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希伯來書第九章

 

會幕的華麗(九1-5

希伯來書作者剛才已扼要述耶穌就是那能領導我們進入真體的人,他運用當時讀者能夠明白的思想,認為這個世界只不過是那個真世界的一個依稀髣𥅽的複製樣本而已。人在地上的崇拜只是那個天上真正崇拜的幻影,那個真正的崇拜,只有一人,就是那位真正的大祭司耶穌,才可以帶來的。於是作者思想到地上崇拜的會幕,本身是多麼華麗,珍藏許多無價珍寶,但比起那天上真正的會幕又如何能夠互相媲美呢。作者沒有詳細描寫會幕的一切陳設,只暗示藏在裏面的珍寶而已。當時的讀者對猶太人的會幕記憶猶新。但我們卻是門外漢。現在趁這機會,讓我們先看看作者心目中認為只不過是一個影幻的會幕,到底是怎樣的。

會幕主要的描述是記載在出埃及記廿五至卅一章和卅五至四十章裏面。上帝對摩西說:『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出廿五8)建造的全部過程和材料都是由以色列民甘心樂意奉獻出來(出廿五1-7),也因他們前來奉獻的人和禮物太多,須要宣告不必再拿禮物來,才攔阻住了(出卅六5-7)。

會幕的院庭長一百五十呎,闊七十五呎,四週用幼細麻布編織成幕幔高七呎半。圍繞至聖所,也就是上帝居住的地方,是以白麻布作幕幔。南北兩邊分別用二十條支柱豎起幕幔;東西兩邊則分別用十條支柱撐住。柱子是用銅圈連絡扣緊的;杆子則用銀子製作。唯一的門是放在東面,闊三十呎,高七呎半,這門是用麻布編織成下垂的簾,顏色要用藍、紫和朱紅配搭。在院庭內則放兩件東西:一是銅祭壇,是方形的,長闊七呎半,高四呎半,是用皂夾木做成,旁邊則用銅包裹,壇上的銅網板是用來放置祭物,銅網的四角鑲有銅環,用來繫縛祭物的;二是浴盆,用婦女的銅鏡鎔製而成的,它的長闊則沒有記載,祭司先在盛滿水的浴盆內沐浴然後執行那神聖莊嚴的獻祭儀式的。

整個帳棚本身是用四十八條柱支撐,十五呎高,二呎三吋闊。外面用金鋪鑲,並以銀扣相連,帳棚的中心有一條橫木柱架住,而外邊則有相連的支柱緊縛。帳棚可分為兩部份。整個首部份約三分二的地方是聖潔之地;第二部份約佔地三分之一,長闊十五呎,就是至聖所了。在至聖所的前面有一塊幕幔,用五條銅柱支撐的。幕幔是由藍、紫和朱紅色的麻布編織的。

聖潔之地擺設三件主要的東西。(一)金燈台,是放在南邊。它是從一塊精金錘鍊出來;燈台經常盛滿橄欖油而且是燃的。(二)放置陳設餅的桌子。是用皂莢木做的,四週用金子鑲邊,長兩呎,一呎半,高兩呎三吋。在每一個安息日,都須從新用最精細的麥粉做成十二個陳設餅,分兩行,每行六個,安放在桌子上。只有移開那餅時,祭司才可以吃這些餅,普通人則永遠不可以吃。(三)香壇,也是用皂莢木做成,而壇上則用精金包裹;長闊都是一呎半,高三呎。晨昏時刻都分別燒香,象徵子民的禱告升達上帝面前。

至聖所之前有一道幔子,是用細麻布分朱紅、紫和藍三色相襯,在幕上又刺繡一個䣝嶋篐。至聖所只有大祭司一人,每年在「贖罪日」這一天,當所有的預備工夫做妥當之後才可以進去的。在至聖所之內,放置一個約櫃,裏面藏有三件東西:一個金碗滿載天上的嗎哪,亞倫的手杖,和摩西的法板。約櫃是用皂莢木做的,內外都以精金鑲邊,長三呎九吋,闊兩呎三吋,高兩呎三吋。櫃的上蓋稱為『施恩寶座』,在這座上有兩個翅膀張開的䣝嶋篐。這就是上帝安息的地方了。祂說:『我要在那裏與你相會,又要從法櫃施恩座上二䣝嶋篐中間,和你說我要吩附你傳給以色列人的一切事。』(出廿五22)。

這就是希伯來書作者想像中華麗的會幕──雖然是如此堂皇華麗,但也只不過是真體的一個影幻而已。作者心裏當然明白,普通的以色列民只准進入這帳棚的門,祭司和利未人則可以走入院庭,祭司可以入那聖潔之地,而只有大祭司一人准進入那至聖所。那會幕的確是非常美麗的,但是普通以色列人卻不可以進入至聖所和上帝見面。現在耶穌已把中間的阻隔完全除去,開啟了那人人都可以通往上帝的路。

 

唯一通往上帝之路(九6-10

大祭司只有在「贖罪日」那一天才可以進入至聖所,而其他祭司或普通人則完全不可以。希伯來書作者本段的思想完全集中在這日的一切禮儀上面。他不需要把它們詳細描寫出來,因為讀者已經熟習這些細節的,而他們認為全世界中最重要的宗教禮儀,就是這天的祭禮了。我們若要明白作者的思想,就必須先了解這天所舉行的儀式。利未記第十六章就有很詳盡的記載。

首先,我們要提出一個問題:『贖罪日』的意義是甚麼?我們已經知道,以色列人和上帝的關係完全建立在「約」的上面。由於以色列人犯罪的緣故,這個約於是破壞了,獻祭的目的就是贖罪,和上帝回復原來的關係。但倘若仍剩下有些罪沒有贖回的時候,那怎樣辦呢?或者有人犯了罪,而他自己良心上並沒有察覺,這祭禮又怎能贖這些罪呢?又或者偶爾在獻祭時,弄污了祭壇,又如何去處理呢?歸納來說,若這個制度有不盡善的地方時,有沒有補救的辦法呢?

「贖罪日」的中心思想可以參考利未記十六章卅三節:

大祭司要在聖所和會幕與壇,行讀罪之禮,並要為眾祭司,和會眾的百姓讀罪。

扼要的來說包羅萬有的一切罪都在這天一併贖乾淨了。在這個大日子中,人的一切罪污都洗乾淨,以色列民和上帝能從新保持完整的關係了。在這天結束的時候,人應該存謙卑痛悔的心。『你們要刻苦己心』(利十六29)。而不是把這天當作一個歡樂的節日。他們在這一天禁食懺悔。整個以色列族,包括男女小孩子在內,都須在這天禁食。有些敬虔的猶太人甚至在贖罪日十天前即開始禁食起來。「贖罪日」是在猶太人新年後十日舉行,相當於我們的日曆九月初的時候。這天也可以說是大祭司一生中最榮幸的日子。

現在讓我們查看這天所發生的事情。晨早時,大祭司先沐浴潔淨自己,然後披上只有在這天才可以穿的華麗禮服,它包括一件細麻布內衣,一條細麻布褲子,一條束腰的細麻帶子是用一塊衣料做成的,再加上一件以弗得長外袍,顏色是深藍的,在袍腳上藍、紫和朱紅色的石榴形纓球子,和金鈴鐺相間排列。在這外袍上加「以弗得」。「以弗得」就是一件麻布襯衫用朱紅色、紫色、和金線並撚的細麻布做成的肩帶,並在肩膊上,加配兩塊紅瑪瑙寶石,上面刻以色列十二個兒子的姓名,每邊六個。在外袍上再加一個胸牌,是方形的,並在牌的金槽上鑲十二塊寶石,又是刻了十二支派的名字。這是象徵大祭司用肩膊和心胸帶領十二支派到上帝的面前。在這胸牌前掛了烏陵土明,這兩件東西代表光明和完全(出廿八30)。其實它們的原意已無從考究。根據傳統,當大祭司要知道上帝的旨意時,必先撚玩這兩件東西才作諮詢的。它可能是貴重的寶石,上面刻寫四個希伯來字母IHWH就是上帝耶和華的名稱。大祭司在頭上,又掛了一面精金做的牌,刻寫『歸耶和華為聖』,是用一條藍色帶繫在冠上的。由是可見大祭司在這隆重的一天穿上華麗禮服更顯出冠冕堂皇的神氣,他的袍帶衣冠熠熠生光,完全表露出祭司的威嚴。

贖罪日的開始和平素一樣,先燒上晨香,獻上晨祭,和修剪七燈台的油燈。然後仍舊穿上華麗的禮服,獻上一隻公牛犢,七隻公羊羔和一隻公綿羊(民廿九7)。接他除去禮服,沐浴潔淨一次,再穿上簡單細麻布外衣,帶引一隻大祭司自己用錢買來的公牛,雙手放在牛頭上,在眾民目睹之下站立,為他自己和全家的罪而懺悔:

『主上帝啊,我犯了罪孽,過失和罪惡,我和本家都犯以上的罪。求𣿫掩蓋這些罪孽,過失和罪惡,是我和我的本家在你面前所犯的,因為𣿫的僕人摩西,在律法上寫清楚:「在那贖罪日,上帝會掩蓋你的一切過失,使你成為聖潔,你的一切過犯在上帝面前都可以洗清。」』

那時公牛仍放在壇前。這個祭禮即開始進入一個特別的階段。接送上來的是兩隻站的公山羊。隨即為那兩隻公山羊拈鬮,一鬮歸與上帝,一鬮歸與阿撒瀉勒(英文聖經欽定本繙它為『代罪的羊』)。然後用一條形像似舌頭的朱紅色織巾縛住那『代罪的羊』的角。此時,大祭司轉身在壇旁宰那公牛。血從喉頭瀉出時,有一祭司在旁用盆盛牛血,並且不停攪動,以免血漿凝結成硬塊。祭禮最重要一刻就是大祭司那時在盛滿火灰的壇上取一塊炭又拿一棒搗細的香料,帶入至聖所中,在上帝面前燒香。律法上清楚告誡他不准久留,否則立即死亡而以色列民亦會受災禍。所以旁觀的眾子民在這個時候緊閉呼吸,待大祭司安然走出來時,才鬆一口氣。

大祭司從至聖所走出來,拿取公牛的血再返回至聖所,向上洒七次向下又洒七次。再走出來,宰那隻獻給上帝的公羊。攜同羊血入至聖所,將羊血澆洒一次。接大祭司立即離開至聖所,把公牛的血和山羊的血混合,又把這混合的血澆洒在香壇和祭壇上七次。剩下來的血則放在燔祭壇腳。那至聖所和祭壇若有任何地方玷污時,則用血去抹乾淨。

的儀式是最生動的一幕了。那隻代罪的羊被帶到前面。大祭司把手放在羊頭上,為自己和眾子民認罪,然後把這羊牽到曠野去,它在「無人之境」擔當了他們的一切罪孽。那隻在曠野的羊隨即被宰殺。

那時,大祭司把那已經宰了的公牛和山羊預備獻祭,仍然穿細麻布衣服,讀出利未記十六章廿三,廿七至卅二幾節,自己用心唸出民數記廿九章七至十一節,並為祭司職任和眾子民代禱。做完後,沐浴一次,然後穿上華麗的禮服。為眾子民獻上一隻幼山羊作贖罪祭;素常的晚祭;再獻上餘下已預備好的公牛和公羊各部份作燔祭。大祭司再沐浴一次,脫下外袍,披上白麻布;作最後的一次,即第四次,進入至聖所,挪開那仍燒的香料。出來後再沐浴一次,穿回那光彩的禮服;燒晚祭的香料,修剪金燈台上的燈火,便做完整日的獻祭儀式了。晚上的宴會是祝賀大祭司能夠到過上帝的面前而能慶幸生還回來。

這就是贖罪日的大概,贖罪日的目的是潔淨一切所有的事物和所有人的罪,這當然是希伯來書作者心目中的情景,而他的大部份信息也是從這景象中產生出來的。在整個祭禮中有幾項事情是作者當時特別聯想到的。

這個祭禮每年都須重複一次;除了大祭司之外所有的人都不能走進至聖所;甚至大祭司自己也是戰戰兢兢的走進去而不能久留;沐浴用的水是潔淨身體的;祭禮則用公牛公羊和動物的血;這些水和血卻不能把罪洗去,所以整個制度都是註定失敗的。希伯來書作者就意會到這只不過是基督真祭禮反映出來的依稀樣本,是那個真祭禮的複製品而已。利未祭司職任的儀式的確是華麗莊嚴,但始終是一個幻影而不是真實的。所以那唯一可靠的祭禮,能為所有的人打開通往上帝的路的,就是耶穌基督自己了。

 

通往上帝之路的祭禮(九11-14

我們若要明白這段經文,必須掌握希伯來書作者的三個基本思想原則。(一)宗教的功能是引人通往上帝的面前。(二)這個世界只是一個不完全的幻影;真體的世界仍在彼處。所有崇拜的功能是帶領人與永恆的真體接觸。會幕崇拜的本意也是如此;但地上的會幕只不過是那真體的一個影像。只有那個真正的會幕和真正的崇拜才可以領人到真體之中。(三)若果沒有祭禮就沒有宗教。潔淨是一件很有價值的東西,它是通往上帝的一個條件;人犯了罪就需要贖罪,人必須潔淨污穢。歸納這三點來說,希伯來書作者就認為耶穌是唯一的大祭司,能獻上那個祭禮,開通往上帝的路,而祂所獻上的就是自己的身體。

作者首先引述猶太人在舊的約下慣常獻上的幾個重大祭物。(一)公牛和公羊的祭。剛才在上一段作者已提過,在贖罪日那天大祭司先獻上公牛為自己贖罪。那代罪的公羊是被牽到曠野之地,替眾子民擔當一切的罪孽(利十六1521-22。)(二)紅母牛的灰祭。這個怪異的祭禮詳細記載在民數記第十九章內。根據猶太人的俗例,人若觸摸了死人,就是不潔淨,不能崇拜上帝,而且經他所觸摸過的東西也同樣視為不潔淨。潔淨的方法必須遵律法所定的指示,把一隻紅母牛在會幕之外宰殺,由祭司將血澆洒在幕外七次。牛身連同香柏木牛膝草,朱紅色線並燒,然後收起灰來,存在營外潔淨的地方,象徵完全的潔淨。這個祭禮的起源已不可考究,而它的意義也隨歲月消逝,猶太人有一個傳說,一個外邦人問拉比約南堪(Jochanan ben Zakkai)這個祭禮的意義何在,因它聽來有點跡近迷信,拉比約堪南回答說:『上帝訂立的神聖祭禮,任何人都不可以提出質問的,我們亦無須要去替祂解釋。』但無論如何這是猶太人遺留下來很舊的一個重要祭禮。

希伯來書作者扼要的引述這些祭禮之後,隨即說耶穌的獻祭比這些更偉大和更有效。作者所指那非用人手做的會幕更偉大和更有效,到底意義何在?這個問題沒有肯定的答案。差不多所有的聖教偉人都一致承認作者只不過是想指出這個新的會幕就是耶穌自己的身體,猶如約翰所說:『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約十四9)舊的會幕崇拜的目的是把人帶到上帝面前,但它只是一個不完全的影像,沒有真實的價值。耶穌的來臨,自己成了那個真會幕,可以真的引帶人到上帝的面前,因為上帝在祂裏面,而進入這個世界的空間和時間,上帝是以人的形體出現,而我們見了耶穌,就是看見上帝的形像了。

耶穌的獻祭比其他的獻祭更偉大,這點可以從三方面去找出來。(一)古時的獻祭需要沐浴潔淨身體,除去禮儀上一切的污穢;耶穌的祭禮能潔淨靈魂。我們必須謹記這點──在理論上所有的祭物都能洗潔一切禮儀上的污穢和過犯;但內心的驕傲和欺詐的罪卻不能洗淨。試舉那紅母牛祭為例,觸摸死人構成的污穢是可以藉這個祭禮洗淨儀式上的污穢,但卻不能把不道德的罪污除去。人的身體可以說是在禮儀上潔淨了,但人的心仍充滿憤恨。人認為自有資格可以進到會幕去,但實際上卻與上帝遠遠的隔離。耶穌的祭禮能把人良心上的罪污除去。舊約獻上動物作祭禮,但卻使人與上帝的關係更加疏遠;耶穌的祭禮展示給我們一個充滿愛心的上帝。這位上帝常常張開雙手迎接我們的。

(二)耶穌的祭禮帶來永恆的救贖。人時刻在罪的陰影籠罩下生活,我們在罪中被釋放出來成為自由的人,好像一個奴隸被主人買贖了而得自由一樣。

(三)基督的祭禮能使人離棄那引致死亡的勞役,而變成活的上帝的僕人。這就是說,基督不單止饒恕我們過去的罪孽,並且我們將來也能過一個聖潔的生活。祂不單止為我們還清債務,並且給予我們勝利。耶穌的事奉是叫人與上帝復和,使人與上帝有恢復正常的交往。十字架的功能就是把上帝的愛帶到人間,除去人類一切的恐懼。那活的基督與人同在,把上帝的力量賜給他們,叫他們能夠每天都能戰勝罪惡。

韋斯科(Westcott)指出四點,解釋耶穌把自己獻上的祭禮和把動物獻上的祭禮,兩者不同之處。

(一)耶穌的祭禮是自願的。動物的生命是被取去,但耶穌卻獻出自己的生命,祂甘心情願為朋友捨命。

(二)耶穌的祭禮是順其自然而來的。獻上動物的祭禮是律法的產品;但耶穌的祭禮是完全從愛心產生出來的。我們向店主人還債,這是一件「必須」的事情;但我們致送一件禮物給親愛的人,因為我們「自願」要這樣做。所以基督的祭禮是出於愛,而不是律法所規定的。

(三)耶穌的祭禮是合乎情理的。獻上的動物,本身是不知道發生些甚麼事;但耶穌獻上自己,祂清楚知道祂所做的是甚麼。祂的死不是一個無辜者的犧牲,或無能為力而被人陷害,或者死了而毫不知情。祂是甘心情願,睜開雙眼接受這個苦杯的。

(四)耶穌的祭禮是有道德意義的。動物的祭禮是機械式的,但耶穌的祭禮是藉那永恆的靈而做成的,祂在各各他山上的犧牲不是遵照律法豫定的步驟;祂是遵行上帝的旨意,為了人類的緣故而獻上自己的。在整件事的背後,清楚反映出愛的選擇而不是受機械式的律法所控制。

 

赦罪的唯一方法(九15-22

這是全書中最難明白的一段。但首次看這封書信的讀者,因為熟識作者的辯論方法,思想的表達和類型,不難明白書中的大意的。

的觀念事實上對作者的思想起了一定的基本作用。作者心目中的就是人和上帝的關係而已。第一個約的關鍵是視乎人是否遵守律法;因為不遵守律法,於是解除了這是的關係。作者的宗教觀念把宗教純粹看作人到這上帝的通路。所以耶穌帶來的新約,主要的目的是帶領人到上帝面前。換句話說,就是要使人和上帝結合在一起。現在產生的問題是:人在舊約時期已犯的罪孽進入新約的時期又怎樣辦呢?因為先前已經證實了舊的獻祭已無法替人贖罪了。所以希伯來書作者引進了一個重要的思想來,就是耶穌基督的獻祭可以追溯補救以前的罪過,祂的犧牲可以一併替他赦去昔時的罪和領他們進入新約的領域,建立那應許的團契。

這一切的說法似乎很複雜,但其中我們看見兩個永恆的真理。第一個是耶穌的獻祭對以前的罪仍能產生效力。祂同樣可以饒恕他們。本來他們是應該被摒棄在門外而受懲罰的,但因為耶穌的救贖,我們的債已代償還,祂已代我們彌補破裂的關係,清除阻隔的障礙。第二個是耶穌為將來的新生命鋪了一條路。使人與上帝能夠直接交往。原來我們因為犯了罪與上帝隔離,成為陌生的人,但現在因基督的祭禮,我們重新再成為朋友了。祂為我們所做的事已將舊事擦去,我們今後便得與上帝同在的生命了。

作者辯論的第二點使人覺得難於接受。他要解釋的問題是為甚麼這個與上帝交往的新生命,必須牽涉基督的死呢?他從兩方面去回答這個問題。

(一)這一點也是我們難以接受的。因為作者借用字義的變化作為他的解釋立場。我們已說過,這個字是基督徒專有的名詞,因為照原來希臘文的字義去解,它是代表遺囑的。在第十六節之前,作者一直用diathe{ke{解釋,但在這節之後,作者突然不加任何解釋,將這個字義轉變為遺囑。遺囑的生效日期是立遺囑的人死後才正式開始的。希伯來書作者就把握這個意思,指出新約的生效與否,全視乎基督有沒有為我們犧牲,所以基督必須替我們死,然後這個才能生效。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利用這個字義上的變化,作為辯論的根據是不合邏輯的,但這是作者當日的亞歷山太學者辯論的一貫作風,而作者能夠利用字義的改變而達到他要解釋的目的,亦可以說是難能可貴的了。

(二)第二個答案可以追溯猶太人的獻祭制度。根據利未記十七章十一節:『活物的生命是在血中,我把這血賜給你們,可以在壇上為你們的生命贖罪,因血裏有生命,所以能贖罪。』而且希伯來人堅持一個特有的原則:『不流血,則不能贖罪。』因此希伯來書作者引述摩西昔日接受上帝的,和當時子民接受律法作為立約的條件。摩西獻祭時,『將血一半盛在盆中,一半灑在壇上。』然後讀出律法書,眾子民都表示願意接納這條件後,摩西『拿血洒在眾子民的身上』,說:『你看,這是立約的血,是上帝按這一切話與你們立約的憑據』(出廿四1-8)。希伯來書作者,只憑記憶去描述這件事,同時他又牽連贖罪日的情景『拿朱紅色線和牛膝草,公牛犢和山羊的血,洒在帳幕』,放在這件事上。這點是不對的,因為在摩西的時代,會幕還未正式設立;當然我們可以解釋在作者的心目中,一切的事物都和祭禮相關,如影隨形般依附。其實作者苦心孤詣所要證實的就是,倘若不流血就不能潔淨任何事物,同時也不能補過了。但原因何在呢?作者則認為無須解釋。因為聖經既然如此說過,就是最好的解釋了。其實最貼切的,解釋就是在希伯來人的思想中血和生命是互相混合,而生命就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人必須把最寶貴的東西獻給上帝。

這些列舉的理由可以歸納在一個很古舊的祭禮原則來解釋──而這個原則亦有一個真理存在的──饒恕必須付出代價。人的饒恕當然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當兒女們做錯了事,父母當然會饒恕他們,但同時帶來的眼淚,增添的白髮和面上憂傷的皺紋,心如刀割的忍受,不是很大的代價嗎?上帝神聖的饒恕亦同樣付出很大的代價。上帝是愛,也是聖潔。祂不會把支持這個宇宙運行的道德原則打破的。罪的結果就是懲罰,否則生活的制度便會解體了。人犯了罪之後,只有上帝自己才付得起這麼大的代價來饒恕人。饒恕不是簡單說一句話:『算了吧,這是不要緊的。』饒恕是世界上最貴重的東西。若不是從心裏流出血來,罪就永遠不會得到赦免。人犯罪的結果,常使關心親愛的人和永遠愛他的上帝,忍受辛酸苦楚。他若果真能覺悟,痛改前非的話,必須真誠體驗到別人和上帝對他的饒恕,所付出這麼大的代價,而肯自我痛悔承認這些代價。凡有饒恕的地方,就必須有人被釘十架。

 

完全的潔淨(九23-28

希伯來書作者仍然帶領讀者思想耶穌的祭禮帶來重要的後果,但開始時,他的思潮又突然飛馳高昇。以這麼資深的作者來說,真是使人難以置信的。但我們必須記,這書信的中心思想是認為這個世界的崇拜,只是那個真正崇拜的依稀複製樣本而已。希伯來書作者指出在這個世界裏利未祭禮的目的是用來潔淨崇拜的工具。舉例來說,贖罪日所獻上祭物可以潔淨會幕,祭壇和聖潔之地。但基督的救贖工作不單止潔淨地上的一切,同時包括天上的一切在內。作者有一個廣泛的景象,它的範圍是屬於一個宇宙性的救贖,是包括整個宇宙在內,就是看見和看不見的東西,都同被基督的救贖潔淨。

於是作者再強調基督的救贖工作和祭禮,是何等高超偉大。

(一)基督能進入那非用人手做成的聖潔之地;祂到了上帝的面前。所以我們想像中的基督教是不應該以教友的人數去衡量,而是以她和上帝親密的程度去判斷。

(二)基督進到上帝面前不單止為祂自己,並且為我們的緣故而要這樣做的。祂替我們開路並且代我們祈求。在基督的一生當中,我們可以看見世界上幾個重要的相對真理:祂有至崇高的尊貴,也同時又作出最大的事奉;世界為祂而存在,而祂亦為這個世界而活;祂是永恆的君王,也同時是眾人永遠的僕人。

(三)基督的祭禮是一次過的獻上,而比後永遠不需要再獻任何的事物了。『贖罪日』照習慣是每年舉行一次的,它要移去阻隔人與上帝之間的障礙,但基督的祭禮能夠把門永遠開啟。人時刻都容易犯罪,現在如此,將來也如此。但既然基督已將門永遠打開,我們時刻可以進去,而不需要基督時常為我們獻祭。這樣好比外科醫學界對某一項手術遲遲未找到正確的途徑。但後來有某一位外科醫生在這方面突破了技術上的困難,以後的醫生則可依循這新發現的方法去做,而不致受困了。所以我們確信耶穌基督已為罪人打開那直接通往上帝的愛的門了,從此以後,人再不需要辦任何麻煩的手續。就可以和上帝交往了。

最後,希伯來書作者以人類的生活和基督的生活兩者作一比較。

(一)人死後要面對審判。這個思想對希臘人來說,是很難接納的,因為他們相信「死亡」就是人生的終結。所以愛斯區羅(Aeschylus)說:『當大地吸吮了人最後的一口血,人即撒手塵寰,又何有於身體復活的事呢。』,歐里披蒂(Euripides)說:『人死了豈可復甦重見光明。富貴易求,生命希罕,必朽壞的軀體隨死而消逝。』詩人荷馬(Homer)引喻阿溪理(Archilles),臨到陰間的時候說:『在此陰沉之地我寧願做個雇工,無憂無慮,孑然一身,總比身負重的財主倒好,人死後一切都化為烏有。』免拿麻斯(Mimnermus)同樣抱失望的態度深深感嘆:

『生命的黃金時代,你一切享受會歸給誰呢?
人到了壽終正寢;一去不返,那時一切都完了。』

這裏還有一個用希臘文寫的墓誌銘:

『別矣,媚麗(Melite)的墓,妳是最清高的婦人,妳將永遠在此躺,妳曾愛妳可傾慕的夫婿阿尼亞姆(Onesimui)。但生離死別,留下只有相思之情,你是最賢德的妻子啊!夫婦永訣道別,唯寄望夫婿悉心愛護骨肉的兒女吧!』

正如狄勤生(G. Lowes Dickinson)所指出,希臘人的墓誌銘,首末兩句都是寫上『別矣』,因此死亡就代表一生的完結了。當塔西圖(Tacitus)為那偉大的羅馬大將雅其科拉(Agricola)寫傳記時,在他生平頌讚的結束前,只能用『倘若』的態度來表達他的願望:

『倘若義人的靈魂真有歸宿的地方;倘若哲人偉大靈魂不會隨身軀而腐化,願你平安長睡吧。』

『倘若』就是希臘人唯一可以用的字去描寫死亡將來的可能性。羅馬的一位賢君馬可奧熱流也曾說過:『當人死時,他的生命火花,隨即消逝,回到上帝那裏剩下來的只不過是麈、灰、腐骨和臭氣而已。』但這段希伯來書的中心思想,確定人死後能夠復活,這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復活當然是基督教信仰的主要質素;它還附一個基本嚴厲的警告,就是人復活要面對審判。

(二)但基督則不同,祂死後復活、再來,不是受審判,而是審判人。初期教會念念不忘耶穌再來的榮耀,基督再來的念頭在他們的思想信念中,是不停跳動的。對未信主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可怕的日子。次經以諾書(Enoch)曾描述基督再降臨之前,稱為『主的日子』的景況:『你們仍是罪人的話,那時就沒有救贖的希望了,這樣,臨到你們的身上,就是滅亡和咒詛。』但當日期完滿時那榮耀的一刻必然到來。在那日,基督若以朋友的身份到來,這日是充滿光榮的;但倘若祂以陌生人的身份到來,和我們對敵時,這日子必然是審判無疑了。所以人可以選擇這日是充滿喜樂光榮的盼望,或是戰慄驚惶接受審判。這就完全視乎人的心如何和基督相處了。――《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