撒路死了,被埋在墳裏,在這種痛苦無助的光景下,她來到耶穌的腳前。結果如何,我們都已知道。而現在,這是祂痛苦、孤獨的時刻。這個女人發現了耶穌的痛苦,別人卻沒有發現。她心裏有一個敏銳的直覺,這是別人所沒有的。她感受出耶穌心裏遭遇的一切。於是馬利亞帶著那瓶珍貴的真哪噠香膏,來到這位憂愁的人子腳前。她能有這樣的理解力,真是一件罕見的事,很少人擁有這種能力。我有時認為,對別人最高的稱讚,莫過於說那個人善於理解別人。
其次,她是一個激動的婦人。有人認為激動是軟弱的表現,其實激動是一種優點。當然這要看為何事激動而定。不過激動本身可好也可壞。往往我們都以為激動或情緒化是不好的,結果反而蒙受不少損失。這是一個激動的舉止,不但不合時宜,出乎意料之外,而且從馬利亞這方面來看也是不夠端莊。當然猶大不瞭解這一點,甚至使徒們也不瞭解。馬利亞這個舉動是出於深厚的愛心,是不計算任何代價的,沒有細心地先用數學,用機械的方式計算要付出多少,只是把最珍貴的禮物拿出來,倒在祂的頭上和腳上。
這是一個高貴的激動,是毫無保留的情感,而其最高的價值乃在於藉此她不但在理解上,在實質的合作上,都和耶穌有了真正的交通。我們主稱讚她的話不是隨隨便便說的。祂對門徒說這話時,也不是隨隨便便的,「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作的以為記念。」這段話顯明了和馬利亞的舉動有關的一個奇妙真理。請注意,祂把「這福音」和「這女人所作的」相提並論。那時距離各各他的時間還有六天,這福音必須經歷過十字架那測不透的黑暗和奧祕及復活的光輝之後纔能完成。而「這福音」,以及「這女人所作的」卻要並存直到永遠。那敏銳的愛的直覺,那不計一切的愛的流露,是屬神的。這是與神的作為相交的舉動。而神的作為是要使全世界都得救贖。在這裏我們不要用知識的理解來看馬利亞,而要從她的心來看她。
最後,我們要以最尊敬的態度來看本段經文所顯示的耶穌。本段經文所顯示的耶穌純粹是情感方面的。從某些方面看,這裏在知識方面沒有記載甚麼大事,但在情感方向有三件事使我印象深刻。第一,在馬利亞的事上表現了祂對愛的欣賞。第二,在猶大的事上表現了祂對叛徒的責備。最後,祂為以後自己與門徒間的情感相交作了預備,這乃是設立晚餐的真正意義。
首先當我看我們的主時,我對於祂對愛的欣賞有深刻的印象。不要試圖把耶穌對馬利亞的態度淡化,這有損於我們對這個故事的理解。讓我們像小孩子一般單純的來看這件事,看看它是怎麼發生的。那時他們正在長大痲瘋的西門家裏吃晚餐。那是一個美妙的時刻,馬大仍然忙著服事,從死裏復活的拉撒路也坐在桌旁,門徒們圍著主,在悟性上他們仍然不理解主最近教訓中的奧祕。接著這女人帶著珍貴的香膏進來了。請注意使徒間的交頭接耳細語,以及耶穌突然、迅速、且幾乎帶著怒氣的抗議,說,「由她吧!為甚麼難為她呢?」不要怕照著耶穌的意思解釋祂的話。我以為祂的抗議正顯明了祂欣賞她的愛。我們很難以理解,不過讓我們試著來瞭解她這舉動對祂的意義。從人性來說,那時這位耶穌正被盲目的怨恨所包圍,而現在卻發生了這個出於理解愛心的舉動。祂正遭遇到種種攔阻祂活動的企圖,可是現在卻發生這個熱愛祂的舉動。祂正在這黑暗而孤獨的地上,可是,看哪!從一個女人的心底流出一道清洌的泉水,是為了滿足基督流出的。祂看重這事。
請再看祂在第二次晚餐時的情形。仍然要小心,不要把這故事的力量消減。祂知道猶大心裏背叛的意念,也知道他所安排要捉拿祂的計劃。祂憎恨這樣的叛逆。請盡力設法瞭解祂的感受。記住!祂的旨意是愛,可是在這條愛的道路上竟有這個恨的舉動。記住!祂的力量是為幫助人的,可是現在竟然有人試圖攔阻祂發揮這種力量。請設法理解祂對這世界的慈心,記住在祂執行這慈心的道路上,竟然遇到了這個惡毒的行為。這樣,我們讀到祂對這背叛的舉動所講的嚴厲話語,以及祂心靈裏對這舉動的憎恨時,就不會覺得驚訝。
這個叛徒離開逾越節的筵席後,耶穌就設立了這個新的、神聖的晚餐。主的晚餐最高的價值是在情感上,而不是在知識上。這些象徵的記號並不啟示任何奧祕,只是提醒我們有關奧祕的事。馬可沒有完全記錄當峙主所說的一切話,但是在這方面我們還記得,祂說過,「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這個記念的舉動可以再次激發我們的感受,再次喚醒我們感恩的心。主的晚餐也是祝謝餐,祝謝餐的意思就是感恩。分享主晚餐的基督徒男女都是感恩的祭司,獻上讚美的祭。我們的主設立晚餐時也看到末日,這樣的預備也是因情感而作的。這樣安排是為了預備祂自己與那些愛祂的人之間,將來可以永遠不斷的相交。因為藉此他們就可以記念祂。
掛在牆上的相片,也許是你所愛的,遠在他鄉的母親或兒女,其價值何在?這相片的價值在提醒你記念他們。看到了牆上的照片,你的心可以再受到一次新的提醒。牆上的照片不是要教導你知識上的甚麼東西,而是要激動你的情感。所以在這最後的時刻,我們的主設立了這個簡單的晚餐。只要人真心遵守它,就可生動活潑的記念祂,使我們的情感再次對祂奔放。
這晚餐如何結束?是以十二個人唱歌作結束。耶穌和十一個門徒「唱了詩,就出來。」請翻開詩篇,讀一遍第一百十三篇到第一百十八篇,這些都是讚美的詩篇。無疑的,耶穌和祂的門徒唱的就是這些詩篇。他們唱這些詩篇,只為了表達他們的情感。
哦!情感的價值和力量何等大!邪惡的情感殺了生命和榮耀的主,而祂那純粹的情感卻拯救了那些殺人的兇手。
所以,我們應該謹慎保守我們的情感。我們的情感受甚麼控制?受甚麼所激發?是自我嗎?或是基督?假如是出於基督,我們就要相信並順服我們的情感。我們永遠不要單單聽從那些依照統計學,機械式計算出來的結論。按照這些結論作出來的計劃,必定是太過謹慎,放不開,礙手礙腳的。我們應該敢於照基督所感動的,放開我們的心,盡情地用我們的情感讚美祂。
也許我們會說,假如祂今天就在我們當中,我們就能這麼作,我們也會這麼作。哦,是的,祂現在就在我們當中。你看到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嗎?你感覺到基督在你心裏的感動嗎?這為了你的好處,照著祂在你情感中的感動去作吧!
馬可福音14:27-52
本段經文記載了緊接著發生的一連串事件。這段記錄顯示出馬可的特殊手法:非常簡短,許多細節都被省略;可是又非常清晰,中心事件十分明顯。耶穌和祂的門徒在一起唱為逾越節專用的詩,就是詩篇113篇-118篇,也是所謂哈利路亞詩篇。我們可以很容易想像到,他們離開那樓房和城市前往橄欖山時,這些詩篇最後的幾節一定還留在他們心中。最後這幾句話特別有意義。
耶和華是神,衪光照了我們,
理當用繩索把祭牲拴住,牽到壇角那裏。
你是我的神,我要稱謝你,
你是我的神,我要尊崇你。
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衪本為善,
衪的慈愛永遠長存。(詩118:27-29)
他們從樓上下來,離開城市,前往安靜的橄欖山。在那裏耶穌告訴他們,牧人要被擊打,他們就要分散。他們立刻提出激烈的抗議。彼得是他們的發言人,表達了他們的共同看法和意願。接著他們前往客西馬尼,於是那些神聖的事件就發生了。
接看是猶大的到達、耶穌的被拿、以及彼得用刀削掉大祭司僕人的一個耳朵。耶穌抗議他們捉拿祂的方法,卻同意被捉。那時所有的門徒都離開祂逃走了。馬可附帶記錄了一件事,有一個少年人,可能不屬於門徒中的一個,正在路旁一間房子中睡覺。那一群人帶著耶穌回城途中,把他吵醒了。仙就赤身披著一塊麻布,跟隨耶穌。群眾想要捉拿他,他就丟掉那塊麻布,赤身逃走了。
這裏總共記載了七件事,其他福音書所記錄的許多細節,在這裏都被省略了,但是這七件事卻組成了一個單元。這段經文的基調是耶穌所講的,「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最後的一個音符是悲劇性的敘述,「門徒都離開衪逃走了。」
本段經文最明顯的是關於意志,前面我們所思想的那段經文,基本上論到的是情感。這裏我們看到人子和神的旨意之間那完美的關係。祂清楚的瞭解神的旨意,所以能把即將發生的事,明確的告訴門徒。牧人將被擊打。祂和神的旨意完全和諧,以致於我們看到祂在與神相交中,敢於在神的面前把祂對那黑暗時刻的畏懼說出來,雖然祂已明白宣告這時刻的來臨是無可避免的。最後,我們看到祂與神的旨意合作,雖然祂反對他們的方法(捉拿祂如同捉拿強盜),祂還是讓自己被他們捉拿了。我們看到門徒們畏懼、害怕、逃走了,因為他們的意志被眼見的事,而不是被信心所控制。另外,我們也看到耶穌的敵人按著他們的意志,作出他們自己的選擇。最後,我們看到不管他們如何,神的旨意還是得勝了,並且是藉著他們而得勝的。祂使他們的憤怒成為祂的讚美;而那些不能成就祂旨意,不能成為讚美祂的,祂就不使它們發生。
以耶穌在開始時所講的話作為基調,我們首先要思想的是「牧人被擊打」,其次是「羊就分散了」,最後要思想的是,被擊打的牧人和分散的羊群。
首先我們思想牧人被擊打。我們主清楚的告訴這些人將要發生的事,「你們都要跌倒了。」意思是說,你們因我的緣故都要跌倒了。新的翻譯本省略掉「因我的緣故」等字,可能是有充分理由的。不過雖然原文沒有這些字,意義還是很清楚的。我們的主並不是在責備這些人,祂只是告訴他們一個即將發生的事實,「你們都要跌倒了。」並不是說,「你們都願意跌倒。」後者是指責他們,而前者只是說出一個事實。在天還沒有亮以前的黑夜中,他們所有的人都要因祂的緣故跌倒。
說了這話以後,祂又解釋說,「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耶穌是引用撒迦利亞書的預言,「萬軍之耶和華說,『刀劍哪,應當興起,攻擊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這裏祂按照自己的習慣,也是新約作者的習慣,並不是逐字引用舊約聖經,但是經文的屬靈真理還是保存了下來。所以祂說,他們都要跌倒,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牧人被擊打,乃是羊群分散的原因。
這裏祂引用這段舊約的預言,指出即將臨到自己身上,以及祂門徒身上的一切事。這預言宣告說,百姓的牧人將要被耶和華親自擊打。藉著這段預言,我們深入瞭解了當時主的心意。正如我們前面所看到的,祂完全瞭解猶大已經離開,去接洽賣主的事宜。祂清楚的看到,祂過去不斷告訴門徒們的那些事,就是祂必須上十字架的事,就要發生。然而現在在這黑暗的時刻,祂和門徒們同唱讚美詩章,「當用繩索把祭牲拴住,牽到壇角那裏」時,祂宣告,祂的死並不是出於人惡謀的擊打,而是出於神的擊打,是出於耶和華的擊打。
不管我們主在前往黑暗的客西馬尼途中所說的這句話有多深奧的意義,請記住,祂這句話是,「你們都要跌倒了。」為甚麼?「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記在那裏?記在古代的預言裏。那預言的背景如何?「萬軍之耶和華說,『刀劍哪!應當興起,攻擊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擊打牧人,羊就分散。」這樣我們看到主內心的深處,看到祂並不是在人類殘忍與惡意手下的一個犧牲者,而是行走在耶和華的道路中的。行走在這道路中最激烈的痛苦和奧祕,乃是牧人要被耶和華親自所擊打。
可是,如果要根據古代這預言來解釋我們主的教訓,我們還必須把另一件事包含進去。請再聽撒迦利亞的話,「攻擊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所以我們主所面對的被擊打,乃是和耶和華一同忍受的。我們立刻可以想到,按照祂自己的想法,祂所面臨的這個時刻並不是和神衝突的時刻,祂並不是要藉所遭遇的痛苦的奧祕以改變神,使神對人類有一個新的態度、心意和旨意。祂所要面臨的時刻是奇異的擊打,和痛苦的奧祕。而這一切都是在與神的相交中經過的,也是神對人類永不改變的慈愛和憐憫所帶來的結果。「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這裏我們主作了一件祂從不忘記作的事,祂把自己受苦和因受苦而得到的能力聯合在一起。祂藉著復活的光輝照亮了即將臨到的十字架的一切陰影。我們主每一次提副即將臨到祂的十字架,一定連帶的提到即將臨到的復活。我們只能站在一邊以崇拜的心,驚異的態度來看祂所面對的奇異和黑暗的痛苦。雖然祂必須說到自己的受苦,雖然祂必須說,祂要受擊打,而羊群因此要分散,可是祂立刻接著說,「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被擊打是走向得冠冕和得勝利的道路。被擊打和黑暗的時刻,是他們重新聚集的前奏,也是為這重新聚集所作的預備。而在這重新聚集的事上,祂要在他們之前引領他們。
如果在這時刻我們真看到基督內心深處的奧祕,我們看到的是祂決心被擊打,因為祂知道這是耶和華的擊打。祂也清楚的看到,藉此祂可以進入一個更大的服事工作,可以進入最終的得勝,祂的心所追求的就是這事。我們所能作的最虔敬的事乃是,安靜的思想客西馬尼。因為耶和華的擊打是在那個園子裏臨到祂的,牧人是在那裏被擊打的。
讓我們以敬畏的態度觀看祂。祂把八個門徒留在那園子的入口,只帶著三個人與祂一同稍往前行。然後又把那三個人留下來,自己單獨進入那絕對的聖潔中。我們要注意兩件事:祂與父的相交,祂與父的合作。
這個客西馬尼的故事乃是一完全相交的故事。不信者(有時候信省也一樣),常以批評的態度來論這事。那些不信者單從人的理智,很精明的論這時刻,說,我們主在受苦的面前退縮了,,許多殉詭者都還不至於如此呢!
這不是一幅完全相交的畫像嗎?其他還有甚麼人能與偉大的神有如此完全的相交?祂甚至敢把每一個感受對神述說:祂的恐懼、祂的痛苦、祂的憂傷。祂把這一切和那個最高的目標聯在一起:阿爸父阿!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
這就是完全的相交。神最恨惡的,莫過於聽到人唱信靠順服的歌,實際上心裏卻充滿了背逆和不順服。在這樣的時刻,祂寧可聽到我們述說自己的懷疑和恐懼。這一幅畫像最崇高之處是,人子把祂自己心裏的恐懼,和祂願意順服於神的心意告訴神。「父何!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這就是與神相交。
這樣把意志降服於神,本身就是與神合作。從這一幅畫像中,我們所看到的不是一顆搖擺不定的心,而是那個牧人將自己降服於神的心,雖然祂知道擺在前面的痛苦奧祕和黑暗,雖然祂感覺到那沉重的杖擊打在自己的身上,雖然祂明白宣告自己的恐懼,然而祂還是進入與神更親密的相交,與神的合作中。
就我個人來說,我的領受只能到此,不能更接近了。因為這光:「……太明亮,非罪人脆弱眼光所能見。」它是因那大光而黑暗,這大光是我眼所不能看到。但從祂自己的記錄,我知道這事實。那時刀劍興起,攻擊牧者,就是攻擊那位稱為神同伴的人。
關於擊打牧人這個奧祕,雖然我們看得非常不完整,但至少我們已經稍微一瞥,現在我們要轉過來看這些分散的羊。
我們主指出,羊要分散的第一個跡象是,他們感覺中的那種虛假的安全感。當時彼得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彼得說這話是出於真心,一點也不虛假。在他所受的全部門徒訓練中,彼得從未說過一句比這更美的話。但耶穌對他說,天還沒有亮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彼得就極力否認。我們也許會批評他,生他的氣。但是請不要忘記,耶穌沒有生他的氣,也沒有責備他。還有,請注意,不但彼得,眾門徒也都是這樣說。這裏我們看到的是他們各人對耶穌的赤膽忠心。他們以為靠著自己的意志力量,就可以對祂忠心到底。這個虛假的安全感是他們即將被分散的第一個跡象。
第二個跡象可以在客西馬尼園裏面看到。耶穌正在禱告時,他們都睡著了。身體的疲倦形成了理性上的遲鈍和靈性上的軟弱。主對他們說,「你們心靈固然願意。」但祂沒有說更強烈的話。讓我們暫且不要想到這件事屬靈的背景,先從人的水平來看這事件。我們立刻可以看到,這些人能在如此情況下睡著了,正表現出他們對於他們的主所要遭遇到的那些事,沒有充分的認識。他們的理性遲鈍,乃是因為他們靈性軟弱的緣故。一個婦人在她病重垂危的孩子面前,可以連續幾個鐘頭、整夜、甚至好幾晝夜不眠不休的照顧。自己所愛的人遭遇到危險時,一個人也可以晝夜不眠。然而這些門徒竟然在這時睡著了。我不責怪他們。我相信是他們的理性遲鈍了,他們自己也無可奈何。我相信這是他們的靈性軟弱了,這也不是他們自己所能負責的。但這個事實是明顯的。這是羊即將分散的第二個跡象。
第三個跡象是在他們醒來以後發生的。首先由彼得發難。他空有熱心卻無知識。他在那個時刻還用刀,正如我們主特別對他說的,這是因為他不認識聖經,所以對他的主當時的遭遇沒有真正的認識。彼得用刀是要表示自己的忠誠和勇敢。然而事實上,這正證明了他的恐懼。他還沒有進入那不能被征服的屬靈領域裏,所以纔充滿了害怕。我們主現在就住在這不能被征服的屬靈領域裏,被祂的彌賽亞職分和救贖工作的能力所充滿。
最後他們逃走了。「門徒都離開衪逃走了。」思想到這件事,我們或者會以為彼得是帶頭逃走的一個。但是更小心的看一次,我們將可發現,他是少數幾個沒有逃走的門徒之一。他遠遠的跟著耶穌,門徒逃走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必責怪他們。他們逃走並不是罪,也沒有甚麼不對的地方。這是因他們無能為力。我們主早就知道這一點,也對他們明說了,「你們為我的緣故,都要跌倒。」如果說他們有錯,他們性一的錯誤是沒有信靠祂對他們的判斷和認識。如果知道會有復活,那麼要背負十字架就比較容易了。如果在基督教信仰中,只有十字架而沒有復活,這些人必定要逃走,而且逃得遠遠的。後來彼得在他的書信中曾經寫到,「衪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在那天晚上,他們心中沒有這盼望。耶穌被捉去釘十字架的時刻,是人類心靈中最黑暗的時刻,所以這些人逃走是不可避免的。人的心,人的理智,除非得到復活的光照,否則是無法瞭解十字架的。
讓我們再一次看那被擊打的牧人和那分散的羊群。我們研究這段經文最美的事,是注意觀察祂對付他們的方法。
首先注意祂如何預備他們。祂沒有預期他們會在那園子裏與祂有相交。祂也對他們如此明說。這並不是出於祂的優越感,而是出於祂有無限的憐憫,祂對他們的能力有完全的認識。祂對他們所作的預備真奇怪,祂預備他們逃走,預備他們否認祂。然而如果我們認識祂,就不會覺得奇怪。祂事先告訴他們,所以不久以後那不可避免的事情發生時,他們就可以回想起祂的話。在那個時候,祂不但預告了他們的失敗,祂也預言了即將來到的得勝。
要瞭解這故事的美,請讀約翰的記錄,從第13章開始,那裏所記的是同樣在這樓上發生的那些事件。「西門彼得問耶穌說,主往那裏去。耶穌回答說,我所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跟我去,後來卻要跟我去。彼得說,主阿,我為甚麼現在不能跟你去?我願意為你捨命。耶穌說,你願意為我拾命麼?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你們問我,我往那裏去,「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雖然你們裏面有軟弱,以致於你們不認我,但我還是要為你們作這些事。這故事就如此進行下去。牧人和羊群在一起,預備他們,宣告他們將失敗。但接著述說祂的能力。因此不久以後,在他們陷於最痛苦的深淵中時,他們有些東西可以抓住,可以藉此把他們拉出那深淵。
這一點之美妙不止如此。如果我們注意祂對他們的耐心.更可領會到這美。請聽當祂發現彼得睡著時,如何溫柔的提醒他,「你睡覺麼?不能儆醒片時麼?」這話不是責備,而是提醒。提醒他,以前祂所說過的話。提醒他,他曾經激烈的抗議耶穌的這句話。「不能儆醒片時麼?」
記住我們主在那時對他們的完全認識,「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請再注意,這最美的事,「第三次來,對他們說,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罷。夠了,時候到了,看哪!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裏了。起來!我們走罷。看哪!那賣我的人近了。」
如果只按表面這樣讀,就會產生一些困難。許多解經家認為這段經文有困難,原因就在此。他們說,主最後一次來到門徒那裏,是用譏諷的語調對他們說,「睡覺吧!」事實不然,祂是對他們說,「現在你們睡覺安歇吧!」他們真的繼續睡覺,而祂就在一旁看守著,讓他們安睡。從祂允許他們仍然睡覺安歇的時刻到他們醒來之間有多久,我們不知道。不過,一定有一段相當的時間。祂說,「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吧!夠了。」祂的意思是,時刻還沒有到,猶大還沒來,所以你們現在繼續睡,歇息吧!然後,祂在那裏等候。不久以後,祂說,「等候到了,看琊!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裏了。起來!我們走吧!」從祂允許他們繼續睡覺到叫醒他們這段期間,那一幅情景十分寶貴。
如果我是畫家,我一定嘗試把那珍貴的景象描繪出來。他們不能與祂一同儆醒,他們睡意太濃了。實際上祂對他們說,去睡吧!我看守你們。而他們睡覺的時候,祂真的就在他們身旁看守。這位牧人即將被擊打,十字架就擺在前面,可是祂竟如此以耐心對待那些不能與祂一同儆醒片時的人。祂讓他們睡覺,自己卻在一旁看守。人子的臉,在彎腰禱告時,一定充滿了痛苦。可是在看守這些沉睡中的門徒時,一定滿了最慈祥的愛的光輝。在這最黑暗的時刻中,最美妙的事莫過於看到在客西馬尼園中三個門徒正沉沉入睡,而祂獨自在一旁看守他們。後來他們離開祂逃走,但祂卻永不離開他們。這樣,他們也就可以永遠不離開祂。「誰也不能從我手裏把他們奪去。」這一段經文之最重要的一點,是為我們啟示了好牧者的形像。
哦!真牧人啊!我可能軟弱,我也許會否認你,但讓我跟隨你吧!你必帶我安然經過,因為你是好牧人,你是大牧人,你是群羊的大牧者。
馬可福音14:53-72
從前面我們思想的那段經文,我們聽到主和祂的門徒同唱哈利路亞詩篇最後的一段,然後和他們出去,前往安靜的橄欖山。我們聽到祂的預告,就是說他們很快就要分散。我們也聽到門徒激烈的抗議。我們帶著敬畏的心,跟隨祂進入客西馬尼園。我們看到祂把八個門徒留在入口處,只帶著三個門徒往前走。然後又把那三個門徒留在那裏,自己再往前走,單獨的在那裏禱告。我們看到祂與父相交,祂與父合作。這經驗的奧祕是無法測度的。我們又看到猶大來了,人子被捉了。我們看到十一個門徒逃走了,也看到那個沒有被提到名字的少年人。思想那段經文時,我們對於那牧人的恩典和榮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現在我們要思想,那一個賣主的黑夜裏所發生的其餘事件。這段經文充滿了痛苦、激動和不安。
首先,我們看到一群人很快的聚集起來。這是不合法的。大祭司、祭司長、長老、官長、以及整個公會的人都聚集在一起。換句話說,當天晚上,他們就召開了「三合林」(公會)。這是不合法的。按照律法規定,他們的公會,無論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在晚上開會。
其次按律法的規定,公會開會的原因,若是為了審判某一個人,不可在當天定罪,定罪的時間要延後。然而他們卻在當天立刻決定判祂死罪。
顯然他們是有備而來的。他們在等候祂的被捉。他們和那個賣祂的門徒定了一個不聖潔的約。他們完全瞭解猶大已經帶那一群武裝齊全的群眾去捉拿祂。因此,祂一被捉拿住,他們就在黑夜,在大祭司的家中迅速集會。
我們聽到一些混亂不清的見證。我們不知道這些見證人的見證是個別講的,或是同時講的。如果他們是分別講的,他們的見證是互相矛盾的。看起來當時的光景不是按常規進行的集會,因為在正常的集會中,見證人要聽彼此的見證,盤問對方,彼此爭辯。
在大祭司對被捉犯人講話之前,有一段嚴肅的安靜時刻。按照馬太所記,大祭司要祂起誓。馬可只有記載說,大祭司問祂,「你是那當稱頌者的兒子基督不是?」,馬太記錄他的問話,說,「我指著永生神,叫你起誓告訴我們,你是神的兒子基督不是?」這是按律法規定要求犯人起誓的正式儀式。耶穌的回答是以嚴肅的起誓方式,說出祂是彌賽亞,是那當稱頌者的兒子。
緊接著的是一個混亂的場面。大祭司在憤怒中又作出了一個不合法的舉動,就是撕裂他的衣服。利未記的律法明文規定,大祭司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無論情緒如何激動,都不可像外邦人那樣撕裂衣服。大祭司作了這個不合法的舉動以後,緊接著是公會的人毫不留情的污辱基督。他們吐唾沫在祂臉上,又用衣服蒙住祂的臉。這是判祂死刑的記號。他們又用拳頭打祂,對祂說,「你說預言吧!」「告訴我們,打你的是誰?」接著差役接過祂來,用手掌打祂。
同一個時間,在下邊的院子裏(可能是外院,中間有幾個台階隔開),差役、使女、兵丁在那裏議論紛紛。彼得也夾在人群中烤火取暖。從接下去的記錄可以看到,他的焦急不安,他的言行不當和他的否認主。
整個故事充滿了騷動不安、狂熱和痛苦。但是其中還有一種能力的因素。這能力和榮耀都集中在那個犯人耶穌身上。祂的能力首先顯明在祂雖默默無語,卻顯露出的尊貴莊嚴上,其次顯露在祂那深刻而含義深遠的話語上。
我們,思想這段經文時,可以感受到其中充滿了人類生活中那些最基要的因素;那裏有情感,既強烈又敏銳的情感;那裏有意志,已經決定了的意志。不過,最明顯的不是情感,也不是意志,而是知識。本段經文所發出的問題,是關於造成人行為的原因。這段故事顯露了那些人心中之所以有那些觀念的原因,而他們心中的那些觀念就表現在他們實際的行為上。這裏要注意的,最重要的是觀點、觀念和存法。假如我們能夠看到那些迅速出現在我們眼前的人物之內心,我們可以感覺到他們強烈的情感、堅定的意志。但是最重要的因素是顯明了他們內心深處祕密的動機和觀念。就是因為有這些動機和觀念,纔發生了那些事。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研讀這段經文,思想這段經文中所記錄的那些事,我們肯先可能要說,「真理在街上仆倒了。」這裏我們看到那個世代的知識完全錯了。許多年以後,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書信中曾經提到這事,容我引用他的話。他論到這世界的官長缺乏智慧時說,「這智慧世上有權有位的人沒有一個知道的,他們若知道,就不把榮耀的主釘在十字架上了。」這裏我們也看到那位發咒起誓的門徒裏面所發的光輝和愛心,雖然那時這光輝和愛心受到了遮蔽。
本段經文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真理受到傷害、被打倒、被踐踏在腳下、被破壞了。但是從另一面看,我們可以發現真理從未像那時一樣昂然屹立。請看祂先是安靜,不講話,連一句話也不講,可是祂的安靜卻是最好的演講。最後,我們聽到祂開口講話了。祂用的辭句很簡單,但很清楚,使人不致於誤解祂的含義。因為祂的話,所有的謊言都被戳穿了,最後那些人被迫必須在光天化日之下作他們所計劃要作的事。原先他們是打算在暗中行這些邪惡之事的。
從智慧或知識的立場來看這些景象,肯先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啟示,就是官長的知識被貶低了;第二,彼得的知識受到污辱和傷害;第三,主本身的知識得到了勝利。
就官長們來說,他們基本的錯誤在於對整個案子心存偏見,這是十分明顯的。「祭司長和全公會尋找見證。」目的不是要
發現事實的真相,而是要「控告耶穌,要治死衪」。這裏可以明顯的看出一些人在知識上的兩面討好。他們聚集,表面的理由是為調查事實,實際的目的卻是決心要殺害那個站在他們前面的人。光不能照進他們的心。他們已經下定決心,不惜任何代價要毀滅這個犯人。他們容不下光。人所說的任何話語都被他們歪曲了,用以達到治死祂的目的。
我們要看看審判的過程,因為這過程顯明了一些重要的事實。這些人出於不良的動機聚集,目的是要治死那個犯人。可是他們被迫不得不承認真理的權威。否則他們何必尋找見證人,為甚麼不隨便下一個判決就執行祂的死刑呢?不!他們還不敢如此作,他們必須尋找某些控告祂的理由,而且這些理由必須看起來像真的一樣。他們必須找見證人,他們必須為自己所要作的事找到一個理由。在不知不覺中,這件事反而成為邪惡的詭計對榮耀的真理之讚美。
是的,他們早就準備好,只要有任何可以支持他們的理由,他們就採用。哦!這是一件何等不聖潔的事,這是一幅何等可怕的圖畫。可是這也奇妙的說明了人類的是非感,這種代代相傳奇妙的是非感,是人類過去從來不能逃避的,將來也不能逃避的。人若忘記尊重真理,人性就完全無望。
聖經只記載了一個見證人控告祂的言辭。我們不知道其他的見證人說些甚麼。無疑的,聖經所記的這些見證人的話,正表現出了他們心裏的態度。他站起來作假見證控告祂說,「我們聽見衪說,我要拆毀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內就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這是一種以最邪惡形式出現的謊話,因為這見證雖不真實,但它裏面也含有一點真實的東西。我們記得丁尼生(Tennyson)說過一句名言,「全然的謊言,人會立刻加以反駁;半真半假的謊言,人最難提防。」從某個角度來看,這個見證人的話沒有一句是真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他的話是建立在某些事實的基礎上。(附帶一提,從這裏也可以看出祂的話被人所緊記於心。不止那些愛祂的,連那些恨祂的人也一樣。)在祂公開服事的早期,第一次潔淨聖殿時,曾有人問祂,祂憑甚麼權柄作這事。那時祂回答他們,「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這是一句奧祕的話,當時聽到的人不能瞭解,甚至祂的門徒也要等到祂復活後纔能瞭解。當時聽祂講這話的那些人,不但不瞭解反而笑祂,說,「這殿是四十六年纔造成的,你三日內就再建立起來麼?」甚至按照他們所瞭解的,祂所說的「殿」是指耶路撒冷城內的那座建築物,請注意祂的話是,「你們折毀這殿。」不是祂要拆毀這殿。祂所講的是他們所要作的事,而不是祂所要作的事。他們所擁有的是拆毀的能力,而祂所擁有的是建造的能力。並且這建造的能力遠勝過他們拆毀的能力。「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今天我們知道祂所說的「殿」是指自己的身體。但他們不瞭解,他們只根據自己的理解,回想起三年前祂所說的話。請注意他們如何歪曲祂的話。
馬可兩次記錄了他們所作的見證「各不相合」。虛假的見證必然不能相合。為了遮掩一個謊言,必須說出其他幾個謊話。
耶穌公開服事的年日,這些人觀察了祂的工作。他們聽祂的話,看祂的作為,他們完全瞭解祂所宣告的。這一點從大祭司的話可以看出來,「你是那當稱頌者的兒子基督不是?」假如他們不瞭解祂所宣告的,又怎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然而,儘管們們聽了祂的話,看了祂的作為,他們還是決心殺害祂。不管他們在理智上對祂的話之榮美,對祂的作為之恩慈,有如何肯定的確信,他們還是必須貶低、拒絕自己所確信的。雖然他們心裏有這樣不良的態度,他們還是必須假裝符合真理,試圖尋找一個謊話可以殺害真理的主。
現在,讓我們看這故事中最後的一件事,就是彼得的畫像。我們在彼得身上看到他是一個理智被光照了的人,是一個理智被光照以後又奇妙回應的人。到底甚麼事把彼得帶到那外院呢?是他自己心裏的光把他帶到那裏的。那光發出大光芒。他認識他的主,他也認識他主的洞察力。從第一次他兄弟安得烈帶他面見基督時,他就知道耶穌的洞察力。當時基督對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在那時刻,彼得發現耶穌能瞭解他最深處的本性。後來基督又對他那麼有耐心,對他內心潛在的能力認識那麼透徹。彼得沒有忘記這些事。他知道這三年以來,主用無限的恩慈待他、領他、教他,帶領他在愛心和頌讚上與主更親近。對彼得而言,愛心與頌讚乃是清楚的認識所產生的結果。
我們不要忘記,也不要低估了一個事實,就是六個月以前,彼得在該撒利亞腓立比曾經講過現在大祭司所講的那句話,「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那光仍然在彼得心裏照耀。他用那光所產生的愛來愛他的主。就是他對主的這種愛,把他帶到大祭司家的外院。雖然彼得只是遠遠的跟著祂,他究竟是跟隨了祂。除了約翰以外,沒有其他門徒這麼作。而約翰的情況不同,他這麼作不必冒甚麼險,因為他和大祭司有某種關係。但彼得進入那裏,則必須冒著大險。
我們也不要忘記,彼得曾拔刀砍了馬勒古一刀。他的動機是正當的。有時正當的動機也會作出錯誤的事情。摩西不能進入應許之地,就是因為他有一個正當的動機,卻作了一件錯誤的年情。我們越看清這一切,就越能瞭解當天所發生的事是何等可悲。然而彼得竟然淪落到發咒起誓說,他根本不認識耶穌。
讓我們把這兩邊所發生的事合併在一起來看。耶穌和祭司長老所站的那個院子,地點可能比較高,也許和外院之間相距有幾個台階那麼高。按照馬可所說,外院乃是「下邊」的院子,兵丁、使女、和彼得就站在那裏。首先我們聽此起彼落的假見證,接著大祭司要耶穌起誓。耶穌起誓所說的,等於宣佈彼得幾個月以前所作的宣告是正確的。其次在外院中的兵丁之間起了一陣耳語,然後聽到一個使女以輕佻的笑聲對彼得說話,你素來與他們是一夥的。彼得的心一怔,就在使女的笑聲中跌倒了。不久之後,他又發咒起誓說,他不認識耶穌。而他在外院發咒起誓的同時,耶穌也正在內院發咒起誓。彼得住外院發咒包誓說,他不認識耶穌。耶穌卻在內院發咒起誓說,彼得以前所說的話是真實的。這是何等鮮明的對照。
彼得對於自己的信心說了謊話。他認識耶穌,不但如此,更奇妙的是他瞭解耶穌。他違背了自己的愛。這裏我們看到罪人彼此此之間互相矛盾的實例。他傷害了自己的心靈。我們必須把這一點緊記於心。彼得對耶穌的愛從不失敗,他對耶穌的信心也從不失敗。基督對他說,「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他的信心也真的沒有失去。他的盼望失敗了,盼望的光消失了。他的勇氣失敗了,然而他的信,他的愛永不失敗,永不跌倒。這裏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人,相信耶穌,又真心愛耶穌,否則他就不會跟著祂到了外院。他否認他的信仰,他的否認是句謊話;他否認他的愛,而他的否認是句謊話。他自己的理智受到了污辱。真理還在他裏面,並沒有真正的被毀滅,面是在污泥中打滾。
請再看引導他進入外院的那光。雖然那光因他的說謊受到了污染,但它仍然繼續存在,最終還是主宰了他。最後的一件事不再是否認,而是眼淚。這畫像最後的一幕,不再是咒詛,不再是因使女的一句話而變成懦夫,最後的一募是他收拾衣服,匆匆的走出外血,進入黑夜裏。一個大男人竟然哭了。另外一本福音書告訴我們,耶穌看了他,可能在大祭司所站的外院和僕人所站的內院之間只有一幅幔子隔開,而那時幔子又拉開了,所以兩邊可以互相看見。耶穌是從內院向下看外院中的彼得。而當時彼得必定也正看著耶穌。我曾經聽過一個人用這一段經文,講道。他說,「請不要忘記,耶穌向彼得看是多餘的,假如彼得不也是正向著耶穌看的話。」彼得向主觀看,這事本身就是一個啟示,正如主向彼得看一樣。
耶穌看彼得到底有甚麼意思,我不想多作解釋。不過我敢肯定說,祂的意思,不是「我不是對你說過嗎?」雖然沒有這麼明顯,但我也敢肯定耶穌的意思不是「彼得你為甚麼這樣待我?為甚麼如此傷害我?」基督絕不自私,祂看彼得時一定不會有這樣的意思。我以為祂的意思是要對彼得說:「彼得你為甚麼傷害自己?」那時彼得就出去,哭了。詩人有時講到「淚眼模糊」。有時流眼淚真的會叫人行不清楚。我也哭過,有這經驗。不過這裏他所流的眼淚不是叫他視線模糊,而是叫他看得更清楚。
彼得哭了,他的眼淚乃是他心靈對於他所信的真理怍了回應的明顯證據,也是他的心靈對於他的愛作了回應的明顯證據。當他否認他的主時,這愛受到了殘酷的污辱和傷害。
最後,我們要以尊敬的態度來看這幅畫像中的中心人物。雖然那是一個極其黑暗的時刻,祂的理智表面上已被打敗,可是實際上卻得勝了。祂的理智沒有被眨低,也沒有被傷害。真理拒絕和謊言作爭論。我們主在審判過程中,有時靜默不言,有時卻侃侃而談。作見證的人是在說話,他們曲解了祂的話。「你甚麼都不回答麼?」大祭司問祂。而祂連一句話也不答。在謊言面前,真理靜默不言,因為甚至連真理也不能叫謊話止息,但另外,謊話也分亳不能傷害真理。
但是當大祭司要祂起誓回答時,祂就開口了。而祂的回答在那施行審判的院子裏產生了極大的後果。大祭司問祂說:「你是那當稱頌者的兒子基督不是?」祂回答說:「我是!」祂這樣回答等於把一切謊言諱避之處都摧毀了。原來他們希望用那些謊言來掩飾自己。請聽大祭司的話,「我們何必再用見證人呢?」祂的回答把那種需要也掃除了,因為耶穌的回答迫使他們必須在光天化日下行那邪惡的事。他們若要殺害祂,所持的理由必須是因為祂自稱基督,而不是因為他們所捏造的虛假理由。祂的答話等於起誓說自己是彌賽亞,是那當稱頌者的兒子。祂除去了一切作假見證的,把他們謊話的避難所都摧毀了。這樣人們就可看到,那些殺害神兒子的兇手是何等的可惡,因為他們殺祂的原因是他們拒絕祂是基督,而歷史的事實已經證明祂真是基督。
耶穌承認自己是基督以後,接著又說,「你們必看見人子坐在那全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這宣告帶著詩意,辭句借自先知但以理的書。在那裏預言到人子往天上去(不是到地上來),要坐在亙古長存者的右邊,作為宇宙的統治者。基督告訴這些人,他們將要看到的就是這件事。不是祂的第二次再臨,而是祂要坐在有權柄的地方。
最後一點對我們最有幫助。在黑暗中那光所發出的最主要的光輝乃是,它讓我們看到那個門徒心底深處的愛和忠誠,又讓我們看到我們主的舉動和恩慈,如何使那愛和忠誠在偏離之後還有一個新的機會回轉。在那賣主的黑夜裏,最後所看到的一件事是彼得的眼淚。在這些淚珠中,神臉上的光升起了。這些光像彩虹一樣發出光輝,彷彿在對那些曾經信祂,愛祂的人說,雖然你們一度愚昧,否認了我,我仍然要給你們開一條路,使你們可以歸回。──《摩根解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