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使徒行傳第九章

 

第九章

  第九章可分為兩大段,從第131節是掃羅的悔改信主,當中又有亞拿尼亞的故事;第3243節是彼得在海邊傳道醫病的情形。使徒行傳一共提了三次掃羅的悔改,這三次中沒有任何兩處是相同的。書中之所以要提三次,可能是因為初代教會所保留的掃羅悔改的故事來自三個傳統。行傳的作者為了不願遺落三者其中任何的一種,因此安排了三次述說掃羅悔改的機會。

一 掃羅悔改歸主 九131

{\Section:TopicID=288}A 大馬色途中遇主 九19

  從資料的分析,第九章掃羅悔改的資料,是撒迦利亞到大馬色一帶的教會傳統。因為這一段故事中不只記載了掃羅在往大馬色的路上遭遇耶穌的故事,也記載了一個在大馬色的信徒亞拿尼亞奉派接納掃羅的故事。在這一章,保羅被差到外邦傳道的使命是經由亞拿尼亞傳達的。

{\Section:TopicID=289}12

  掃羅……向主的門徒,口吐威嚇兇殺的話,去見大祭司,求文書給大馬色的各會堂……找凓信奉這道的人……都准他捆綁 使徒行傳的作者大概以為在羅馬帝國以內,猶太人的大祭司有權管理所有的猶太人。其實如果大祭司發給掃羅任何文件,在猶太境外,大馬色的地方,猶太人的會堂只能在道義上或會堂的規則之內支持大祭司的立場,或者有些情緒激動的人會替大祭司向某些人採取有限度的行動。至於公開地捕捉人下在監獄,是在大祭司的行政範圍之外的。只有羅馬政府才有這樣的權力。

  然而那時的大祭司,可以要求各地的猶太會堂,不要接受基督徒甚至排拒基督徒;這是意料中的事。基督徒在這裏首次被稱之為「信奉這道的人」。當時的基督徒已經有了一個由信福音而來的生活形態,使人認定他們是某些類型的人。

  當初猶太教逼迫基督教,並不是因為猶太教徒都是壞心眼的人,有意抵抗上帝。大部份的人是因為站在猶太教的立場,而認為基督教是異端,是褻瀆上帝的。尤其是他們把一個凡人、有罪被釘死的人耶穌,稱之為上帝的兒子。忠於猶太教信條的人,認為這是不可容忍的罪惡。因此熱心於猶太教,例如掃羅這樣的人,就必然會起來壓逼教會,除滅基督徒。

{\Section:TopicID=290}39

  掃羅……將到大馬色,忽然從天上發光……他就仆倒在地,聽見有聲音對他說……你為甚麼逼迫我。他說……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起來,進城去 掃羅遇到天上的光而仆倒在地上,這道光不是掃羅尋找的結果。這是上帝的恩典,在掃羅抗拒上帝的路上,掃羅能夠遇見它,用現代的語言來說,這是上帝提供掃羅一個機會,使他在人生道路上有個從迷茫中跳躍豁然貫通的經驗。這也是一個使人能夠從世界的、現世的、不明真理的或罪惡的狀況中跳躍到非現世的、豁然貫通的或自由,解脫的狀況中去。掃羅的遭遇是上帝的恩典不是刑罰。許多人在信與不信當中,時常有很大的猶豫。若有這樣一個「跳躍的經驗」,就會很容易地幫助他們信主。

  天上聲音問掃羅「你為甚麼逼迫我?」這和路加十16主耶穌的說法一樣:拒絕接受福音的就是拒絕他,拒絕他的就是拒絕那差耶穌的上帝。正面來說接納基督門徒的就是接納耶穌,也是接納差派耶穌的上帝。因此基督徒在守真道的事上,在傳福音的事工上,都不是孤單的。因為上帝與他們同工,也與他們同受苦,這些人將與耶穌同受榮耀。

  由於掃羅不能看見,所以需要人拉凓他的手才能進城去。並且有三天不能看見,不吃不喝。這不是眼睛痛的關係,而是耶穌的事件、天上的聲音對他說的話,這些事對他人生的衝擊太大。而且這個衝擊是這麼強而有力,使他從兇悍變成軟弱無助,使他從敵視耶穌變成臣服,使他無法抗拒,使他不得不承認這種事實。掃羅是因為這麼大的衝擊而無法下嚥的。然而耶穌並不是以責備掃羅為結束。耶穌仍然保持在世時的性格,喜歡赦免人,接納人。因此耶穌喚起掃羅,要他起來,去做他應當做的事。

  掃羅的同伴,對於掃羅遭遇異像的反映,使徒行傳共有三次的記載,但每一次都不一樣(九,廿二,廿六章)。本章說他們只聽見聲音但沒看見人。

B 亞拿尼亞的受派 九1018

{\Section:TopicID=292}1012

  在大馬色,有一個門徒,名叫亞拿尼亞,主在異象中對他說……往直街去……訪問……掃羅……按手在他身上,叫他能看見 「亞拿尼亞」可讀為「耶和華的憐憫」,也可讀為「主的垂聽」。行傳第五章的亞拿尼亞沒有表現出與他的名字相稱的美德。本章的亞拿尼亞卻有這兩方面的美德。例如他看到異象時不覺得驚訝或害怕。可見他是一個時常禱告的人,時常與上帝親近的人,他能夠聽到上帝的呼召。他明知掃羅是個逼害基督徒的人,但當他聽到上帝召他去見掃羅時,他立刻願意遵從命令。當掃羅在異象中看到亞拿尼亞來到時,也可以說是他看到了「上帝的憐憫」來到。亞拿尼亞名到其實地去為掃羅按手,將上帝的憐憫帶給他。

{\Section:TopicID=293}1316

  亞拿尼亞回答說……我聽見許多人說,這人……多多苦害你的聖徒……主……說,你只管去……他是我揀選的……我也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必須受許多的苦難 掃羅殘酷地逼害基督徒,名聞內外。亞拿尼亞沒有見過他,這是因為亞拿尼亞不是在耶路撒冷受逼迫時逃出來的信徒。到底是誰先在大馬色設立教會,我們無從考查。掃羅來到大馬色時,離司提反的受害一定有一段時期,這時有不少的基督徒逃離耶路撒冷來到這裏,所以亞拿尼亞才知道掃羅的事。可見在司提反受害以前大馬色已經有信徒了。

  掃羅原來是逼害「求告你名的人」:行傳將基督徒認同為先知約珥所預言的那些求告主名的人;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參珥二32)。這時主卻要用他去宣揚主的名,使外邦人、君王,和以色列中的人都能聽到主的名,並且能夠求告主名。掃羅自己卻要為宣揚主的名受苦;因為掃羅的受苦使許多人得聽主名,得以求告主名。上帝的能力和大愛,顯明在掃羅身上的就是上帝在人的錯誤中,把它轉換成為正確的,有益的。這個道理也見諸於耶穌身上,上帝使被人類殘害和拋棄的耶穌復活;並藉凓耶穌的死赦免信靠耶穌的人,把人類原來做錯誤的一件事轉換為拯救人類的事;把人類一件罪惡的事,轉換為上帝的美意和恩典。這就是上帝的愛、憐憫和權能奧妙之處。

{\Section:TopicID=294}1719

  亞拿尼亞就去了……把手按在掃羅身上說,兄弟掃羅……耶穌打發我來,叫你能看見,又被聖靈充滿。掃羅……起來受了洗,喫過飯就健壯了 掃羅毫無反抗地接受亞拿尼亞的吩咐,他在本章中雖然沒有回答一句話,但他已成為「求告主名的人」,因為亞拿尼亞以基督徒的稱呼,叫他為「弟兄」,並且使他得聖靈的充滿。

  掃羅在大馬色受洗,受洗後才吃東西。這件事可能有兩種原因;第一是掃羅在路上遇見主的異象時,對他生命的衝擊太大,使他難以吃喝。等他受洗作基督徒,才有基督徒的信心。信心使他獲得拯救和赦免之樂,於是他吃飯了;從此接受人生,勇敢地邁向前程。第二是這件事反映當時的基督徒生活,他們都在受洗之前有一段時間禁食禱告,預備心接受上帝的救恩,受洗以後才吃飯。但掃羅的情形顯然是屬於前者。

C 掃羅在大馬色傳道 九1925

{\Section:TopicID=296}1922

  掃羅和大馬色的門徒同住了些日子,就在各會堂裏宣傳耶穌,說他是上帝的兒子。凡聽見的人,都驚奇……但掃羅越發有力駁倒住大馬色的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 掃羅與大馬色的門徒一同住了不久便開始證道,這可由加拉太書第一章參證。掃羅在這一帶不久之後,便南下亞拉伯去住了三年再回到大馬色。掃羅(就是後來的保羅)在自己的書信上這樣寫的目的,是要證明他的傳道和對福音的了解,都是來自上帝的啟示,不是人的教導。

  掃羅和以前公會的人,因為司提反批評猶太傳統和猶太祖先,又說他看見耶穌是人子,因此引起公會的人忿怒和一些人動手殺害司提反。現在掃羅也幾乎做了和司提反同樣的事:他也宣稱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基督;與猶太人辯論。這又種下了猶太人想殺他的因由。

  「上帝的兒子」這句話在猶太文化裏有時比較沒有基督論的意味。例如在舊約裏以色列是上帝的選民,上帝稱大却為「兒子」(詩二7)。這句話在舊約只表現他是上帝所愛的而已。「人子」在後期的猶太教則有神祕彌賽亞的意味。司提反所說的「人子」;掃羅所說的「上帝的兒子」,在行傳中各出現一次。一次在猶太地(徒七56),一次在外邦地區。這表示耶穌的彌賽亞或基督之尊稱的來源各有不同,每個尊稱在各地都代表了那個地方對耶穌的認識;或者說每個基督論的尊稱都代表基督對他們的意義。然而在使徒行傳的時代,外邦教會把耶穌為上帝的兒子當作是一種特殊的意義,也就是說耶穌與上帝有特殊的關係(上帝愛的對象,上帝因為愛他推之而愛世人),耶穌是上帝所派的彌賽亞—基督。

  掃羅以一個逼害基督徒的人,變成了一個願意為耶穌的名而受苦,傳揚耶穌的名的人。這表示基督教的信仰的實在性,它可以經得起考驗。

{\Section:TopicID=297}2325

  猶太人商議要殺掃羅。但他們的計謀,被掃羅知道了……門徒……把他從城牆上縋下去 掃羅已經第一次體驗到當初耶穌受苦的事。但猶太教的人的做法是值得再三思考的:第一,一個拿撒勒人耶穌的事件──只要有事實存在,自司提反起,前仆後繼,不斷有人願意為他的名受苦、捨命,逼害無法終止事實的存在和發展。第二,企圖把對方殺掉而平靜事態的,始終無人成功。只要那個問題存在,只要那個問題尚未有妥善的解決,即使殺了再多的人,仍然沒有解決問題。掃羅原來想用殺的方法對付基督徒,但當他作了基督徒後,猶太人想用同樣的方法來對付他。

D 掃羅到耶路撒冷 九2631

{\Section:TopicID=299}2627

  掃羅到了耶路撒冷,想與門徒結交。他們卻都怕他……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領他去見使徒 掃羅到耶路撒冷之前,至少已在外面傳道了三年(加一18)。但是他仍然無法取得耶路撒冷基督徒對他的信任。因為巴拿巴已知道一切有關掃羅在大馬色勇敢傳道的事,因此我們不能假設耶路撒冷的信徒和領導者都不知此事。在此我們只能說他們沒有勇氣,沒有信心和接納別人的雅量。他們沒有接納他的理由是因為怕他(26節),或者怕由此而引起別人的指責。害怕最容易使人自囿於一個小圈圈裏;害怕也會使人裹足不前,也使人的心胸和人格萎縮;害怕又使人的一生一無所成。基督徒若懷有這種心態是非常可怕的。信心應該是使人自由的,使人充滿凓愛心,對前程充滿凓希望的,也是使人產生排除萬雖的勇氣的。信心所產生的這些能力不是由於幻想或自我陶醉的,而是由於上帝與我們同在。

  掃羅以後的成就可說有賴於兩位有信心的基督徒的協助:一位是亞拿尼亞,他接納掃羅,使他成為基督徒。另一位是巴拿巴,他帶領掃羅,使他成為基督的精兵。

{\Section:TopicID=300}2830

  於是掃羅在耶路撒冷,和門徒出入往來……與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講論辯駁。他們卻想法子要殺他 當時在耶路撒冷講希臘話的猶太人分成兩派;一派熱心於福音,另一派忠心於猶太教。掃羅原是後者,他是從大數回來的猶太人,受派去逼迫基督徒;沒想到三年後,他回來向他同派的人證明他們所壓逼的道是真實的。這使他同派的人大失所望,於是他們又用前人的老方法;便是除滅反對的人。掃羅的傳道方法也有需要檢討的地方;那就是他不依自己的經驗,把信主的行為當作是上帝的恩賜;是一個人的重生,是一個不可言喻的機緣引起的結果;而不是辯論成功的結果。但掃羅並沒有用這方法,他還是老樣子,用司提反的方式與人爭辯。因為怕掃羅受害,弟兄們把他送回老家大數去。

{\Section:TopicID=301}31

  那時猶太、加利利、撒瑪利亞,各處的教會都得平安,被建立 這時不只耶路撒冷有教會,連猶太、加利利、撒瑪利亞等地方的教會都先後成立,而且他們也被承認是教會,是引人歸主的機構。從此基督徒有自己的組織,自己的信仰機構,已經開始不依附猶太教的聖殿或會堂了。

  這時基督徒遇到的大概只有猶太人的逼害,因為教會尚未拓展到外邦,因此尚未引起羅馬政府的逼害。但無論如何,使徒行傳作者明知羅馬政府逼害教會,但他不願提到此事。他以猶太人對教會的遇害來影射羅馬政府,並暗示他們的逼害是根據莫須有的罪名。

二 彼得在海岸村落的傳道 九3243

  這一段是使徒彼得行神蹟的故事,以及反映一些在海濱村落的初代信徒人物和信仰形態。

{\Section:TopicID=303}A 在呂大的以尼雅 九3235

  這個故事好像馬可第二章,耶穌醫治一個由四人抬來的癱瘓的病人一樣。前者是由耶穌直接命令他起來行走,而治好了病人。但在那時並沒有引起許多人信耶穌,只引起了法利賽人和文士跟耶穌的爭辯而已。後者是彼得用耶穌的名醫治了的癱瘓病人,沒有人為這件事爭論。在呂大和沙崙那些地方的人看見這人痊愈後都信了主。這故事表明耶穌升天以後,藉凓聖靈的同在,使徒照樣有權能,他們能夠奉耶穌的名行各樣的神蹟。

{\Section:TopicID=304}B 約帕的女信徒大比大 九3643

  這一段很有路加寫作的特色,他關心婦女和窮苦的人。他喜歡提及這些人和含有人情味的瑣事。大比大的希臘語是多加。多加這位女信徒是否也是一位寡婦,文中沒有詳細提到。但她死的時候有許多寡婦來她家裏為她哀哭。這些寡婦曾受過她的恩助,也許多加也是寡婦,這些人就是她的朋友。也許這些寡婦是貧窮的人,專為人作哀哭的婦女,她曾受多加的照顧,多加能幫助貧窮的人,家裏又有樓房,大概是個家道不錯的人。經文中共提到她的兩點美德:廣行善事大概也指她的敬虔、禱告、禁食和奉獻此類的事。再來就是她的多施賙濟,文中特別指出她的「廣」與「多」。這樣的態度可由許多受她幫助的人展示她為她們所做的衣服以及從眾寡婦都來的情況中看出。因為大家都對她表示懷念和哀傷。

  彼得的醫治過程有如以利沙醫治書念婦人的兒子一樣(王下四章);又如耶穌醫治眶魯的女兒(路八4956)。在這次醫治中沒有提到奉耶穌的名醫病。這故事固然是在表明使徒也懷有超然的能力。有這樣能力的人是真正的使徒。

  這個故事以後,又有一個硝皮匠西門的故事,將在第十章提及。硝皮匠所幹的活在猶太社會不是一個榮譽的工作。因為他每天都摸死去的獸和獸皮,因此天天不得潔淨(利十一24及下文)。這種工作都由「罪人」,就是從會堂中被趕出來的人做的。又因為硝皮的工作很臭,他們不得住在人煙稠密的地方,因此才會住在海邊。由此可以綜合起來,初期的基督教會大部份都是由貧窮的、生病的、被鬼附凓的、孤寡的和罪人而組成的。但教會卻訓練他們,使他們成為聖徒和基督的精兵。──《中文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