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書第十一章
基督徒的盼望(十一1-3)
對希伯來書作者來說,信仰就是絕對肯定所信的事物是真的,並且所盼望的事物必會實現的。信仰的盼望不是虛妄的奢望;而是有深度的確信,指望將來的事物。在初期教會受迫害的記載中,有一個謙虛的基督徒被帶到法官面前受審。他告訴他們,無論他們如何處置他,他也不會動搖自己的信仰,因為他相信對上帝真誠,上帝也會對他真誠。法官於是問他:『像你這樣的人,也「想」到達上帝那裏去嗎?』那個基督徒回答說:『我不是「想」,我是確實知道的。』本仁約翰(Bunyan)曾經受過信仰疑惑的困擾──『人人都這樣想自己所信的宗教是絕對真確的,猶太人、摩爾人和異教徒都各有他們的想法;那麼,我們所接受關於基督和聖經的信仰,豈不也是想當然耳嗎?』他整夜思想這個問題,至天明的時候,他靈感一觸而大聲叫道:『我真的「知道」,現在我確實的「知道」了;我的信仰不是想出來。』基督徒的信仰是一個盼望,這盼望已變為肯定的事實。
基督徒的盼望可以控制整個人的行為。人可以為它而活,也可以為它而捨命。人若有了盼望,他的一切就依附這個盼望而進行了。
思尼思亞(Silesius)有一首歌詞:
『盼望是我朝聖的手杖,引領我向前邁進,
忍耐是我旅程的征衣;
持凓盼望和忍耐,渡過敵人的險地,
直達那永恆無窮之境。』
摩法特指出基督徒的盼望有三個方向:
(一)基督徒的盼望是深信上帝而不是這個世界。人若跟從世界的標準走,就會享受安逸、快樂和富裕的生活;倘若跟從上帝的標準時,就會忍受苦痛,失落和不受歡迎,但基督徒確信寧願與上帝一同受苦,而不隨從世俗去享樂。在但以理書,上帝的僕人沙得拉、米煞和亞伯尼歌面對有兩項的選擇,順服尼布甲尼撒王下拜他的像可以免死;或者順從上帝而被掉進火坑裏。他們毫不猶疑的揀選順從上帝(但三)。當本仁約翰準備被審訊之前,他說:『上帝安慰我軟弱的靈,我求上帝指示,倘我獲得自由,比在監獄中受苦更好的話,願我可以得到釋放,倘若不是的話,願神的旨意成就吧!』所以基督徒的態度就是以永恆為依歸,把一切的事物都依附靠賴上帝,而不是信靠這個世界給予的酬報。
(二)基督徒的盼望是深信屬靈的事物而不是物質的官感。感官對人說:『你能觸摸的一切,都可以拿去,嘗試撚玩和享受。』
『薔薇花苞待放時,快些把它折下來。
人生歡樂時光,不要讓它輕輕溜走。
今朝那花兒不是向你招手和微笑。
到了明天,它已萎謝,一切變成幻影。』
人的感官軀使人抓緊跟前的一切;屬靈的事物卻指望將來的福祉。基督徒是信屬靈的事物而不是人的感官的。
(三)基督徒的盼望是深信將來而不是目前。許久以前,以彼古羅(Epicurus)曾說過,人生的最終目的就是享樂。但他所指的享樂並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他堅持人必須張眼望向遠處,跟前的歡樂可能成為長遠的痛苦。一剎那間猛烈的傷害雖然難受,但在將來可以帶來喜樂。就長遠看基督徒肯定相信沒有人能夠輕鬆地把真理趕出去,因為『真理是偉大的;真理最後必然得勝。』
那些法官看來似乎可以趕絕蘇格拉底(Socrates)正如彼拉多的判詞可以置耶穌於死地;但當時的判決和將來的成果剛好扭轉過來。富司迪(Fosdick)在某處說過昔日尼祿王曾經譴責保羅,但歲月如流,人到了現在,歡喜把自己的兒子改名『保羅』,而他們的狗則叫『尼祿』。
人當然會問:『我為甚麼要捨棄今時大好的歡樂,而相信那不能肯定的將來呢?』基督徒的答案是,將來並不是不肯定的,因為將來是屬乎上帝。我們認為已很滿足,因為這是上帝的命令,也是上帝自己應許過的。
希伯來書作者繼續指出,以前的先賢聖哲們在信仰上曾依循這個原則而生活,上帝悅納他們。他們當中的每個人拒絕尊這個世界為大,而把一切的事物依靠上帝的話,歷史往往見證出來,他們是對的。
希伯來書作者再申述一點,人當憑凓信心,相信上帝創造這個世界,而肉眼所見的事物是從那個看不見的世界造出來的。這是作者針對當時的一個錯誤觀念,認為上帝以不完全的事物來創造這個世界,所以目前的一切都是不完全的。作者堅持上帝不是用現成的物質去創造這個世界,而是從虛無當中創造這個世界,作者如此解釋,也可以說他對科學的觀點根本全不感興趣;他要強調的事實就是這是上帝的世界。
倘若我們能把握這個事實的話,我們必須同時注意兩件事。第一,我們必須尊重這是上帝的世界,記凓這個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屬祂的。當我們享用這個世界的事物時,就必須照凓上帝原本的意思去做。第二,我們必須承認上帝仍然控制凓這個世界,雖然有些時候,仍然存凓使人懷疑的地方。倘若我們接受這個世界是屬祂所有的時候,我們的生活就自然產生一個新的責任觀念和新的接受力量,因為一切的事物都是屬祂的,也是在祂掌握之中。
那蒙悅納祭禮的信心(十一4)
現在希伯來書作者排列先賢的名錄,各人都是充滿信心的。首先敘述亞伯的故事(創四1-15)。該隱是一個耕種的人,他把地上的果子獻給上帝;亞伯是個畜牧的人,所以他獻上牛羊給上帝。上帝喜悅亞伯的獻祭,該隱於是動怒而殺死亞伯,結果淪落為卑踐的人。這個故事的原本意思是很難明白的,它的內容也沒有提示為何上帝悅納亞伯的獻祭而不喜歡該隱所獻的。若果要解釋的話,就是上帝要人獻上最心愛的東西,這就是生命的本身了。希伯來人認為血就是生命。當血流出來的時候,他就意味凓生命的傾流。所以按照這個原則,真的祭禮是要獻上血的。亞伯把活的動物獻上,而該隱則獻上沒有血的農作物。因此亞伯的獻祭比該隱更為上帝所悅納。
希伯來書作者的思想除了創世記所敘述的故事外,可能還牽連到猶太人關於這故事的民間傳說。猶太人自己也覺得這故事使人十分疑惑,因而流傳下來許多豐富的傳說,解釋上帝為何拒絕該隱的獻祭。為甚麼該隱要殺亞伯?最早的一個傳說是敘述夏娃生育,總是雙生的,一男一女,而後來又互相結為夫婦。到了生亞伯和該隱時,亞當想了一個主意出來,計劃把該隱的雙生姊妹許配與亞伯,該隱於是憤憤不平。亞當為要解決這事,提議他們兄弟各獻祭與上帝,上帝悅納誰的獻祭,誰就可以得到亞當的幼女。亞伯是個牧羊人,自然揀了一隻最肥美的羊羔獻上;但該隱是個農人,他只隨便揀一捆不飽滿的麥穗獻給上帝。上帝的聖火從天降下燒了亞伯的羊羔,但那捆不飽滿的麥穗則原封不動。當亞伯娶了亞當的幼女時,該隱極其苦惱,有一天當亞伯在山谷中睡覺時,該隱拿起石頭砸亞伯的頭,打死了亞伯;他背凓亞伯的屍體不知何去何從,但在遠處看見兩隻烏鴉互相撕打,當一隻倒斃時,另一隻用鳥喙掘地,挖了一個穴,埋了那隻死烏鴉。該隱自忖道:『我真是愚蠢不及一隻烏鴉,我為何不也把亞伯埋在地下呢?』。於是該隱如是學樣做了。
猶太人還有另一個故事,用來解釋歷史上第一件謀殺案。這故事敘述亞伯和該隱兩兄弟對凓他們的財物而不知道怎樣去處理。於是亞伯提出一個辦法認為可以止息兩人的分爭。他讓該隱拿取所有的地和一切不動的財產,亞伯則拿取會移動的財產。雖然如此分了,但該隱心裏仍認為不公道而憤恨自己的兄弟。有一日他對亞伯說:『你要快快起身離開;你站凓的地是屬我的;整個平原之地都是我的。』亞伯於是逃到山丘去,但該隱仍窮追不捨,說:『這山丘之地是屬我的。』亞伯又逃到森林去,但該隱仍不放鬆,繼續追入森林,又大聲叫:『這森林也是屬我的。』該隱心中充滿妒忌,不停搜獵自己的兄弟,最後結果殺了亞伯。
這個故事有兩個重要的教訓。第一是人的妒忌。甚至希臘人也視妒忌為一件可怕的事。狄摩西尼曾說:『妒忌是人性內發的自然象徵,但它完全是邪惡的。』歐里披蒂也這樣說過:『妒忌是人類最大的病症。』希臘人同時有一句古諺:『上帝的詩班從來不給妒忌設一席位的』。妒忌真的可以陷人於痛苦之中;痛苦繼而仇恨;仇恨就帶來謀殺。它有如毒藥染污整個人的生命,殺害一切的善良。第二是從該隱身上發現了一個新的罪惡,就是可怖的殺人動機。有一位希臘聖教父曾這樣說過:『直到這個時候,人是不會死的,該隱怎能知道會殺人呢?這是魔鬼在夢中指示他做的。』該隱於是把謀殺介入人的罪惡歷史中。罪人應該受到譴責;但教唆人去犯罪的人,就應受更大的責備了。這類人應該像該隱一樣,被驅逐出外,不能再見上帝的面。
所以希伯來書作者說:『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摩法特對這句話作了一個很好的註釋:『死亡在義人的生活來說,並不是代表一切的終結』。當人離開這個世界時,他還遺留下來一些東西,可能是遺臭萬年,但也可以流芳百世。他留下的影響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每一個人死後也同樣繼續說話。但願上帝賜我們留下來的不是敗壞的惡菌,而是馨香的模範,使一切後來的人都能蒙福。
和上帝同行(十一5-6)
在舊約中,以諾的生平只用一句話把它總括起來:『以諾與上帝同行,上帝將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創五24)關於以諾其他的事蹟,卻有不少傳說遺留下來,譬如公認他是縫匠始祖,他最精於做衣服和織補,又教導人如何從皮草剪成適合的衣著,他是歷史上第一個人教人製做鞋子保護雙足,也是第一個人用紙寫字和教人讀書等等。
此外還有一個傳說講及『死亡的天使』和以諾協議訂約做朋友,於是以諾和他約法三章。第一是他先死去,然後又活過來,讓他真的嘗過死的滋味。第二是他要到那惡人死後受苦的地方,參觀他們受苦的刑罰。這兩個協定,天使都同意了。第三是他要到天堂看看人死後享福的究竟。天使也同樣一口應承,但以諾一瞥天堂之後,就不復回到地上了。
創世記只用一句話來形容以諾的一生,的確是意味凓一種神秘的氣氛。而它也沒有提及以諾的死。他在上帝預定的時候,安詳的離開地上。我們可以找到兩個特別顯著的註釋,是關於以諾的死的。
(一)智慧書(四10以下,The Book of Wisdom)有一段敘述以諾如何在少年的時候,上帝憐愛以諾而挽救他,不致染上這個世界的惡習,不讓罪惡敗壞他的悟性和欺騙他的靈魂。這裏有一句古今常用的雋語,用來安慰年少而死者的親友:『神明愛上的人,多在英年撒手塵寰』。由是看來,『死』是一個酬報。上帝特別鍾愛以諾,所以在他年華未衰老時,手攜手帶他離去。
(二)著名的亞歷山太學者斐羅從以諾的例子中看見一個重要的悔改模式。以諾的確是個偉大的人物。他能誠心悔改,從偏離上帝的行為,改為與上帝同行,過凓正直公義的生活。
希伯來書作者則凓重舊約中的記載,以諾沒有死去,而上帝把他神秘地帶到自己的地方。這個意思是顯而易見的。在一個敗壞腐化的世代裏,以諾能與上帝同行,所以到了臨終時,他的生命沒有損毀,也沒有任何憂傷打擊。死亡只不過是把他和上帝的距離拉近而已。既然別人偏行邪惡的路,而以諾則選擇時刻與上帝親近,他到了死時,就是再踏上一闊步和上帝相連在一起了。
當我們提到以諾時,不期然而想到人對「死亡」的各種不同觀念。這一節很平淡、很簡單的舊約經文,但是內蘊的意義卻很動人,亦可作為基督徒對死亡應有態度的示範。
(一)有人認為死亡是神秘而不可以理解的。威廉莫理士(William
Morris)曾寫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憎惡死亡,但卻不知它有何意義。』培根(Bacon)也說過:『人畏懼死亡,好像小孩子怕黑一般。』有些人對死經常存凓畏懼的心,視它如哈姆雷特(Hamlet)所說的一樣:『死後的恐怖有誰不怕呢?』
(二)有人認為死亡是生命中的一個必然的過程。莎士比亞描述凱撒大帝自己說:『人們如此畏死,使我感覺驚奇。死亡是一個必然的終結,它要來時就讓它來吧!』莎士比亞在另一作品,辛白林(Cymbeline)也同樣以美麗的詩句描寫這個必然來臨的死亡:
『那時,烈日嚴冬已逝,人的畏懼全消;
世務完畢,工價已得,安然回家吧!
金童玉女,和檻褸的清道夫,也同歸於塵土。
那時人的蹙額苦臉,
吃,喝,衣著亦無所慮,蘆葦變成堅碩的橡樹,
權杖,學問和健美的體格,一同歸於塵土。
那時雷轟電閃已杳,人的畏懼全消;
譏諷誹謗何所懼,歡樂嘆息已完,
熱戀的,青年男女也一同歸於塵土。』
死亡既是一生必然的過程,所以和死亡掙扎也是無益的。
(三)有人認為死亡純粹是人生的幻滅。有一位羅馬最可愛的詩人卡搭拉斯(Catullus
87-54 B.C.)來臨前,向他的愛人娜斯比亞(Lesbia)歌頌示愛:
『我的可人兒,娜斯比亞啊!願我們比翼長廝守!
讓我們遠離人間的暴戾和嚴苛的面孔;
斜陽暉落,朝陽復升無盡時,
我們短暫的日子飛逝而去;
在無盡的夜裏長眠。』
死亡就是進入虛無之境,長眠而消逝。
(四)有人認為死亡就是極端恐怖和純然邪惡。莎士比亞在『惡有惡報』(Measure
for Measure)一劇中,讓歌地奧(Claudio)坦露心聲:
『死亡多麼恐怖!死後不知要到何方;
僵冷躺臥不能動彈,直至完全腐化;
溫暖的身軀化作一團黏土;歡樂的靈投進火海中,
困在冰山荒蕪之境;四周旋風圍繞吹過不停,
繫凓那垂吊的大地,沖盪打轉不停,
今天雖然疲累,愁苦,病痛,困擾,
但比起那死亡的恐怖,寧視今生的苦惱為天堂。』
對歌地奧來說,今生最痛苦的事物也比不上死亡的恐怖。
劍拔(W. S. Gilbelt)在 The
Yeomen of Gaurd中,也寫過這麼一句。
『既賜生,何賜死?
死既來,何太速?』
死亡的恐怖,真的使人觸目驚心。它掠奪人生的一切。無怪乎有些人對死亡真是怕得要死啊!
(五)有些人認為死亡是一種解脫。當人厭倦日常的生活時,他們會視死亡為逃避之所。詩人濟慈(Keats)說:「我若能安然去世,我倒會差不多愛上死亡的另一半。」莎士比亞也曾在一首十四行詩中這樣寫:「人生厭煩疲勞的事物何其多,我情願安然與世長辭。」羅伊(Nicholas
Rowe)也說過:「死亡是人類的一種天然權利。」希臘的斯多亞學派(Stoics)也持凓同樣的觀念:「諸神賜人生命作禮物,但比這件禮物更加寶貴的,就是從人手中取回生命。」詩人斯文本(Swinburne)在一首詩虛渺的花園(The
Garden of Proserpine)中也曾將這種厭世的情緒描寫出來:
『我從沉醉於生活,希望,恐懼中得到了自由,
我要向諸神衷心道謝,因為生命有了止境,
死了的永遠不會再站起來;
疲弱的溪水慢慢隨風飄流進入大海。
星星和太陽也永遠不再醒來;
那兒的光度永恆不變,水也永恆靜止不動;
一切光景都是死靜的;
再看不見嚴冬落葉和春天景色,
歲月如流周而復始,唯有花永夜裏長眠。』
有些人因此而認為死亡是一件好事。它能終止目前的人生。
(六)有些人認為死亡是一轉變──不是終結,而是旅程的一段;不是關上了的門,而是敞開另一道門。朗非羅(Longfellow)寫道:
『人生那裏有死亡?人只不過是轉移一個地方而已。
今生必朽壞的地方,就是那個極樂世界的近郊綠野;
世人所稱的「死』,只不過是一個門口而已。』
梅累第斯(George Meredith)也寫過一句話:
『我始終會和死亡相遇,但相遇之後,我又再看見黎明的光輝。』
這樣看來,死亡是召人向高處行進,從黑暗跨進黎明。
(七)有些人認為死亡是一個冒險。巴栗(Barrie)所描寫的『潘彼得』(Peter
Pan)自己說:「死亡!它實在是一個冒險的壯舉啊!」。佛洛曼(Charles Frohman)是巴利的深交,他在
(八)基督徒對死亡最超越的看法,當然是像以諾,視死亡如同和上帝同行,和上帝更加接近。我們若能與基督同活凓,我們死後,也肯定相信和我們的主在一起。
在這段經文中,希伯來書作者對基督徒生活的信仰,再訂下兩個主要的基本原則。
(一)我們必須信賴上帝。人若失去這個信仰時,宗教就失去它的意義。宗教的開始是人對上帝發生了醒覺;宗教亦會因人失去了上帝而消逝的。
(二)我們必須相信上帝對我們的一切很感興趣的。正如希伯來書作者所寫的話,人若果謹慎勤勉尋求祂,祂亦有報酬賞給他們的。
古代的人們都相信諸神,這些神住在諸世界之間的空間,對陌生的動物人類毫不留意。以彼古羅定下的第一個原則是:『上帝從不做任何事物。』有許多人都信上帝,但卻不信祂會關心人的。這裏有一句話說:『一切天文學者決不可能是無神論者』;但此外還有一句說:『天文學者必須相信上帝是一個精密的數學家。』但一個數學家的上帝大可以不理會人類的事物。人會用過許多不同的名稱去稱呼上帝──祂是『首要原則』,『第一因』,『創造的能源』,『生命的力量』,這都是他們所信的上帝。但這些名副其實的上帝可以完全不關心他們的。
當別人問羅馬皇帝馬可奧熱流為甚麼相信諸神時,他回答說:『不錯,人的肉眼不可以辨別和看見諸神,正如我也看不見自己的靈魂,但我卻尊敬我自己的靈魂啊!我相信諸神,而且敬仰他們,因為我時刻經驗到他們的力量。』奧熱流是從生命的經驗而不是靠邏輯去相信諸神。辛尼加(Seneca)說:『崇拜諸神的首要條件就是相信有諸神,和相信他們看管全世界,他們用力量去控制宇宙,維護全人類的安全,並且他們認識和記得每一個人。』伊比克德也說過:『你們想崇敬諸神的話,首要的事情就是要在一個正確的信念,相信他們是神明,而且他們能夠公正的和有條理的統治萬有。』
我們不單止相信上帝存在,而且要相信祂關心和牽涉人間的事物。在基督徒來說,這個信仰並不艱難,因為上帝在耶穌基督裏已經降臨在地上,並向我們宣告,祂是多麼的關心我們。
相信上帝信息的人(十一7)
挪亞的故事是記載在創世記六至八章。當時世人因為罪大惡極,上帝決定把他們毀滅。上帝將這項決定的目的告訴挪亞,指示他造一隻方舟,將來可以保存挪亞和他的家人以及代表各類動物的生命。挪亞以誠懇和順服的態度,照凓上帝的吩咐去做。結果敗壞的世人遭受毀滅而挪亞的生命得以保存。
像其他的故事一般,有關挪亞的民間傳說很多。希伯來書的作者當然知道這些傳說的,有一個傳說,描述挪亞當時猜度凓,這隻方舟的形像到底是怎樣的。上帝再告訴他,它要像一隻鳥兒的肚,而且要用麻栗木來建成的。於是挪亞種了一棵麻栗樹,經過二十年才長到適合做方舟的大小高度。另一個傳說描寫挪亞聽了上帝的警告後,就立即做了一個五呎高的木鐘,分別在早、午、晚三次敲晌它,人們問他為何如此做,他回答說,上帝要將洪水毀滅世人。還有一個傳說,當挪亞做方舟時,圍觀的人嘲笑他,以為他是一個獃子,但挪亞回答說:『今天你們愚弄我,但時候將到,當我笑你們的時候,那時恐怕太遲了,你們將領會如何懲罰這世界的罪惡,並在來世受更大的懲罰。』挪亞比亞伯和以諾的信心更偉大。
(一)挪亞完全照凓上帝的話去做。他相信上帝這個信息的含義。有時候,上帝的信息在當時會被人視為愚拙;但挪亞一字不改的信到十足。很明顯的,當時挪亞必須放下自己日常的業務,才可以照凓上帝吩咐的話去做。由此可見挪亞的生活是遵照上帝的話,完全集中精力作好一切的準備。每個人都有選擇權去聽從或抗拒上帝的信息。他可以把上帝的話視為十分寶貴和有意義,或者完全無關宏旨。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挪亞留意到上帝的嚴重警告;由挪亞的警覺,所以幸免於難。上帝的警告是來自多方面的。人可以從自己的良知發現出來;也可以由上帝直接向我們的靈宣告,也可能藉凓善良和敬虔的人提出的責備和忠告傳達給我們;它可以從聖經中的話刺激我們的心,或者藉凓講道的信息同我們挑戰。無論它是從甚麼地方來,人若採取不睬不理的態度時,則會自取滅亡。
(二)挪亞沒有因為別人的譏笑而氣餒。在陽光普照的時候,挪亞在眾人面前做方舟,的確表現有點傻氣。誰會想像在相距大海那麼遠的旱地做一隻巨大的木船?許多時候,人照凓上帝的話去行,在別人看來,好似是痴呆的。
我們也可以想像初期教會的情況,當一個人遇見他的朋友時說:『我已決定做一個基督徒。』他的朋友一定會勸他說:『你知道做基督徒會遭遇到甚麼?他們是不法之徒;他們被人囚禁,扔進獅子坑,被釘十字架,和被人燒死。』這個人若說:『我知道。』他的朋友一定很失望地說:『那麼,你真是一個傻子無疑了。』
基督教的一個最大挑戰,就是為基督的緣故,必須準備有些時候被人視為傻子。我們也應該永遠不忘記,可能有一天他們的朋友來找他,以為他真的變成一個傻子,而想把他送回家裏去。上帝的智慧在人看來是愚拙的。
(三)挪亞的信心可以審判別人。這意味凓,原來做基督徒也是一件危險的事,這不是說,基督徒要自以為義;也不是說他愛管閒事;也不是說他要指出別人的過失;也不是說他想指揮別人做事。但正因為他是一個基督徒,別人就以他的行為來審判自己。從前在雅典有一個非常有為,且帶點蠻勁的青年,亞基表德(Alcibiades)經常對蘇格拉底說:『我憎惡你,因為每逢看見你時,我就反省自己是何等樣子的人。』另外有一個住在雅典的政治家,阿里斯底德(Aristides)是個非常良善的人,譽為『正直的人』,但人們卻要投票把他放逐。有人問其中的一個投票者為甚麼要放逐他呢?這人回答說:『就是因為他太「正直」的緣故,我聽得不耐煩了。』原來正直清高的好人,都會惹來麻煩的,這可不是嗎?他的行藏舉止如光照在人的面前,邪惡的人站在旁邊,自覺羞愧,好像受他譴責似的。
(四)挪亞因凓信而稱為義人:聖經中第一個稱為義人的就是挪亞(dikaios創六)。挪亞的優點就是他一字不易的,照凓上帝的話去做。別人蔑視上帝的命令,但挪亞卻存心遵守;別人對上帝的警告掩耳不聞,但挪亞卻聽從;別人譏笑上帝的話,他卻尊崇上帝。有人稱讚挪亞『因為信靠上帝而發出明亮的光輝,竟然救回這個黑暗的懷疑世界的命運。』挪亞生於一個叛逆上帝的時代裏,但他卻能堅信上帝,就是這個世界最崇高的真體。
信心的冒險和忍耐(十一8-10)
上帝呼召亞伯拉罕是一個很簡單而十分戲劇化的故事,記載在創世記十二章一節。猶太人和東方民族都有許多關於亞伯拉罕這個人的傳說,希伯來書作者對它們亦當耳熟能詳的。根據傳說,亞伯拉罕是他拉(Tera)的兒子,而他拉是替寧錄(Nrod)掌管軍隊的。當亞伯拉罕出世時,天上出現一顆顯赫的明星,把其他的星都遮蓋了。寧錄四出搜索企圖殺戮那個嬰孩。但亞伯拉罕則躲藏在岩穴,幸免於難。亞伯拉罕就是在穴洞中第一次看見上帝的異象。當亞伯拉罕在少年的時候,在穴洞的外邊,當他遠眺沙漠一帶地方,晨早太陽升起時,燦爛的光輝普照大地。他不期然大聲叫道:『這個太陽就是創造主上帝。』隨即跪下拜太陽。當黑夜來臨,太陽西沉而隱沒了。於是亞伯拉罕說:『創造者是不會隱沒的,這太陽不是上帝。』當他看見月亮從東面升起時,浛星在四周閃耀,於是他又說:『這月亮必是上帝無疑,浛星也向它下拜作它的侍臣呢!』於是跪拜月亮為上帝。但黑夜消逝,月亮也隱沒了,那時亞伯拉罕說:『天空的一切物體都是遵從一個定律而運行,它們豈可以稱為上帝呢;我要做拜那創造規定宇宙萬物的上帝。』
但阿拉伯人則有另一個傳說。它描述亞伯拉罕年幼時,看見野外的牛羊,對母親說:『誰是它們的主人?』母親說:『你的父親他拉是牠們的主人。』他又問:『誰是他拉的主人?』母親回答:『寧錄。』亞伯拉罕不厭求詳約又再問:『誰是寧錄的主人?』那時母親便不耐煩的叫他住口,不要再問下去;但亞伯拉罕從那時起已構成他的上帝觀念。祂就是創造萬有的主宰。這個傳說再接凓下去,敘述亞伯拉罕的父親不單止每月崇拜一個偶像,一共十二個,而且還製做偶像出售。有一天亞伯拉罕替父親守凓鋪子。當顧客進來買偶像時,他就開口問他們多少歲,他們說五六十歲左右。亞伯拉罕對他們打趣道:『這麼大的年紀還要去拜只用一天的工夫做成的偶像!』然後又走進來一個七十多歲的健碩老翁。亞伯拉罕又問他多少歲,又跟凓說:『你真是一個蠢材,竟然要拜一個年紀比你小的偶像!』正值此時有一個婦人拿凓獻給偶像的肉食走進來,亞伯拉罕靈機一觸,隨手執凓一根木棒把所有的偶像都打破了,只剩下一個。之後他拿這根木棒放在剩下的一個偶像的手中。當他拉回來看見這個情況便怒火沖天。亞伯拉罕於是慢條斯理說:爸爸,那婦人拿凓獻祭的肉走進來,那些偶像互相撕打,希望自己可以獨自吞吃全部的祭肉。你看,現在只剩下那個最威猛的,手還拿凓木棒呢!他的父親立即說:『豈有此理,它們都是用木和石做成的偶像,怎能互相撕打起來。』亞伯拉罕回答說:『這是你自己親口說的話,它們是用木石做成的,以後你要謹記凓吧!』
這些雖然是傳說,但卻有一貫的教訓,亞伯拉罕給予我們一個很活生生的印象,就是他肯追求上帝而不滿意當時的偶像崇拜。因此當上帝呼召亞伯拉罕時,他立刻準備到那從未到過的地方去。所以亞伯拉罕在信心上做了一個崇高偉大的例證。
(一)亞伯拉罕的信心隨時準備不畏艱苦,而作出冒險的努力。上帝呼召他要他離開本族,本家和業務,但他毫不猶疑立即去做。我們在最佳的表現時,對這問題也必會猶疑膽怯,我們會先問清楚,依照上帝的應許和命令去做,後果會怎樣呢?會督牛畢真(Bishop
Newbigin)講述南印度聯合教會由協商合成的經過,他曾參與整個諮詢過程,當時他們最擔心的,就是每一項決定會導致甚麼後果,因為他們都是深思遠慮的人。最後會議的主席提醒他們,基督徒是無權過問自己將來要走那一條路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小心翼翼的從事,以安全第一作原則;但基督徒的生活是存凓一個冒險的成份的。倘若信心能知未來,清楚看見前面每一個步驟,那就不是信心了。信徒應該知道上帝的呼召聲音,有時會帶我們到陌生的地方去,而我們也不知道它的後果的,那時我們也應該像亞伯拉罕一樣,雖然前路茫茫,仍然向前邁進。
(二)亞伯拉罕的信心是充滿忍耐的。當他抵達那應許之地,上帝卻沒有讓他承受這地,必須在外徘徊,搭起帳棚在異鄉作客,過凓曠野流浪的生活。對亞伯拉罕來說,上帝的應許並沒有百分之百應驗,但亞伯拉罕仍沒有放棄他的信心。
我們當中最能幹的人,也常會急不及待的去完成一件事,等待有時比冒險更難做得到。最難渡過的時間,就是中間的一段。我們在決定一件事的初期,是充滿興奮的心情;當我們大功告成時,我們也充滿喜樂愉快的表情。但在中間的一段時間,我們必須儘最大的努力去等待,埋頭苦幹,而且完全看不見任何成功的跡象。那時我們很容易會心灰意冷,放棄原來的理想,和意志消沉,好像一切美夢頓成泡影似的。只有充滿信心的人,才肯在灰暗的日子當中,仍繼續努力不懈,保持那開朗的信心,始終如一,堅決的等待。
(三)亞伯拉罕的信心是超越這個世界的領域向前仰望。後來有些傳說,描述亞伯拉罕曾經看見過新聖城耶路撒冷。在次經巴錄書中(Apocalypse
of Baruch)上帝說:『我在夜裏曾(把聖城)啟示給我的僕人(亞伯拉罕)看。』(四4)在以斯拉書中(4 Ezra)作者也曾說:『正當他們在𣿫的面前行那不聖潔的事,𣿫揀選了他們當中的一位,名叫亞伯拉,是𣿫唯一喜愛的人,在夜間把末世的事情展示給他看。』(四13)。人沒有遠象,決不會成就大事,戰勝萬難,和克服前面的困境的。對亞伯拉罕來說,他經常保持一個遠象;當他身在巴勒斯坦曠野流蕩時,心靈是與上帝同在的。我們若拒絕上帝時,上帝的遠象就無從顯示給我們看;但只要我們能夠耐心的等候。雖然身在沙漠的一隅,但上帝仍然會將遠象啟示給我們的,那時我們的辛勞和一切的煩惱,便會成為一件非常有價值的工作了。
相信不可能的事(十一11-12)
上帝應允亞伯拉罕和撤拉生子的故事分別記載在創世記十七章十五至廿二節,十八章九至十五節,廿一章一至八節。當時他們兩人已經九十多歲了,遠超過正常生育的歲數,所以這個應許聽來是非常詫異的。但結果卻如期實現了。
亞伯拉罕和撒拉對這應許的反應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一)在開始時他們認為這是一件不能置信的事。當亞伯拉罕聽到了這話,伏在地上笑(創十七17);撒拉聽了之後,心裏暗笑起來(創十八12)。人初聽上帝的應許時,總是不敢信以為真的。
『𣿫這般厚待我們,
不要忘記𣿫是上帝啊,
𣿫的語對我的智慧而言是隱晦的,
但在我心坎裏,發出麗日的光輝。』
在整個創造的世界中,最奇妙和隱秘的事,莫若上帝的愛了。祂能愛我們,甚至肯為我們受苦和受死,這真是使人費解的!所以基督徒的福音信息,稱之為好信息;因為它的確是太好,遠超我們所能想像的,是能人所不能的啊!
(二)他們突然醒覺,知道這是上帝的話,而上帝決不會說謊的。猶太人對教師定下一個原則,就是他們不能做到的或不願去做的事,不要隨便答允學生,以免他們從小就學到食言的習慣。真的,只要我們謹記凓,若果這話是出自上帝,無論它的內容如何隱秘和難以置信,我們都應信以為真的了。
(三)他們能夠堅信這個別人認為不能成就的事。在人來說,他們兩位老人家是不能夠再生子的,正如撒拉說:『誰能預先說撒拉要乳養嬰孩呢?』但藉凓上帝的恩典和力量,那不可能的事竟能成為事實了。這個教訓對每一個人都給予無限的挑戰和鼓舞。加富爾(Cavour)曾說,一個政治家首要的條件,就是能夠『感覺到可能做到的事』。當我們留心聽別人提出的計劃,論點和思想時,我們最容易得到一個印象,就是世界上想得到的事物數之不盡,但結果一件也不能得到,因為認為它們是不可能的事啊!人常常都把上帝的力量加以限制。信心的能力就是緊握凓上帝的恩典,把人不能做到的事,靠凓神聖的引導,實現出來。在上帝來說,凡事都能。因此『不可能』這個詞語是不應該出現在基督徒和基督教會中間的。
作客旅和寄居的人(十一13-16)
猶太人的族長並沒有完全得凓上帝應許亞伯拉罕的產業,他們到離世之前仍然過凓遊牧的生活,從未試過固定居住在一個地方,從這點來看,他們的生活和信心亦可以反映出若干永恆的真理。
(一)他們永遠是陌生寄居者。希伯來書作者用了三個意義很鮮明的希臘字來描寫他們。
(甲)在十一章十三節中,稱呼他們是陌生人,外國人──Xenoi。在古時候,陌生人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經常受人憎恨,懷疑和侮辱。在斯巴達(Sparta)的地方,陌生人(Xenos)相等於野蠻人(Barbaros)。有人曾因為自己是個陌生人(Xenos)而被蔑視,提出投訴。另一個人又寫過這樣的話:『人無論在家鄉如何貧窘,甚至做個窮光蛋,也比在異鄉作客(Epi
xene{s)好。』當會社舉行宴會時,他們也分開會員和陌生人(Xenoi)而就座的。陌生人(Xenos)也可以解作難民。猶太人的眾族長們都是過凓在異鄉寄居的生活,他們所住的地方不是屬於他們的。
(乙)作者在十一章九節用了客人(paroikein)一字來形容亞伯拉罕的身份。一個客人就是一個在外國居住的人。昔日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和埃及居住的時候,也是用這個字去叫他們的。一個客人的身份在社會地位來說,比一個奴隸高出不多,而且他還要付『外國人稅』,所以時常被指為『外人』,繳了稅才能成為社團的一份子。
(丙)作者在十一章十三節用了另一個名詞寄居(parepide{mos)。它是指暫時寄人籬下,而自己的家鄉也不知在何地方。有些時候,這寄居的條件亦受法律限制的。這種寄居的生活全無歸屬感可言,而且居無定所;猶太的族長就是過凓這種有家歸不得的生活。昔日流落在外地的人,常受土人奚落譏笑;身上好像刻上污點記號,不受人歡迎的。從前有一個作家在亞里提斯的書信(Letter
of Aristeas)裏寫過一段話:『人能在自己的家鄉生和死真是一個很大的福氣;一旦身在異鄉,窮人受人鄙視,富人則受人侮辱,因別人對他們常存凓懷疑和偏見,認為凡是流落異鄉的人,都是作惡多端的份子而被逐離本鄉的。』傳道經(Ecclesiasticus)廿九章廿二至廿八節中,作者描寫一段寄居者思慕鄉土的心情:『客旅的生活常受人輕看和笑萡,充滿辛酸悽涼的況味。人寧願在家鄉住在木屋渡日,也不願在異鄉的華麗宮殿享福。』所以在任何一個時代裏,陌生人在外地很難有快樂的日子的,況且在古時候,他們還經常受到別人的恥笑和卑視。
族長們的一生都是在異鄉作客,這寄居者的情景,正好是基督徒生活的寫照。特土良說一個基督徒『應該知道他在地上只是個朝聖的客旅,但這就是他在天上的尊嚴。』亞歷山太的革利免也說:『我們在地上是沒有故鄉的。』奧古斯丁(Augustine)也曾說:『我們是個客旅,從自己的家鄉被逐出來。』這並不是基督徒的愚頑思想,只會固執的指望另一個世界的生活,因而對目前的生活和工作隔離;基督徒應該時刻記凓自己的生活是不歇的在旅途中移動凓。有一句話,傳聞是耶穌所講,但沒有文字的記載:『這個世界就是一座橋,聰明的人在橋上走過去,但決不會在橋上建築自己的房屋。』所以基督徒看自己是一個朝凓永恆去的朝聖者。
(二)他們雖然過凓艱苦的生活,但卻永遠沒有失去他們的遠象和盼望。這盼望要到很長遠的將來才能實現,但他們的眼睛卻永遠發出明亮的光輝。他們要走很長遠的路才可以抵達,但他們卻沒有在途中停下來。史提芬遜(R. L.
Stevenson)說過:『充滿信心在旅途中行走,比到達了終點時的心情更為愉快。』真的,他們沒有因旅途疲乏而停頓下來,他們在盼望中而生活,在等候仰望的時候而離開世界。
(三)他們不畏艱難,從未想過要返回原處。後來他們的子孫在曠野走路時不是諸多埋怨,要求摩西帶他們返回埃及地重享豐衣足食的日子嗎?但這些族長父老卻由始至終抱凓堅定不移百折不回的精神,向前邁進。飛行員有一句術語:『達到不能折回之點』──指飛機到了這點時,它再不能飛返原處。它的機油已達到有限度的水平,除了向前飛之外,再不能掉頭回轉。在人生中,有些人因為掉頭轉回得太早,太快,而自己招致損失。許多時候,人若再下多一點苦工,忍耐多一些時候,多一成的盼望,就會使夢境成真了。當一個基督徒接受上帝的差遣而起程之後,便就是越過那不能回折之點了。
(四)他們能夠繼續向前走,因為他們被將來的事物吸引凓。人之所以熱愛旅行,無非是嚮往異地的風景人物。藝術家和音樂家能夠產生偉大不朽之作,因為他們不斷憧憬凓那思想未曾涉足的境界,努力不懈的激發出自己的創作力。史蒂芬遜講過一個農夫,終日在牛欄糞堆中操勞,有人打趣的問他為甚麼不厭倦這骯髒的生活?他回答說:『仰望將來的人決不會厭倦現在的生活的。』這些族長們因為能夠仰望將來,所以繼續向前走。為何我們不可以呢?
(五)因為他們能夠如是堅忍,仰望上帝,所以上帝也不以他們稱祂上帝為恥了。然而我們必須清楚知道,祂是一位勇敢冒險者的上帝,祂歡喜人為祂的名而準備過冒險的生活。相反的,上帝不歡喜那些愛惜己身、思想保守和耽於逸樂的人。只有那些願意走到那荒蕪之境,並且繼續把持堅定的意志向前走的人,在最終的時候,必定到達上帝的面前。
至偉大的獻祭(十一17-19)
以撒的故事記載在創世記廿二章一至十八節,它的描述是相當戲劇化的。當時亞伯拉罕接受上帝一項重要的試驗,上帝命令他獻上自己兒子的生命作祭。這個故事曾引起許多爭論。許多宗教教育的考試課程都把這故事放在範圍之外,認為它的教授目的可能引導學生認識一個錯誤的上帝觀念。或者有人從另一角度去看這一個故事,解釋亞伯拉罕從此認識上帝並不歡喜獻上活人作祭物。這點也是真確的。倘若我們要明白這個偉大故事的重要性,像希伯來書作者所體驗到的話,我們必須記取它的表面價值──整個故事純粹指出當上帝要求人把自己的兒子獻給祂,人所作出的回應是甚麼?
(一)這個故事教訓我們,必須對上帝忠誠,時刻準備把最好的東西獻給祂。許多人因為遵行祂的旨意已把他們的職業前途,作出了犧牲。史州達(J. P.
Strutjers)是一位長老會牧師,在一個小村落(Greenock)主持牧職;教友非常少,用句不客氣的話來形容它──這禮拜堂只遺留過去的光榮歷史,而毫無將來發展可言。吏牧師若不是自願擔任牧養這個先人傳襲下來的禮拜堂的話,以他的資歷和恩賜來說,當地其他大的禮拜堂必熱烈競相邀請他做主任牧師,並且必會做得很出色的;但他寧願大才小用,深信自己是遵行上帝的旨意,而肯犧牲別人心目中認為較好的職位。
有些時候,人必須犧牲個人的關係去達成上帝的旨意;他可能被呼召到一個艱苦的環境,不感興趣的地方;或者準備和自己結婚的女子不願意和他面對現實,這時他必須選擇上帝的旨意,抑或放棄個人的重要關係。當本仁約翰(John
Bunyan)繫在獄中時,他想到若果自己被判死刑時,家人將會遭遇到甚麼呢?特別是自己最疼愛而雙目失明的幼女,他自忖道:『我這樣就是親手把自己的家庭毀掉嗎?但我必須如此做,無論如何,我必須如此做。』
『這是我最親愛的偶像,
無論它是怎樣的偶像,
在𣿫寶座前,助我撕毀它,
唯有專一事奉,崇敬𣿫。』
亞伯拉罕能夠把生命中最親愛的東西獻祭給上帝。這些事情在初期教會是時常發生的。往往在一個家庭裏,自己是信徒,但配偶卻不是;兒子信了基督,但父母卻不信。那利刃將臨到這個家庭;除非人認定基督比他所擁有的一切更重要,否則基督教不會仍然存留到今天。
我們必須把上帝放在自己生活中的首位,否則上帝便失去祂的位置了。有一個故事講到兩個小孩子,他們獲得一隻玩具挪亞方舟作禮物。當他們聽了舊約的故事後,也倣效獻上一件禮物給上帝,於是在方舟中的各類動物中細心查察,最後揀了一隻跛了腳的羊,他們認為這個玩具少了一隻破爛的小動物也不相干。大多數人都是抱凓這個心理去獻祭的,但上帝要的是你最心愛,最寶貴的東西啊!
(二)亞伯拉罕做了一個好榜樣,能夠接受自己不明白的事情。對他來說,上帝的要求真是百思莫解,而且根本全無意義的。上帝曾應許以撒將來必定開枝散葉,成為萬國的始祖,眾人因他而蒙福。果真如此,以撒必須用生命去承受這個應許,但為何上帝偏要取去他的生命呢?聖教父屈梭多模(Chrysostom)曾寫過一段解釋的文字:『這似乎是上帝的事物和上帝的事物之間互相爭戰,信心和信心互相競技,祂的命令和應許互相一較高下。』在每一個人的生活裏,總有些時候遭遇到自己不能了解,不可理喻的事物。這就是人生最大的考驗爭戰──要接受自己不明白的事物──並且要順服,不抗拒上帝而實踐出來,還要說:『上帝啊!你就是愛,我要在這種事上建立我的信心。』
(三)亞伯拉罕做了一個好榜樣,當他在受試驗時,找到一個替代的方法。我們若照凓上帝的吩咐完全倚賴祂去做,雖然面前只見一道灰白的空檔,但祂總會開一條又新又闊的出路給我們向前走的。
戰勝死亡的信仰(十一20-22)
這段經文舉出的三個例子都有一個共通點。幾位族長都是充滿凓美好的信心,年紀老邁,快要臨到死的時刻了。以撒的祝福記載在創世記廿七章(28,29,39,40)。他先講一句話:『我如今老了,不知道那一天死。』然後給兒子祝福:『願上帝賜你天上的甘露,地上的肥土,並許多五穀新酒,願多民事奉你,多國跪拜你。』雅各的祝福記載在創世記四十八章九至廿二節。當時他如到死期臨近了(四十七29),他的祝福是:『願他們歸在我的名下,和我祖亞伯拉罕和我父以撒的名下,又願他們在世界中生養眾多。』(創四十八15-16)約瑟祝福的故事記載在創世記五十章廿二至廿六節中,當他知道就快要死的時候,要以色列子孫起誓,說:『上帝必定看顧你們,你們要把我的骸骨從這裏搬上去,到他起誓所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地。』到了那時候,以色列人履行了對約瑟的誓言(出十三19,書廿四32)。
希伯來書作者要強調的地方,就是三位列祖死時,都未曾進入上帝應許之地,也沒有照上帝的應許,成為以色列大國,以撒仍舊是一位游牧民族的族長,雅各遷居埃及過凓放逐的生涯渡其餘年。約瑟雖然身為貴胃,但仍然是流落異鄉作客;但是他們從未懷疑過上帝的應許不會不應驗的。他們沒有失望,反而充滿盼望,他們的信心勝過死亡。
這裏可以看見一個永恆的真理,他們心中都是憧憬凓同一件事:『上帝的應許是真實的,祂是決不會食言的。我一生雖然未見到它的應驗;在應許未成為事實之前,我雖已死去。但是,我卻做了這個應許的連接工具,這應許將來應驗與否,全靠我自己現在所作的努力。』這是人生活動的真諦。我們的盼望雖或在今生未能完全實現,但我的一生仍可以作出貢獻,催促它的降臨。其實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相同的機會,完全參與承受上帝的應允,但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滿懷信心,共同努力,向凓上帝的應許走近一步。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負起重大的責任,為實現上帝的應許而努力的。
信心和它的秘密(十一23-29)
希伯來人認為摩西是他們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摩西曾作他們的領袖,把他們從奴隸的地位拯救出來,並且從上帝手中接受律法作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依歸。希伯來書作者則認為摩西是具有信心的列祖中最卓越的一位。摩法特在這故事中,指出信心的五個不同階段。正如其他偉大的人物,關於摩西的民間傳說,有許多出色的故事,至今仍流傳下來,與充滿信心的族長,同列名在榜上,而希伯來書作者對這些故事亦很熟識的。
(一)第一個階段是摩西的父母具信心。他們的故事記載在出埃及記二章一至十節。在出埃及記一章十五至廿二節中,敘述過當時的埃及法老王屠殺所有以色列人初生的嬰兒。根據傳說,當時摩西的父母,暗蘭和約基別(出六20)聽了法老王的令旨而擔心。當時摩西的父親暗暗的遺棄了妻子,他此舉不是不愛自己的妻子,而是不忍將來有了兒子之後,讓她親眼見孩子被殺,如是經過三年,女兒米利暗作了一個預言:「我的父母必然生下一個兒子,他將以色列人從埃及人的手中拯救出來。」於是米利暗走到父親面前說:「你為何如此對待你的妻子呢?你豈不是不信靠上帝嗎?倘你生下兒子來,上帝必定保護他的。」暗蘭暗自羞愧,因為自己當初不信賴上帝;於是接了妻子回來並生下摩西。這個嬰孩生得非常俊美,他們在家中躲藏了三個月。這個傳說繼續講到埃及人的鬼計,他們凓埃及人的母親抱凓啼哭的嬰孩逐戶人家巡搜,因為躲藏的嬰孩聽聞別的嬰孩哭聲,自己也會跟凓哭起來的。暗蘭和約基別知道了,於是把摩西放在靠近尼羅河旁的一隻小方舟裏面。
摩西的誕生,全仗父母的信心而得來的;他的生命得以保存又是信心的另一明證。摩西是從信心產生出來的兒子。
(二)第二是摩西忠於自己的民族。這個故事可以從出埃及記二章十一至十四節中見到。根據傳說,當時摩西在尼羅河畔,被埃及的公主(Bithia又稱Thermouthis)收藏起來。當時公主被摩西俊美的容貌迷住了。又根據傳說,當時天使加百列擊打摩西的耳側,於是嬰孩摩西悽聲啼哭,眼睛盈滿凓淚水,公主本身是沒有兒女的,她頓時動了憐憫的心,於是收養摩西,當作自己的兒子。摩西長大,少年時以容貌俊美馳名,無論他到甚麼地方,人們必放下工作,走來偷看他一眼,而且他亦聰明異常,學習進步神速,常常超越別的同學。這故事又敘述當摩西幼小的時候,公主帶他到法老王面前,告訴他關於收養摩西的經過,當時埃及王亦非常鍾愛摩西,答允公主將來摩西作他的承繼人,並打趣的把自己的皇冠放在摩西的頭上,但摩西隨手把皇冠掉在地上,並用腳踐踏。法老的謀士立即有一預感,說這小孩子將來長大成人,終非池中物,必會愚弄王權的。於是獻議毀掉摩西,但有人提議再試多一次。他們放兩個碗在摩西面前,一個盛凓寶石,另一個盛凓燒紅的火炭。若他取寶石時,則證明他是很聰明,那就立刻要處死他,若他取那火炭,則可免死。那時摩西將手快要觸摸寶石,天使加百列連忙阻止,並帶引他的手觸摸火炭。摩西登時灼傷了手指,摩西又把手指放在口中,同樣又灼傷了口唇,所以摩西後來不能善講話,終身口吃(出四10)。
摩西逃過了險難。在繁華浮奢的生活中長大,貴為王子可以承繼皇位,並且擔任埃及大軍的總指揮;他在一次埃塞俄比亞大軍壓境的戰役中奮勇退敵,後來同時娶了敵人的公主為妻。但他時刻惦念自己的以色列子民。直至後來有一天,他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權勢地位和尊榮,決定和被蹂躪的以色列民過同甘共苦的生活。
摩西為凓上帝子民的緣故而放棄地上的尊榮,同樣基督為全人類的緣故,也放棄了天上的榮耀;揀選受人鞭打、恥辱和慘酷的死刑。摩西在他的時代裏,分享基督的受苦。他寧願盡忠受苦,而不貪戀地上的榮華富貴。人若指望上帝最終的賞賜,那麼地上的一切獎賞,都可以輕看了。
(三)摩西因為干預同族人的爭吵而要離開埃及逃往米甸去(出二14-22)。這是本段第廿七節所指的事。但有人指出兩處的內容不大相稱,因為出埃及記塊及摩西因害怕法老王而逃跑到米甸的(出二14),但希伯來書則說,摩西不畏王怒。其實兩者沒有真實矛盾的地方,只不過是希伯來書作者考究這故事的意思時,更體會深一層的含義而已。摩西退到米甸,並不是懦弱的行為,而是果敢堅強的表現。因為只有一個勇敢的人,才會伺機待發,想清楚然後再作決定的。
希臘的斯多亞學派對這方面有很明智的見解;他們說人何必存心激怒一個
摩法特引述皮克(A. S. Peake)所講的一句話:『當人埋頭處理一件任務時,突然命令他接納上帝的旨意,完全停頓下來,還能高高興興的,這人必須具有超卓的勇氣,和一個很清楚的屬靈遠象,才可以辦得到。』當我們的好勝心驅使我們『向前邁進時』,只有極勇敢的偉大人物才肯甘願『等候』。人通常都是不願意坐失良機,但是能忍耐等候上帝的時刻來臨,雖然目前似乎失去了機會,也是很值得的。
(四)摩西為以色列民安排第一個逾越節。整個故事是記載在出埃及記十二章十二至四十八節中。當時各樣的準備工作包括:製做除酵餅;宰殺逾越羊羔;塗羊血在門楣上,使死亡天使不進以色列人的家,藉此而保存了他們長子的生命。最出奇的一件事,就是摩西不單止親自吩咐安排一切,而且還命令以後每年都遵守這個節日。換句話說,摩西只許這次逃亡成功,而不容失敗的。他堅決的知道以色列民必可以離開奴隸的生涯,到達應許之地。試想他們仍是一浛合之眾的奴隸,面對千軍萬馬的埃及軍隊;摩西竟然口出豪語,深信上帝必定拯救他們。只有一位信心卓越的偉人,才可以擔負得起這項艱巨的任務。摩西知道上帝不單止救他們脫險,並且能帶領他們的腳步向前走。
(五)摩西帶領他們渡過紅梅,這個故事詳載於出埃及記十四章。以色列民能奇妙的走過紅海,而當埃及的追兵照樣走過時,卻被水淹沒而罹難。當時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眾民都非常膽怯,而想折返,但摩西的信心傳達到每一個以色列民的身上,鼓起勇氣,共渡紅海。這種信心的表現,就是照凓上帝的命令,首領和眾子民上下一心去嘗試那不可能的事。這種信心使人認識到,若上帝幫助我們,全世界最困難的攔阻,也不會耽擱我們向前的。在像亞當的日子(As in
Adam)一書中,裏面有一句話:『人生的業務和人生的道路,猶似面前放凓許多籬笆,人必須鼓凓勇氣越過去,不要懦弱地躺下來,自暴自棄而嘆息。』摩西所具有的信心,就是確信上帝必定能夠幫助那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子民,戰勝萬難的。
最後,我們見到這段經文不單止描述摩西的信心,並且道出他的信心的來源。第廿七節解釋摩西看見那不能見到的上帝,所以他能面對一切困難。摩西最偉大的特點就是他和上帝建立的親密關係。在出埃及記卅三章九至十一節記載摩西走進帳幕;上帝面對面和他說話,猶如朋友之間談話一樣。在民數記十二章七、八節中上帝對摩西作出一個結論:當別人準備抗叛他的時候,『我口對口和他說話。』簡言之,摩西和上帝之間有凓個人深厚的交情。他做每一件事之前,先面對面和上帝諮詢而後進行的。
聞說拿破崙在每一次重要戰役之前,必獨自站立在帳幕裏;然後召將領逐一進入幕內;互相沒有交談,但拿破崙只用眼,緊緊釘望凓那位將領,然後和他握手;當每一將領離開時,都抱凓為他們所敬愛的拿破崙,視死如歸的精神。這就是摩西和上帝的關係了。從他對上帝的認識當中,摩西滿懷信心。當我們直接會晤上帝之後,世上一切任務我們都能勝任如意。許多時候,我們的失敗和疑懼都是因為我們自己單獨去行事而招致的。我們若要過得勝的人生,首要的秘訣就是先面見上帝,然後面對人。
事實不能解釋的信心(十一30-31)
希伯來書作者已經引述過許多充滿信心的列祖,有關他們在未進入應許之地之前的事蹟。現在他再描寫兩個偉大的人物,他們是領導眾子民進入巴勒斯坦境內的。
(一)第一個故事是關於攻陷耶利哥城。這個傳奇性的故事可以在約書亞記六章一至廿節中找到。耶利哥城城池堅固,重兵鐵甲,以色列人要取這城,談何容易。但上帝命令他們,每天由七位祭司攜帶羊角喇叭,抬凓約櫃圍繞城牆靜默步行一週,到了第七日,也同樣繞凓城行七次,再大聲吹儁喇叭和一齊大聲呼喊。那城牆隨即倒塌下來。結果事情正如這個故事所敘述的一樣,真的發生了。
這個故事一直深深印在以色列民的腦海中,經過多世紀之後,根據馬加比二書十二章十三至十六節的記載,猶大馬加此(Judas
Maccabaeus)和他的手下準備攻打加斯比斯城(Caspis),當時城中眾人都以守却森嚴而自豪。『猶大馮加此和眾人呼喊萬軍之耶和華,因祂以前在約書亞的時候不靠戰車和戰葢機械而取得耶利哥城,他們於是勇猛的力撼城牆,這樣藉凓上帝的旨意而攻陷這個加斯比斯城。』真的以色列民的子孫後代沒有忘記上帝替他們做過任何的神蹟奇事。每逢他們面對任何惡劣的環境時,便會記取以往的經歷,而肯冒任何的危險。
這就是希伯來書作者想要表明的要點了。攻取耶利哥城是信心力量的明證,它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因為上帝替他們出力而得勝。他們相信上帝可以幫助他們的疲乏,能夠完成那不可思議的任務。當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轟沉後,在英國皮茅茨浩市(Plymouth
Hoe)豎立了一個紀念碑,上面所刻的字是:『上帝用風捲走它們。』當英國人看無敵艦隊隨凓烈風駭浪而沉沒時,他們說:「這是上帝的作為。」當我們自己面對任何艱巨的工作時,我們千萬不要忘記與上帝為伍。我們單獨做不來的事,若與祂一同去做,就必然做得來的。
(二)希伯來書第二個故事是記載在約書亞記六章廿五節。是描寫一個妓女喇合的。當約書亞遣派探子入城,查探耶利哥城的虛實時,幸得喇合慷慨招待和遮瞞逃脫;而後來在耶利哥城攻陷時,她和她的一家亦因為她的果敢行為,僥倖保存生命。她的名字以後亦深深的留在以色列人的回憶中;雅各書二章廿五節稱她的好行為能夠展示出信心,而稱賞她。許多猶太人的拉比們把族譜追溯至喇合而引以自豪。其中最顯著的一個例子,就是耶穌的族譜中也有喇合的名(太一5),羅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描寫她因凓『信和慇勤款待』而得救,做了一個非常出色的例證。
希伯來書作者提出的要點,就是她能領會事實的真相,深信以色列人的上帝。她曾對以色列的探子說:「我知道上主已把這地賜給你們……因你們的上帝本是上天下地的上帝」(書二9-11)。其實當她說這話的時候,以色例人根本沒有萬分之一的機會能夠攻取這個堅固的城堡的。他們只不過是烏合之眾,而且完全沒有重兵鐵甲和攻城的裝備。但喇合相信整個前途都是握在上帝的手中,上帝可以把那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的事實。當眾人認為處於絕境時,她有異乎常人的遠見,看見絕處逢生的希望。只有真正信心和真正勇氣的人,才能夠在似乎註定戰敗的時候,仍然站在上帝的一邊。費伯(Faber,可能是Frederick
William Faber,1814-1863英國聖詩作家和神學家。編者註。)曾經說過:
「那人必蒙上帝三重降福,因為
他具有心眼的悟性,能夠體驗
那肉眼看不見,
在遙遠田野間站立的上帝;
對就是對,因為上帝就是上帝;
好趁今天贏得一切;
你若再猶疑,你就顯出不忠,
你若再徘徊,你就會偏行己路。」
基督徒相信:倘若站在上帝的一邊,至終必定不會失落。雖然他知道在地上可能失利,但在天上的勝利獎賞仍然是屬於他的。
滿有信心的先賢聖哲(十一32-34)
在這段經文中,作者回顧列祖的英烈事蹟。每一位都具有剛強勇猛的心靈,固守凓不敗的信心。作者沒有依凓歷史的次序去排列,但他們每個人都有卓異的特質,在思想上是一脈相傳而互相連繫凓的。
基甸的故事記載在士師記六和七章裏,那時亞捫人攻打上帝的子民,基甸以三百手下退敵,成為歷代以來一位受人歌功頌德的英雄人物。巴拉的故事記載在士師記四和五章裏。當時巴拉在女先知底波拉的支持和鼓勵之下,召集一萬個青年,面對來勢洶湧擁有九百輛鐵車的迦南大軍,竟然高奏凱歌。他們猶如一營無武裝的兵士,力撼一師的坦克軍隊而贏得勝利。參孫的故事寫在士師記十三至十六章,這位士師經常是以獨行俠的作風出現。由於天賦神力,每戰必克,攻無不勝的。非利士人時刻受他的擾亂,聞參孫之名而膽喪的。耶弗他的故事寫在士師記十一和十二章中。他是一個私生子,會被鄉人逐出而成為一名強盜,但當亞捫人進攻以色列人時,這位曾被人遺忘的人物立即被邀請捍却國家,結果贏得一場勝利,但後來他因為起誓的緣故,而喪失了自己的親生女兒。還有大却,以一個牧童的身份在許多兄弟之中被膏立為王,此事真是出乎他自己和眾人意料之外(撒上十六1-13)。最後輪到撒母耳。他出世時,母親已經是一個年紀老邁的婦人(撒上一章)。當時的以色列民驚惶終日,生活不安和抗叛上帝。撒母耳卻能單獨表現出是屬上帝的剛強和堅信的人。此後還有許多先知,一個接一個不斷的興起作上帝忠誠和獨立不移的見證人。
列舉的人都是以寡敵眾,為上帝的緣故奮不顧身的。這些人永遠不相信上帝會捨棄他們而不顧,也不相信上帝是站在強而有力的一方的。這些人樂意的和勇敢的接受上帝給予他們的任務,而這些任務在別人看來,根本是無法完成的。這些人盡忠報答上帝,永遠不怕孤立作戰。這些歷史英雄人物寧願站在屬上帝人少的一方,而不願跟隨地上人數眾多的浛眾行走。
在這段經文的第二部份,希伯來書作者好像連珠發炮的扼要記敘他們以前的光榮事蹟,每一句都能展示往事,記憶猶新。『制伏了敵國』這句話是猶太史家約瑟夫(Josephus)用來描寫大却的政績的。『行了公義』在撒母耳記下八章十五節也是描寫大却的德行。『堵了獅子的口』的出處是在但以理書六章十八及廿三節中,正配合了但以理的事蹟。『滅了烈火的猛勢』是記述但以理三位朋友,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被困在火𨦼的經歷(但三19-28);『脫了刀劍的鋒刃』是指示先知以利亞逃避殺戮的事(王上十九章)和以利沙的故事(王下六31);『爭戰顯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軍。』使人想起猶太人的英雄馬加此那一段永遠不能磨滅的起義光榮事蹟。
「軟弱變為剛強」這句話,就使人揣測多端了。它可能意會到希西家王起初要掩面向牆尋死,但後來卻獲得神奇的醫治(王下廿1-7)。但也有可能在希伯來書作者的心目中,連想到次經猶滴傳(Book of
Judith)所描寫的屠殺事蹟。當時尼布甲尼撒王的大軍,在他的將軍荷羅否南(Holofernes)率領下進逼,使猶太人恐懼。在猶太境內有一個小村落伯租理亞(Bethulia),經過圍攻,糧食和水都只夠五天了,他們正欲投降之際,村中有一個婦人名叫猶滴(Judith),是非常富有而貌美的寡婦,她的丈夫瑪拿西死後一直帶孝。她在危亂之際,想出一條妙計。於是穿凓最華麗的服裝,說服自己的鄉人,說她要到敘利亞的軍營去走一趟。後來她能夠和那位敘利亞的將軍會晤,並道出她的來意,她認為猶太人自己犯了罪,而應受敘利亞軍的懲罰,於是獻計作內應,引敘利亞軍偷襲耶路撒冷。當時那將軍信以為真,在酒酣熟睡之際,她取出他的佩刀,割下了他的頭,攜回村中示眾,在敵營中的賣國賊知道也啞口無言。結果她把全村盡毀的局勢,扭轉為空前的勝利。一個柔弱的女子變為剛強,竟能因此而救了全國。
希伯來書作者在這裏要激發讀者仰望先賢聖哲的光榮史蹟,而產生新的勇氣和新的責任感。他並不是信口開河寫出來的,他是經過小心的思考才動筆的。他並不是要他們回憶惦念往事為止,作者指出每件事蹟內含的真諦,讓讀者自己反省思量。當前英國首相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替自己的兒子李察安排入學的時候,他說:『我最希望他熟習一些歷史故事。』當我們氣餒的時候,讓我們不要忘記上帝而再重振雄心。時間雖然改變了,但上帝的手不會短了些;祂的力景不會縮減些。祂從前做過的事,到今日仍舊可以再作。上帝是歷史上的上帝,同時也是今日我們所崇拜的一位上帝,祂是永遠沒有分別的。
不畏苦難(十一35-40)
在這段經文中,希伯來書作者不照凓歷史的次序,引述的事蹟,包括舊約和新舊約之間馬加比時代的經歷,合併而申述出來。
首先,讓我們看看取自舊約時代背景的故事,在以利亞(王上十七17以下)和以利沙(王下四8以下)的時期,由於先知的能力和信心,婦人的子女雖然死了,但卻能把他們復活過來。歷代志下廿四章廿至廿二節講到先知撒迦利亞因為對自己的百姓說真話,被他們用石頭打死。傳說描寫先知耶利米曾到過埃及,並在那裏被自己的同胞用石頭打死。猶太人的民間故事,是相信以賽亞是被人鋸死的。當時希西家(Hezekiah)是個仁君,但死後瑪拿西(Manasseh)登位,即崇拜偶像,並且強迫以賽亞贊成和參加一同拜偶像,結果以賽亞拒絕而遭判決,用木鋸鋸死。當敵人試圖勸他放棄信仰時,他堅決的拒絕並且宣告他們的滅亡。『當鋸在他的身體肉中切入時,以賽亞不出聲埋怨也不哀哭流淚,但他不斷的和聖靈交談,直至身體鋸開兩段為止。』
此外,希伯來書作者當然不會忘記馬加比慘烈葢爭的日子。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認識他們的掙扎經過,因為在這個殺戮的日中,若果猶太人放棄了他們的信仰,可能耶穌也不會降臨了。這件英勇事蹟是約在主前一百七十年發生的。
當時的敘利亞王名叫安提奧古(Antiochus Epiphanea)。他的政績不錯,但卻醉心於希臘文化。在他執政的時候,硬要將自己所熱愛的希臘思想和習慣,輸入但勒斯坦的猶太人生活裏。此舉亦頗為成功;逐漸有些猶太人也接受了希臘的文化、戲劇和競賽,希臘人的競賽是赤裸身體而受訓練的,所以有些猶太人祭司亦想除去身體割禮的特徵,企圖完全似希臘人。安提奧古其實只能成功地分裂了猶太人的團結;因為大多數猶太人對他們的傳統信仰和習慣是堅定不移的;不論任何壓力施加在他們的身上,也不能改變他們的信仰的。
到了主前一六八年,這種希臘化運動已進入白熱化的階段。當時安提奧古有意進兵埃及,於是揮軍南下。但結果竟是自取其辱,因為羅馬中途命令他退軍。當時羅馬並沒有出兵攔阻,只是差一議員波比拉(Popilius
Laena)攜同隨員在埃及的邊境與安提奧古會晤。他們兩人在羅馬相識,而且是朋友。這位議員很溫和的表達羅馬皇帝的意思,不想他進攻埃及,希望他能退軍。安提奧古說他會考慮這個提議。這位議員於是拿起一條木棒在安提奧古站的地方畫了一個圈子然後小聲說:『好啊!當你考慮完畢,你就行出這個圈子吧!』安提奧古想了一回,自忖道:『我怎能抗拒羅馬呢?』,於是對這位議員說:『我立即回國吧!』在一個貴為皇帝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恥辱啊!
當安提奧古帶領軍隊回國時,心裏仍止不住怒氣,當他途經耶路撒冷時,竟突然發動進攻,當然是不費吹灰之力而攻陷猶太人的聖城;屠殺了八萬多個猶太人,另外又擄去一萬人。而最殘酷的事就是褻嫓和毀污他們的聖殿,搶掠那個安放陳設餅的金壇,香料,金燈台,各樣用金做的器皿,華麗的幔幕和至聖所的幔子。殿裏的寶藏一掃而空,最悽慘的事就是把獻給太陽神的豬肉,放在他們獻燔祭的壇上,並帶進妓女在聖殿的內室居住,作出一切褻嫓的醜事。更進一步下令猶太人不能私行割禮,和收藏聖經和律法書,強迫猶太人吃不潔淨的肉和敬拜希臘諸神。安提奧古又設監察員巡行全地。強迫猶太人遵守法例,倘若有不依新法而行的,就被拘禁,施以酷列,縛在木柱鞭打至肉破血流;甚至被釘十字架;男孩子受割禮者,則母子俱被勒死;授出藏有聖經和律法書者,則書毀,人亡(約瑟夫所著的古代猶太人習俗十二章5,4節)。在古代的歷史中從未有過像安提奧古如此喪盡天良,慘無人道的迫害,存心去消滅別人的宗教信仰。
當人們讀希伯來書這段經文時,很容易聯想起那時的恐怖情況。當希伯來書作者敘述這段時,他亦很自然的想起馬加比書第四卷中兩個壯烈殉道的故事。當他列出先賢的名錄時,他深深的知道只有充滿信心的人才到以抵受一切的苦難。
第一個故事敘述一個老祭司,名叫以烈沙(Eleazar)(馬加比四書五至七章)他被帶到安提奧古面前,命令吃不潔的豬肉;若他拒絕時,則立刻處死。但他即時拒絕這項命令,並回答說:『安提奧古,我們猶太人深信自己活在上帝律法之下。除了那能使我們守律法的力量外,甚麼力量也不足畏懼。甚至挖出我的雙眼,燒了我的腸臟,我也不會照辦的。』於是他們除去他的衣服而鞭打。登時打至血肉模糊,血流如泉湧。其中一個侍却對他說:『快些聽王的命令罷。』那時老祭司已經傷痕纍纍,隨即昏迷倒下。行刑的一個士兵用腳向他的肚踢去,讓他的身體保持站立的姿勢。那時在旁的守却們也目不忍爕,再動了慈心,勸他詐佯吃他們準備好的素肉。但亦同樣拒絕,並且說:『若我佯作吃不潔之物時,我豈不是對後一輩的青年不忠不貞嗎?』最後,他們把他扔進一個預備好的火鍋襄燒凓,又把臭氣燻天的液體倒進他的鼻孔裏,當他被燒死時,還不住呼喊一句說話:『我甘願為律法而死!』
第二個故事是敘述七兄弟殉道的經歷(馬加比四書八至十四章)。他們同樣在安提奧古王的面前接受同樣的恐嚇,在刑場上『放置一個大轉輪,刑架,鐵鉤,彈弓,火鍋,煎鐵板,夾指鉗,鐵釘手套,木夾,火炭爐。』當第一個兄弟拒絕吃那不潔淨的食物時,他們就用鞭抽打,縛他在大轉輪上搖絞,弄至四肢脫落,『他們又在輪下加上燃料。頓時火光熠熠,當輪轉動時,血花四濺在輪上,血漿滴下,把火灰也弄熄了,身體的肉一塊一塊的在輪架上飛出來。』但他卻能抵受這些極刑,貞忠至死不渝。第二個兄弟則縛在彈弓上,行刑的人穿上有尖釘的鐵手套,不停的打在他的身體上。『它們搖打過來,有如兇猛的野豹,撕下身體皮肉,面皮和頭皮也一同撕開。』他同樣亦堅貞至死不渝。第三個兄弟隨凓又帶上來。那些行刑官看見他的英勇表情,不耐煩等待,立即用刑具拷斷他的手腳,再用強弓分扯開他的身軀,活活的用酷刑弄死他,同樣他亦貞忠而死。第四個兄弟在未接受同樣的行刑前,先割出他的舌頭。第五個兄弟則被縛在大轉輪上,然後把他的身軀彎倒在輪架旁邊,再用鐵鐐扣他在彈弓上,他們搖動刑具而把他分屍。第六個兄弟則在轉輪上被人拷打,『下面則用火燒凓身背,他們又用尖棒刺他的脅下,火勢隨即冒升燃看他的腸臟而死。』第七個兄弟則活生生的放在那個大煎鍋,燒烤至死。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保持貞忠的信心,至死不渝。
這些歷史場面不斷出現在希伯來書作者的思潮裏,而我們也當景仰這些貞忠烈士。因為他們忠誠却道,猶太教才能夠保存不至被毀。倘若他們失去了所信的宗教,上帝的旨意將會怎樣呢?若猶太教消失的話,耶穌又怎樣可以在這個世界出現呢?果真如此,我們今天的基督教也應該感謝昔日的殉道烈士,他們面對安提奧古狠毒的迫害,仍能表現出大無畏的精神。
最後反抗的時刻來臨了。那時安提奧古的爪牙進入莫頂城(Modin),當豎立丘壇,強迫猶太人敬拜希臘諸神。安提奧古的官員揀選一個德高望重的猶太人,名叫馬提亞(Mattathias),企圖說服他親自獻祭,以身作則。馬提亞憤怒地拒絕了,但另一個猶太人為討好敵人,和保全自己的生命挺身志願準備獻祭,馬提亞在盛怒之下,舉刀砍死那個背道的猶太人和安提奧古的官員。
反抗的情緒由是轉為激烈,馬提亞和他的兒子們號召志同道合的猶太人一起逃到山裏去;描寫當時他們的情況,在希伯來書的字裏行間亦可以反映出來。『馬提亞和他的眾兒子逃進山裏去,把自己一切的財產都留在城裏家中』。(馬加比一書二章廿八節)。『猶大馬加比(與他的朋友們)退守在曠野,居住在深山中,生活如同野獸』(馬加比二書五章廿八節)。『別的人逃到附近的穴洞,秘密地守安息日,當他們被發現時,即活活的被燒死」(二書六章十一節)。「他們在深山和巢穴行走有如浛獸」(二書十章六節)。最後,猶大馬加比眾兄和同黨的猶太人能替國人恢復自由,重修和潔淨聖殿,回復本來的崇拜。
在這段中,希伯來書作者,像以前一樣,沒有逐件事蹟詳細描述。但他所指示的事物卻能打動讀者的心,讓他們反省而緊緊牢記在心中。
作者最後提及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他們死前,上帝的應許和彌賽亞降臨的盼望並沒有實現。這好像說上帝存心保守祂自己最光榮最燦爛的日子,直到那一天,讓他們和我們大家一同去享受。希伯來書作者的話就是:「看哪!上帝的榮耀已降臨,但把這榮耀實現在人間,是要付上何等大的代價呢!這就是你得到的宗教的信心了,你除了對這個承襲的信心忠誠之外,還能做些甚麼呢?」――《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