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彼得前書第四章

 

二 殷憂啟聖必有後福 四16

  上帝選民所受的逼迫,由於他們的生活方式與世界的標準背道而馳,可能與日俱增,彼得在此先對基督徒加以警告,以便他們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能夠從容應付艱鉅際遇。

{\Section:TopicID=416}1

  基督既在肉身受苦 本章以基督起首,表明他是一切討論的中心。在肉身受苦的圖畫,已在二24描述過,這種血淋淋的事實,正好駁斥當時盛行的「幻影說」異端,謂道成肉身只不過是幻覺而已。門徒也要心裏準備在肉身基督受苦。既字把本段經文與三18銜接起來。

  你們也當將這樣的心志作為兵器 作為兵器乃希臘文描述士兵穿上全副武裝,準備作戰的情形。彼得在這裏好像保羅所說的:「要穿戴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弗六11上)。

  因為在肉身受過苦的,就已經典罪斷絕了 這段經文也是似曾相識,特別是與保羅在羅六討論的洗禮有關,一個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身滅」(羅六6)。從此要過一個新生活。

{\Section:TopicID=417}2

  你們存這樣的心 希臘文聖經沒有這句話。

  從今以後,就可以不從人的情慾 人的情慾兩個名詞皆為複數,表類數不盡的七,由於們的往來糾纏而變本加厲。新生的基督徒卻不可以這些不討上帝喜悅的東西。

  只從上帝的旨意,在世度餘下的光陰 我們成了基督徒之後,註定要選擇與一般人不同的生活方式,這是順從上帝的意思,兢兢業業地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慾,自守,公義,敬虔日(多二12)。

{\Section:TopicID=418}3

  因為往日隨從外邦人的心意 隨從意為實行、實踐。外邦人實為萬邦萬族,乃指撒瑪利亞以外的非猶太人;在初代教會時代乃泛指一切外教人。心意的內容如下述。

  行邪淫 行為簡單過去的動詞,指一項完全不再作的行動。邪淫指放蕩淫亂的行為。

  惡慾 不道德的覬覦,尤指性方面的事。

  醉酒 酗促使古羅馬帝國亡國的原因之一;於今尤烈。

  荒宴,群飲 跟在醉酒之後的宴飲無度,這些都是世紀末的亡國象徵。史載商紂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見史記殷本紀),恰是刻劃這種荒唐的現象。

  並可惡拜偶像的事 可惡原意為違反自然律,理性;特別是上帝的法律。希臘人與羅馬人由於有時進行祭酒神的祕密儀式,就會從事上述的罪行。

  時候已經夠了 原出現在本節的開端,乃加強語氣之謂,中文聖經卻把它放在句末。作者彷彿是說:過去的一切已經夠了!外邦的罪已經惡貫滿盈了。

{\Section:TopicID=419}4

  他們在這些事上,見你們不與他們同奔那放蕩無度的路,就以為怪,毀謗你們 道不同不相為謀,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一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就被人以為,而加以惡言詆

{\Section:TopicID=420}5

  他們必在那將要審判活人死人的主面前交賬 有朝一日,基督要做復人的審判官,要按各所得真理亮光的程度而施行審判。很明顯的,有為義預備的賞賜,也有為不義之預備的數等不同的刑罰(太十一24;路十二4748,廿47)。

{\Section:TopicID=421}6

  為此,就是死人也曾有福音傳給他們 這是本書較難解釋的經文之一,可能有三種不同對於死人的看法:(一)指靈性了,但肉體還活凓的;這等「行屍走肉」的人也曾有福音傳給他們。(二)指提供第二次的機會,傳福音給那些已經在肉體了的。(三)指一些已經過世的人,但在他們還活凓的時候,也曾有福音傳給他們。似乎最後一種解釋最為自然;若然,死人就是那些基督徒殉道士。

  要叫他們的肉體按凓人受審判 那些受逼迫的基督徒,雖然在肉體上受人的敵視、審問、判罪,甚至被殺。

  他們的靈性卻靠上帝活 肉體雖然死了,靈性卻靠上帝得到永生。乃聯於上帝通過聖靈的永恒不滅之生命,與第二節的「度餘下的光陰」地,顯然不同;前者是無限的,而後者是有限的。

{\Section:TopicID=422}16

  第四章並非開始一個新主題,而是繼續討論基督徒如何在亂世之中,潔身自愛,即使遭受逼迫橫逆,也應視為化妝的祝福,趁機與罪惡一刀兩斷──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這一切都作夠了,可以休矣!

  雖然世人因為我們「出淤泥而不染」,與眾不同而中傷我們,但上帝是公義的,有一天是非都會分明的。基督徒為了福音受苦而殉道,雖然在肉身上如同人一樣受了懲罰,可是靈性方面卻同上帝一起活凓,生生不息,直到永恆。

  有關羅馬政府社會形態的描述,如英國歷史家吉朋的大著「羅馬帝國衰亡史」就說明道德低落促成羅馬帝國的瓦解。難得的純樸立國的精神和自信心所造成的剛毅性格,也在耀眼的財富和沒信仰的自由中消失殆盡。中上階級的人有足夠的財富屈服於無窮盡的機會之下,受其奴役,不得翻身。都市人口日形稠密,使人們的接觸頻繁,同時也造成管理監督上的困難。移民帶來了千百種的文化,各種文化的差異,使彼此間產生磨擦,又導致了相互間的漠不關心,貌合神離。美學和道德的標準,也因追隨時尚而降低;色情氾濫,婚姻破碎,變成常事,金錢與權力統治了這個國家,而政治上的自由,也相對地大為減少。歷史上很少遇到像羅馬帝國初期的上流社會中那種毫無節制的奢華宴樂;從來沒有像羅馬帝國中各階層的人那樣普遍嗜好娛樂、戲劇、馬戲、雜耍、戰車比賽和角鬥競技;從來沒有這麼多公開閱兵和展覽,他們有許多的神像,祭壇和廟宇,許多宗教的儀式和遊行。雖然如此,他們的心中卻是越發空虛,無法在污穢敗壞的世界中產生一種道德的革新。

  羅馬的宗教乃是抽象的、實用的、和法治的。古羅馬人的諸神乃是神祕的,隱微的。這些神明未曾給予人關於將來之賞罰或來生之盼望的應許,於是許多的哲學門派和宗教乘機興起,欲填補當時一般人士無法滿足於官方宗教儀式而形成的空虛心靈,只是到最後都徒勞無功。

  從亞伯拉罕到基督,人類對救贖之預備有兩方面:在以色列人中,人們直接受到上帝啟示的影響;在外邦人中,人類在神啟之外發展其本能。對以色列而言,是上帝尋找人;對外邦人來說,是人尋找上帝。在猶太教中,上帝預備了真宗教;在外邦人中,是預備人接受真宗教,補充了凡俗宗教無能為力的地方。

三 忍耐到底終必得救 四719

  初代教會的信徒盼望基督再臨,好像大旱之望雲霓,非常渴慕;但這種期待的情緒,不應使他們變成閒懶不結果子,或是火熱的狂徒。彼得以「十誡」奉勸信徒,讓他們在迎接主臨萬邦的事上保持平衡:

  (一)謹慎自守(7節),(二)儆醒禱告(7節),(三)切實相愛(8節),(四)互相款待(9節),(五)彼此服事(10節),(六)不以為奇(12節),(七)倒要歡喜(13節),(八)不以為恥(1516),(九)榮耀上帝(1618),(十)交託上帝(19節)。

1 末日已臨,萬物的結局近了 四79

  這是「十誡」的前四條,都是作門徒必備的修養,彼得的時代如何,我們的時代亦如何。

{\Section:TopicID=425}7

  萬物的結局近了 結局並非指一切事情的中止,而是大功告成了,目標達到了。上帝對這個世界不會揠苗助長,他有自己的時候與方法來束一切,而且到時一定成就。有人不以為現在就是結局近了;有人認為這是指耶路撒冷的陷落;但多數人認為這是指基督再臨逼近了。雖然不是頃刻之間,卻很靠近了。

  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 對於終末的感性,並非整天到晚「一心以為鴻鵠將至」,而無所事事,大作白日夢;參看一13

  儆醒禱告 當門徒在客西馬尼園打盹的時候,主就曾對彼得說:「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可十四38)一個整天忙碌,靜不下來又不儆醒的人,經常是一團糟亂,更談不上禱告了。

{\Section:TopicID=426}8

  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 遇亂世的時候,「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彼得卻在這裏石破天驚地提出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值得注意的是:此處的為由上到下的,不同於人間的,參看一22;且其形容詞為熱情奔放之意,在希臘文中為一幅怒馬奔騰的圖畫。這與世俗的情,不旋踵間就由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由山盟海誓到視同路人,真有天淵之別!

  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這裏回應智慧王所羅門在幾千年前的箴言:「恨能挑啟爭端;愛能遮掩\cs8一切過錯」(箴十12)。彼得依稀記得他曾問主應當寬恕弟兄的得罪幾次?他並提議七次;但主卻增加七十倍,意謂饒恕應不計其數,多多益善。

{\Section:TopicID=427}9

  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 這是心甘情願地款待對方,而且是真心實意、一味地款待(羅十二13),好解除風塵僕僕的旅客風餐露宿之苦。可能有人因不勝其煩而埋,但信徒這樣做絕不會「徒勞」(林前十五58)。

{\Section:TopicID=428}79

  歲暮天寒,光陰荏苒,益感時不我與,增加「終末」的敏感性;彼得與讀者共勉:在基督與國度惠然來臨之前,基督徒生活仍然要按部就班,敬虔度日,不容掉以輕心。

  謹慎自守可以代替無所事事,得過且過的生活;儆醒禱告是袪除迷惑,避免狂熱的方法;切實相愛可以遮掩過錯,使朋友和好如初,使怨偶破鏡重圓,這是最要緊的誡命。表現在行動上的,也在於彼此招呼款待,「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解決了那些旅客勞人的衣食問題,盡了守望相助的美德。

2 上帝賜予百般恩賜給我們 四1011

  上帝的恩賜有兩大要素:(一)天生萬物以養民;(二)要作恩賜好管家。

{\Section:TopicID=430}10

  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 天生我才必有用,讀了羅十二、林前十二、弗四及此處,更證此說。不過,恩賜是為了服事,而非自我炫耀。

  作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百般第二次出現,參閱一6意為多形多式,多彩多姿。管家直接向主人負責,而分配各種務。管家不擁有家產,但卻負責管理分發產。戰國時代孟嘗君的食客馮諼,為其主公市義於薛,就是一名好管家

{\Section:TopicID=431}11

  若有講道的,要按凓上帝的聖言講 講道的人要講上帝的話,而不是自己的意見,或展示自己的口才;必須倚靠上帝的靈感而講。

  若有服事人的,要按凓上帝所賜的力量服事 若憑一時的血氣和熱心去服事,則不能持久;有了上帝所提供的力量就事半功倍,且能持之有恆。

  叫上帝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 凡事這就是保羅所說:「你們或吃或喝,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林前十31)。

  原來榮耀權能都是他的,直到永永遠遠 榮耀一詞出於動詞思想、期望、有名望等基本觀念;參看彼前一7{\LinkToBook:TopicID=310,Name=7}21{\LinkToBook:TopicID=334,Name=21}註釋。權能原指石破天驚的復活大。以上兩者皆屬上帝所有。永永遠遠指天長地久,無窮無盡。代代相續下去。

  阿門 希伯來文音譯詞,原義是「真的」、「是的」、「確定的」、「真實的」或「但願如此」(見賽六十五16;耶二十八6;啟五14等)。通常也在祈禱、頌讚、咒詛、立約、許願等時,作為會眾的回應(見民五22;申二七15以下;尼五13;太五13等)。

{\Section:TopicID=432}1011

  教會中有講道的恩賜和服事的恩賜,兩者都很重要,但並非每人都要作教導人的或傳道人,不過每人都要為他作見證。各人要按自己的恩賜,各擅勝場,互相配搭,聯絡得合式,大功告成以後,前臺與後臺都要論功行賞(撒上卅24)。

  所謂「上帝的聖言」(11節)並非說今日的傳道人所講的句句都是上帝的「真言」,因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初代教會的先知,能夠直接傳授上帝的話,已因聖經的完成寫作而告消失。今日分享上帝話語的人,要格外小心,免得「假傳神旨」或「誤傳神旨」。

  上帝給我們恩賜,才幹和使用恩賜的機會,只有他配得最高的榮耀,阿們。一點也不錯,這一切成就都是直屬上帝的。

3 經歷火煉的試驗不必希奇 四1216

  彼得的書信很可能止於十一節的榮耀頌,或者這就是他的本意;他也可能寫到這裏,因其他的事務打斷,暫時擱筆,好久以後才回來續筆。他發現還有許多未竟的話要向外邦人的讀者交代,特別是有關受逼迫的事。猶太人雖然常受逼迫,外邦人卻對基督信仰存有幻想,以為信了主,就一帆風順;豈知事實上大不相同!彼得告訴他們經歷火煉的試驗是勢所必須,是福氣和榮耀必經的要站。

{\Section:TopicID=434}12

  親愛的弟兄啊 本段的信息乃是重複第二章下半的「為主受苦」主題,為要加強讀者的親切印象,彼得重複使用二11的稱呼。

  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 火煉的可能有下列其一的意思:(一)燃燒的,(二)烘焙的或沸騰的,(三)經煉的。有人主張第三種解釋最為合理,他們的經歷正像真金被,越越精。但也有人主張證諸史冊,基督徒在尼祿王的花園裏通宵被燒如火炬,正是第一種字面的描述。這些經歷皆是基督徒成聖必經的過程,一旦臨到,就以為事(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

{\Section:TopicID=435}13

  倒要歡喜 不僅不悲傷,反倒要歡喜快樂,引以為榮。試看那些挨打的使徒「心裏歡喜,因被算是配為這名受辱。」(徒五41)。

  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 這是基督徒喜樂的來源。一同受苦分擔難或在受苦上有分。

  使你們在他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 當基督再臨的時候,基督徒的苦難就可完結,並受獎賞。耶穌曾經說過:「人若因我……逼迫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太五1112

{\Section:TopicID=436}14

  你們若為基督的名受辱罵,便是有福的 承上一節,重複登山寶訓的氣,「人因我辱罵你們……你\cs8有福了」(太五11)。

  因為上帝榮耀的靈,常住在你們身上 榮耀的靈好像舊約時代上帝榮光的顯現。這是將來榮耀的預嘗。英文欽定本聖經有上帝榮耀能力的靈,常住在你們身上;這樣就更能響應保羅的見證說:「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住身上);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林後十二910)。

{\Section:TopicID=437}15

  你們中間卻不可有人,因為殺人、偷竊、作惡、好管閒事而受苦 這是重複二20的說法,若因犯罪受責打,能忍耐,有甚麼可誇的呢?以上這些罪行都是「自作,不可活」,受苦自然活該。好管閒事原文是一個複合字,由「屬於他人」及「監督」二字連合而成,意謂在他人轄區之內作監督;亦即越俎代庖,作威作福;甚至有謂適用於一個牧師到別人教區內多管閒事,雖然從上下文看,後者不可能為最主要意思。其他的翻譯尚有干預、擾亂、煽動,或貪人財物等。本字在新約中只在這裏出現一次,非常奇特。

{\Section:TopicID=438}16

  若為作基督徒受苦,卻不要羞恥;倒要因這名歸榮耀給上帝 這又是二20因行善受苦的重述。基督徒係安提阿之異教徒給耶穌信(徒十一26);他們「不以福音為」(羅一16),反要嚴守法律,盡力榮耀那偉大的字。

{\Section:TopicID=439}1216

  初代基督徒似乎與「火」結了不解之緣,以後尼祿皇帝的焚城,君一炬,可憐焦土,使基督徒作了替罪羔羊。好在這種受苦,是與基督為伍,雖苦猶甘。

  彼得前書一共一百零五節,其中六十五節與人的行為有關,佔一半篇幅以上。基督徒的生活要檢點,才能使人因這名歸榮耀給上帝。

4 審判要從上帝的家來開始 四1719

  彼得認為逼迫可能是上帝用來煉淨義人的方法之一,這是上帝未來審判的初階;對基督徒來說,可能並不好受。整段經文標出義人和不虔敬的人之強烈對照。

{\Section:TopicID=441}17

  因為時候到了,審判要從上帝的家起首 彼得以舊約結九6為例,說明審判從上帝的家起首:由長老殺起,「將年老的、年少的、並處女、嬰孩和婦女,從聖所起全都殺盡」,無一倖免。

  若是先從我們起首,那不信從上帝福音的人,將有何等的結局呢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我們尚且遭到如此可怕的試煉,那不信從上帝福音的人,比較起來,更是令人驚心呢!

{\Section:TopicID=442}18

  若是義人僅僅得救,那不虔敬和犯罪的人,將有何地可站呢! 僅僅旨在說明義人得救何等艱鉅,九死一生;並未說他們會跌倒或不得救。如此一來,不敬虔者和罪人,則更不用說了──難上加難!此處可能引用箴十一31:「看哪,義人在世尚且受報,何況惡人和罪人呢?」

{\Section:TopicID=443}19

  所以那照上帝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行善 「總強如因行惡受苦」,這是繼續三17的說法。心理學說到有些人死不認錯,自作自受了之後,難免「受苦情結」,這是與上帝的旨意違反的啊!

  將自己靈魂交與那信實的造化之主 交與為銀行用語,即存款之意,為動詞現在式命令語態,表示繼續不斷地交與,而不是一曝十寒的動作。上帝是信實的、公義的造化之主,「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一17),因此我們可把靈魂交託給他,像主耶穌所作的一樣。

{\Section:TopicID=444}1719

  如果火煉的試驗臨到上帝的兒女,而且他們僅以身免;那麼,那些不虔敬和罪人將伊於胡底呢?義人受苦,結局是榮耀和獎賞;不義的人作法自斃,只是惡貫滿盈罷了(太廿三2933),他們為自己積蓄忿怒,以致上帝震怒,顯他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羅二5)。目前火煉的試驗與將來的大火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哩!

  受逼迫的當兒,也正是見證愛心的最好時刻。腓立比的禁卒不是因為地震而信主,卻是保羅的愛心關懷使他感動而歸主,因此即使身陷危機之中,仍應一心為善,而把自己的安危交託給信實的上帝。── 楊東川《中文聖經註釋──彼得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