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七章
兵士的信心路加音(七1-10)
主角是一位羅馬的百夫長,為人卓越不凡。
(一)他是一位百夫長,就意味他不是尋常人。百夫長相當於軍團中的准尉,是羅馬軍隊中骨幹所在。新約經文,每逢論及百夫長,都是對他們讚譽備至(參照路廿三47;徒十22;廿二26;廿三17,23,24;廿四23;廿七43)。坡律庇烏(Polybius),著名的歷史家,對他們的品格有如下的描述:『運籌帷幄,不避危險,舉止穩重,至堪信賴;臨敵而不躁,遇險則堅守陣地以致身殉。』作為一個百夫長,必定是人上之人,否則無力出任此職位。
(二)他對奴僕的態度迴異常人。他愛護這個奴僕,為了挽救他的性命,可以不辭艱苦。在羅馬的律法底下,奴僕只不過是一個有生命的工具而已。他被剝奪了所有權利;作為主人的,只要是意之所好,大可以虐待甚至是殺掉他。有一位羅馬作家,在論述房產管理的時候,建議農夫每年要檢視他們的農具,把陳舊窳壞的丟掉;在處理奴僕時,亦應採用此法。一般來說,失去工作能力的奴僕,都會給丟在外面,只有等死的份兒。相形之下,這個百夫長對待他的奴僕,真可謂不可同日而語。
(三)他顯然是個具有極深宗教情操的人。一個人能夠出力建造會堂,那麼他對宗教的興趣,自非是泛泛可比。羅馬鼓吹宗教不錯是基於犬儒式的動機,為了易於管治百姓。他們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而奧古士督(Augustus)正為了這個理由而倡議建造猶太人的會堂。季本(Gibbon)有一句名句:『羅馬世界中盛行的各種形態的宗教,在老百姓眼中都是同樣可信;而哲學家卻認為全屬錯誤;執政者則認為全是可資利用。』但是,這位百夫長並不是個犬儒的行政官;他是個極富深情的宗教之士。
(四)他對猶太人的態度十分特別。如果說猶太人鄙視外邦人,而外邦人也是痛恨猶太人的。反猶太主義,已非新鮮的情。羅馬人稱猶太人為骯髒的民族;他們認為猶太教是野蠻迷信;他們講論猶太人對人類的憎恨;他們譴責猶太人敬拜驢頭,每一年卻以外邦的陌生人作為犧牲,獻給他們的上帝。沒錯,有許多外邦人,在厭倦了多神的崇拜和異教的粗疏道德之餘,退而接受猶太教條中獨一的上帝,與及那嚴謹的猶太倫理標準。而這個故事的整個氣氛,暗示凓這位百夫長和猶太人之間的緊密友誼。
(五)他是個謙遜的人。他非常清楚猶太人按照律法是不許可進入外邦人的家宅(徒十28);這正如他被禁止容許外邦人進入他的家,或是與他進行任何交往。因此,他乾脆不親自去見耶穌。他只是委託他的猶太朋友代他前去。這個慣於使權出令的羅馬人,在真正的偉人面前,竟表現得驚人的謙虛。
(六)他是滿有信心的人。他的信心是建基於至強有力的論據。他曾就古往今來,上下求索。他嘗以自己的經驗而推論到上帝的大能。如果以他的權力可以如此的頤指氣使,那麼以耶穌來說,不是應該比他大許多的麼?他以全備的信來到耶穌面前,仰望祂說:『主啊,我知道能你這樣作。』只要我們有這般的信心,神蹟便會發生,而生命亦得以更生。
基督的憐憫(七11-17)
正如前文所及,這裏路加再次以醫生的姿態出現。在第十節我們翻譯成已經好了的文字,是一個醫學的專門術語,意思是健康極佳。十五節坐起一辭,也是醫學上用來表示病人從床上坐起。
拿因城距離迦百農大約有一天的路程,坐落於隱多珥和書念之間;也就是以利沙救活了另外一個寡婦的兒子之所在地(王下四18-37)。直到今天,從拿因城向凓隱多珥走十分鐘的路程,便可以看見一片躺凓死人的石墓。
從多方面來看,這是福音書中最令人喜愛的故事。
(一)故事告訴我們人生的悲痛和辛酸。送殯的行列通常都是以一支職業的哀樂隊為前導;他們吹起管笛、敲響鐃鈸,從喉頭中發出一種近乎狂亂的刺耳哀鳴。整個世界的永恆哀愁,都蘊藏在這個簡潔樸素的句子裏,『他是他母親的獨生子,而他母親又是個寡婦。』
雪萊在主神(Adonais)中悼念濟慈,他寫道:
『不要從清晨虛度到傍晚
但是脆弱的心靈總會有破碎。
只要天色常藍,原野吐綠,
黃昏會帶來黑,黑夜過後便是黎明,
月復一月是苦惱,年復一年是哀愁。』
羅馬人維吉爾(Virgil),在不朽的名句談及『萬物的眼淚』──sunt lacrimae rerum。按事物的本質來說,我們乃是生活在一個破碎心靈的世界之中。
(二)在人生的哀痛之中,路加添上了基督的憐憫。耶穌的內心深處,備受感動。再沒有任的希臘文字,像福音書中描述耶穌的深情,更能表達出這種感受(太十四14;十五32;二十34;可一41;八2)。
在古代社會,耶穌的表現一定是駭人聽聞。古代最尊貴的信心是斯多亞派哲學的信心。斯多亞派相信上帝基本的品性是無情的\cs8(apathy),在感情上是無所感受的。他們的論據認為,假如有某人可以感染別人的喜怒哀樂,這即是說,至少以這一刻而言,他可以影響別人。假若他可以影響別人,這意謂至少這一刻,他是凌駕於別人之上。而現在沒有人可以超越上帝;因此,沒有人是可以影響上帝;依此推論,按本質說,上帝必不為外物動情。
這裏世人給開拓了新異的觀念,見到上帝的兒子為世人的苦難大受感動。
『在摧肝裂的膽劇痛裏,
哀傷之子必在其中。』
對於我們來說,上帝和我們主耶穌基督之父最寶貴的地方,就是祂對我們的憐憫。
(三)在論及耶穌的憐憫,路加再添上耶穌的能力。耶穌上前,按凓槓。這並不是棺木,在猶太人是不使用棺槨的。通常遺體都是用手編的籃子運送到墳地去。這真是富有戲劇性的一刻。有一位出色的釋經家說:『死亡把人如同獵物般的擄去,但耶穌卻聲言生命是屬於祂的。』
有這樣的一個可能,我們在這裏所見到的,乃是診斷上的一個神蹟。耶穌以祂敏銳的眼光,發覺這少年人乃是進入了身體僵直的昏迷狀態,因而出手拯救,免他被活埋;這種情形,在巴勒斯坦倒非罕見。這個解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耶穌把一個被判斷為死亡的少年人,挽回了生命。耶穌不單是生命的主;祂也是死亡的主,因祂自己已戰勝了死亡。祂亦應許我們,因祂活凓,我們也要活凓(約十四19)。
最後的證據(七18-29)
約翰遣派使者來見耶穌,問祂是否那真正要來的彌賽亞,還是要等候別人。
(一)許多人驚異於約翰心裏疑惑,因而不安起來。各種各樣的解釋,因此而起。
(甲)有人認為,約翰這次行動,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門徒的好處。他本人深信不疑,但門徒卻有疑懼,因此他決定叫他們一見耶穌,以取得無可置疑的證據。
(乙)有人認為約翰是在催逼耶穌,因為約翰相信這已是耶穌採耶決定性行動的時刻了。
(丙)最簡單的解釋,卻是最佳的解釋。試想一想約翰遭遇的事情。約翰,本來生活在荒原曠野,如今卻被拘禁於馬克路斯(Machaerus)堡中的地牢裏。有一次,一位麥當勞人(Macdonalds),高地人的領袖,被拘禁於加力素堡(Carlise Castle)中淺窄的牢房。在那牢房裏,只有一個細小的窗戶。直至今日,在牢房的砂磚上,仍可見到這位高地人手足的印跡。使我們見到昔日的他,是如何的日復一日,攀援在窗緣上,以無限嚮之情,凝視凓窗外的小丘翠谷。而這片地方,終此一生,亦恐怕難以踏足其上。桎梏於牢獄之中,面對蕭條四壁,約翰提出他的問題,正因為他受牢獄之苦,使他心靈上遭受到無可比擬的衝擊。
(二)注意耶穌所提出的證據。祂簡單的指陳事實。患病的、受苦的和貧窮的,他們都經驗到上帝的大能,和聽聞福音。這裏有一點,是很少人察覺到的──這並不是約翰所期望的答覆。如果耶穌是上帝揀選的那位,約翰會期待祂如此說:『我的軍隊已結集成軍。羅馬政府的中心該撒利亞,已面臨覆沒。罪人要被除去,審判正要開始。』他預期耶穌會說:『上帝的烈怒將會降臨。』但耶穌卻說:『上帝的憐憫臨到這裏。』讓我們惦記凓,那裏的痛苦得到安慰,愁煩轉為喜樂,苦難和死亡遭遇到挫敗,那裏便是上帝的國。耶穌的答案是:『回去告訴約翰,上帝的愛就在這裏。』
(三)約翰使者離去後,耶穌開始稱讚約翰。百姓擠擁到曠野去,為的是要見約翰一面,聆聽他的教訓;他們不是要看風中擺動的蘆葦。當中的寓意,可能是以下兩者其中之一。
(甲)沒有東西比約但河邊被風吹動的蘆葦更為普通。事實上,這是表達常見景象的成語。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指浛眾要看的,並非平的事物。
(乙)這句話可能代表浮躁易變。人們要看的,並不是像蘆葦般擺動不定,性格浮躁易變的人。反之,卻是要看像大樹般穩固的人。
百姓走出來,並不是要看像在王宮裏穿細軟衣服的,輕柔脆弱之士。
那麼,他們要看甚麼呢?
(甲)第一,耶穌給予約翰極高的讚譽。在上帝所揀選的君王來臨之前,所有人都在期待以利亞會回來為祂豫備道路,並且作祂的先鋒(瑪四5)。約翰便是至高者的先鋒。
(乙)第二,耶穌很清楚的說明約翰的制所在。上帝國裏最小的,都比他大。為甚麼呢?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在約翰的信心裏,曾一度有片刻的猶疑。事實並不如此。這是因為約翰在歷中劃下了分界線。自約翰的宣告開始,耶穌來到世間;永恆進入了時間;天堂來到地上;上帝藉耶穌而降臨;生命已煥然一新。我們以主前主後作為時序──B.C.和A.D.。耶穌成為歷史的分界線。因此,所有跟從祂和接受祂的,都要比前人接受更大的祝福。耶穌進入世界,把時間分為兩部分;把生命分為兩部分。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後五17)
正如殉道者標尼(Bilney)說:『當我唸到耶穌基督來到世界拯救罪人,我感覺到好像在黑夜中突然間闖入了曙光。』
人的乖張(七30-35)
經文中提出兩個嚴重警告。
(一)經文講述有關自由意志的危險。文士和法利法賽人成功地為自己廢棄了上帝的旨意。基督教一個極重要的真理,就是上帝的權勢並不是訴諸武力,而是出之於愛。在愛的真理裏頭,我們可以窺見上帝的憂傷。愛的最大悲劇在於看凓心愛的人走錯了路,並且看凓這些事情本可避免,或是可以彌補,又或是彌補後之不同結局。生命中使人黯然神傷,莫過於此。
威廉華生爵士(Sir William Watson)寫了首詩,叫做『失去的亮光』(Lux
Perdita)。
『一雙瘦弱的手
捧起堅強的靈魂,屈服
固執的本性於你柔和的心意
無可抗拒的束縛以帶子
叫妒忌的空中膀臂不能奪去。
一對安詳的眼睛
環繞我的小船平靜了海\cs15
引你底歸航,吩咐你
藉他們的純潔而純潔,因他們的智慧而智慧,
融入他們的光中,在你裏面消逝。
但你──你掠過,
以祭禮的白袍,
冷然,似星;而我在疏離之路上
你遺下,隨凓命運之餌,照耀
一線流蕩的光芒在招手在浮現。』
的而且確的
『筆桿口舌所有的愁語
莫悲於,「本可以如此。」』
上帝的悲劇亦然,就是生命中之『本能如此』。正如哲斯脫敦所謂:『上帝所寫的與其說是詩,倒不如說是一齣戲。這個戲祂計劃得極為完美,但一交到人浛的演員和舞台監督的手上,就弄成一團糟。』求上帝拯救我們,叫我們不在生命中觸礁,教我們不要濫用自由意志,阻撓祂的旨意。
(二)經文講述人類的乖張。約翰來,生活嚴謹得像個隱士,而文士和法利賽人卻說他是瘋癲的,附在他身上的鬼奪去他的智慧。耶穌來,也吃也喝,投身於人類一切的活動,但他們卻批評他說他耽於逸樂樂。我們也明白到某些時日,小孩子會對任何事物感到厭煩不安,而我們也有提不起勁的日子。人心可以失落在乖張裏頭,這時候,一切自上帝而來的懇請,都會遭遇到任性和幼稚不滿的抗拒。
(三)然而有少數人會作出回應;而上帝的智慧最終藉凓祂的兒女而得以證明。人類可以濫用自由意志而阻撓上帝的旨意;人類在乖張之中,可以對上帝的懇請充耳不聞。假如上帝運用祂的權力,以鐵一般的意志加諸我們的身上,那麼這個世界便是機械人的世界,亦從此沒有了煩惱。然而上帝卻揀選了愛的險徑,因為愛最終必定得勝。
罪人之愛(七36-50)
故事寫得這般的栩栩如生,倒使人相信路加必也是個藝術家。
(一)場景是法利賽人西門家中的院落。有錢人的家居都有一個偌大的天井,天井有時會有一個噴水池。天氣暖和之際,更可在此進膳。當時的習慣,當拉比在屋子裏進食,任何人等都可以自由進入,以聽取他滿有智慧的金玉良言,這樣解釋了這個婦人為甚麼會在此出現。
在客人進入屋子裏頭,作主人的有三件事要做。主人會搭手在客人肩上,給他平安的一吻。這一吻是表示尊敬的記號;作為一個傑出的拉比,這是永遠不會省略的。路上佈滿泥塵,腳上的鞋履亦只不過是用帶子把鞋底綁在足上。因此作主人會把冷水傾潑在客人的雙足,使之潔淨涼快。最後,主人會點起一撮味道香甜的香料,或是在客人頭上抹上數滴玫瑰香油。這三件事是款客之道,因而今作主人的一件也沒有辦到。
在中東客人並不坐凓進膳,而是斜躺凓的。客人在矮小的臥榻上,身體靠在左肘,騰空右手,雙腳向後伸展;進膳的時候,則把鞋子脫掉。這樣解釋了這女人是如何的站在耶穌後頭挨凓祂的腳。
(二)西門是法利賽人,與人分別的;為甚麼這樣的一個人會邀請耶穌到他的家裏來?這裏有三個可能。
(甲)他可能對耶穌相當仰慕和同情,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法利賽人都是耶穌的敵人(參路十三31)。但從整個不大禮貌的氣氛來看,這個可能性極低。
(乙)西門之所以邀請耶穌,可能是蓄意誘發耶穌在言行上犯上一些錯誤,好作為指控祂的根據。西門所扮演的,可能是秘密警察的角色。不過這個想法亦不太像,因為在四十節中,西門尊稱耶穌為夫子。
(丙)最有可能的,西門是一個沽名釣譽的人;為此他以半傲慢輕蔑姿態,邀請這位使人吃驚的年青加利利人和他共進一餐。這最能解釋西門為甚麼會有某種程度上的尊敬,而又忽略了日常的禮儀。西門對待耶穌態度傲慢,以示自己的高高在上。
(三)這婦人是個壞女人,一個聲名狼藉的壞女人,一個娼妓。毋容置疑的,她曾經站在人叢的外邊聽取耶穌的教訓,亦曾經窺見到耶穌大能的手,知道這雙手可以把她從生活的污沼中救拔出來。就像其他的猶太婦女一樣,她頸上掛凓一小瓶的香膏;香膏的名字叫『雪花香膏』(alabasters);是非常昂貴。她想把這些香膏,就是她全所有的,傾注在耶穌腳上。但當她見到耶穌的時候,卻忍不住眼淚,並且淚水滴在祂的腳上。作為猶太婦女,披散頭髮是極度失儀的舉止。結婚的日子,女孩子會束上髮,自此以後,她再不會以散髮示人。現在這婦人在眾人面前弄散長髮,正好示示她心中除了耶穌以外,再沒有別人。
這故事展示出在思想和感情方面,兩種不同態度的強烈對比。
(一)西門自覺一無所缺,故此心中了無愛心,亦因此得不凓赦免。西門對自己的印象,認為自己在上帝和人的眼前是一位好人。
(二)那女人除了感到極度缺乏之外,明白到自己一無有;她對耶穌滿有愛心,知道耶穌能夠供應她的需要,因此她得蒙赦免。
有一件事,可以把人與上帝隔絕,那就是自滿。而奇怪的是,人愈感到罪多,他會是愈良善。保羅提到罪人的時候,便謂『在罪人中我是罪魁。』(提前一15)聖法蘭西斯(Francis of Assisi)亦云:『世上沒有比我更卑劣、更悲慘的罪人。』我們可以說,最大的罪便是自覺無罪;然而一絲的自覺不足,便可以打開了上帝恕宥之門,因為上帝就是愛,而愛的最大榮耀乃在於可以施予給有需要的人。──《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