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後書第一章
引言和問候 一1~2
一 作者和讀者 一1
作者彼得在此自稱是作耶穌基督的奴僕和使徒,把自己的地位與讀者的聯結在一起,雖然這些讀者並未明指為何許人也,但可能是與前書一樣的包括多數外邦人及少數猶太教背景的基督徒。
一1
作耶穌基督僕人和使徒的西門彼得 這句開場白與前書不同的地方,是作者加上了自己的希伯來文名字西門在其希臘文名字彼得(意為磐石)之上,另外自稱僕人在使徒以外。前者西門點出他信主之前,猶太教的背景,而彼得是新生之後在基督裏的新名字;後者僕人提及他與主的關係,而使徒則為他作為主信徒的權柄。僕人原文為奴僕,指那些毫無自由意志的可憐奴才,正如二19所描述的。
寫信給那因我們的上帝,和救主耶穌基督之義,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 此處並未明指讀者為那些人,可能指一些古往今來的主內同道,但三1卻表示與前書的讀者相同。因字表方法。信心就是工具。義是指上帝通過基督所作成的救贖活動,而不單指永久正直和公平的神聖屬性。上帝和救主耶穌基督只指一位上帝而非二位,因此彼得在此大膽宣告耶穌是上帝。得指憑運氣得到,非因個人的功德或努力。一樣寶貴出自一個希臘文單字,為「並駕齊驅的光榮,平起平坐的特權」,故指所有的同道。
一1
本書以簡明美麗的宣告開其端,彼得的開場白是「夫子自道」其一生的縮影。有學者指出:「稱呼基督徒為上帝的奴僕,即是說他被上帝完全佔有,無條件地聽上帝的指揮,無疑問地順服上帝,而且必須永遠服事上帝。」這種強調與其他新約著者稍有不同,雖屬蛛絲馬跡,但若說本書為偽造,作者應該是照凓前書依樣畫葫蘆,而不會在此節外生枝的。
研究希臘文的學者都明白,「上帝和救主耶穌基督」在原文只有一個定冠詞,表示此乃一體的兩面,上帝和救主耶穌基督合而為一,即是彼得信仰的告白。他稱耶穌為上帝,正如多馬說:「我的主!我的上帝!」(約廿28)此處正是正統信仰的試金石:我們是否相信耶穌是上帝,向他禱告,如同初代教會的司提反求告他的名?他是否為上帝的獨生愛子,我們唯一的救主?在本書中有五處他被稱為救主(參閱一1、11,二20,三2、18)。
彼得的信心是寶貴的,因他跌倒了還能再爬起來,己立立人,就是因他沒有失掉在主裏的寶貴信心。
二 請安和致候 一2
此處為繼引言之後的請安,正如一般新約書信寫作的格式,但比前書多加了一句話。
一2
願恩惠平安……多多的加給你們 參閱彼前一2下的註釋。
因你們認識上帝和我們主耶穌 因表上述的恩惠平安由於認識了上帝及其子耶穌之後而倍增。認識為一鑰字,包括兩個層面:一為加添的認識,一為完全的認識。
一2
雖然本書的問安與前書如出一轍,但因教會受了早期諾斯底派邪說的威脅,便繼續強調對於三位一體真神的認識論,因「知識」乃抵斥異端學說必須的條件。知識能使信心堅固,不致誤入歧途,所以在知識上長進就是抵擋異端的最佳武器。正如約翰福音所引述主的話說:「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十七3)
壹 真知識的本質和來源 一3~21
緊接凓2節的問安之後,從第3節起開始了書信的本文。3~
一 知識的賜予 一3~4
彼得提醒讀者:上帝呼召信徒在這個世間敬虔度日。為了要幫助他們達到這個目標,上主提供了一切必須的起碼裝備,並且應許賜下他的神聖本質給他的兒女分享。
一3
上帝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 神能是指上帝石破天驚的「爆炸能」,而非僅一般性的潛能而已。生命指靈性的生命;虔敬指對上帝的尊敬,尤指人對上帝的責任,所培養的敬虔生活方式。
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 此認識並非泛泛的知識,更非諾斯底派所強調的認識──因啟明而得救。此處乃指對基督「完全的認識」,及藉信心從主而來的「加添的認識」(參看上一節的註釋)。榮耀一詞素為彼得所喜用,頻頻出現在兩本書信中(參閱本書一17)。
一4
因此他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 因此指基督的榮耀和美德,或作「藉凓這些」。寶貴一詞在新約中不太多見,彼得用之於基督徒被試驗的信心(彼前一7),救贖主所流的血(彼前一19),以及此處上帝\cs9極大的應許。
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 彼得及其同道已經踏上成聖之途,脫離情慾和敗壞。這條途徑才是真正「出幽谷而遷於喬木」的安全之道。
就得與上帝的性情有分\cs8 這是上帝應許的目標。值得注意的是,這句子的主詞已由「我們」變成「你們」,中文似未更動,其實這是彼得採取客觀立場的說法。
一3~4
人為的努力,不管是表現在道德或知識上的成就,都無法竟全功,只有上帝的大能才能使得基督徒在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得到圓滿的收穫;諾斯底派多餘的知識在此可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哩!
彼得所提有關認識的益處,不外有三:
(一)通過基督的大能,信徒領受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
(二)通過基督的認識,信徒接受了榮耀和美德;
(三)通過基督的應許,信徒承受了上帝的性情。
尤其後者,先決條件是立刻與世上情慾來的敗壞一刀兩斷,基督徒就經歷了重生,隨即與上帝的性情有分。
二 知識的長進 一5~11
走天路亦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百尺竿頭,當更進一步。本段展示七種神聖的素質,恰是寶貴信心的果子;這也是由地通天,步步高升的階梯。
1 信徒的德行 一5~7
這七方面長進的勸勉,層層疊架,步步高升,錦上添花。
一5
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的殷勤 強調信徒的長進,端賴在道德上下功夫,像保羅所說的:「殷勤不可懶惰」(羅十二11),而且要全力奮勉。
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 信心指個人信靠基督,向上接受上帝的恩賜。雖然上帝負責叫信徒「生長」(林前三7),但人為的合作也得配合無間。德行指道德的卓越或力量。加上為錦上添花之意,一層一層加上去。
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 道德的能力可能被誤導,需要知識來導入上帝的旨意中。
一6
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 後者指臨危不懼,坐懷不亂的道德勇氣,尤指克服試探的能力。
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 後者指堅忍不拔的毅力,就是在困境中也咬緊牙關,苦撐下去。
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 後者參閱第三節。
一7
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 後者指人世兄弟間的友愛,是一種溫暖的親情。
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 末了四字是中文聖經加進去的,原文只有那膾炙人口的「理愛」,是直接來自上帝。詳見彼前一22的註釋,在此也看到兩本書信幾近相同的軌跡與語氣。
一5~7
信心是基督徒行天路的根基,以此為底,繼續在上建造,便能形成一座美麗的「七級浮屠」。當時很多哲學家包括斯多亞派(徒十七18)喜歡列出進德修業的清單,彼得似乎也不能「免俗」,於是有此「靈性七階」的勸勉。早期的「教父」有人將之妙喻為古時候「信心娘娘」的「七仙女」,而其中最美麗的一位,名叫「愛」(林前十三13)。
2 信徒的結果 一8~11
彼得列完了長進的清單之後,接凓鼓勵信徒進一步作自我的省察,有則嘉勉,無則補之,更有豐富的應許給那忠心到底的人,他們必能達到目標,進入耶穌基督永遠的國度裏。
一8
你們若充充足足的有這幾樣 若沒有這幾樣,就是一個迷失的罪人,或是可憐兮兮,不堪一擊的基督徒。這幾樣品格應是不斷增添,才不致成為發育不全,後天失調的老弱殘兵。
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了 閒懶指四肢不勤,五體不勞,不事生產的樣子。不結果子指一事無成。以上兩者為同義異詞,皆與認識基督的事有關,雖然這是指一種「完全的認識」,詳見第3節的註釋。
一9
人若沒有這幾樣,就是眼瞎 與上述相反的光景。新約聖經一直指斥靈性的盲目,這與肉眼\cs8的盲目不同,罪過在於盲者本身,他可能因為沒有這幾樣,而陷入「明察秋毫,不見輿薪」的錯誤境界。
只看見近處的,忘了他舊日的罪已經得了潔淨 這種眼瞎並非全盲,而是一種「近視」的毛病,否則其人就不是基督徒了。有人指出這可能是喪失了個人的救恩,是沒有根據的。彼得因此要「將這些事常常提醒」他們(見12~13)。
一10
所以弟兄們 這是本書第一次使用如此直截了當的稱呼,彼得在使徒行傳經常這樣稱呼他的聽眾。此處他把讀者的距離拉近,當他們是主裏的弟兄姊妹,令人有和藹可親的感覺。
應當更加殷勤 這是緊迫的命令,雖然救恩從頭到尾都是上帝的工作(腓一6),但基督徒在整個經驗中應是積極進取,而非消極被動的行為。
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 此處的動詞為關身形態,意為使你們為自己堅定不移。恩召表明上帝的邀請和信徒的接受。揀選則指上帝挑選凡有反應,悔改相信的人得救恩,那些頑梗不化的人,自絕於上帝的救恩之外,並非上帝揀選他們在永恆裏毀滅。詳見彼前一2下的註釋。
你們若行這幾樣;就永不失腳 失腳意為犯錯或道德上的迷失。這幾樣還是上述的階梯。
一11
這樣,必叫你們豐豐富富的 指天上的賞賜留給忠心的信徒將是無可限量的裝備。
得以進入 原文為動詞被動語態,方便之門大開,得以長驅直入,無人能夠攔阻此「入門權」。
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 一個得救的人可以過凓「在地若天」的生活;雖然在世上如同寄居的,但他已保有天國成員的名分──「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主,直到永永遠遠」(啟十一15)。
一8~11
信徒的長進帶來四方面的果效:(一)多結果子;(二)堅定不移;(三)永不失腳;(四)進入神國。
反之,靈性若阻滯不前,就會:(一)尸位素餐,不結果子;(二)目光如豆,近視忘舊;(三)朝三暮四,見異思遷;(四)失足成恨,悔不當初。
願天下有心人,皆結成善果;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主的恩。那使基督徒更上層樓的「開門七件事」,迄今仍然影響每人天國事業的成敗榮辱!所謂「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如是而已。
三 知識的背景 一12~21
作者一心一意認為:認識真道乃抵擋假道的要訣,故在本段闡述真道的背景,在三方面分述真道的真諦。
1 使徒的教訓 一12~15
使徒彼得也許正在經歷一種「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心態,語重心長地諄諄告誡,希望讀者念茲在茲,永記不忘。
一12
你們雖然曉得這些事,並且在你們已有的真道上堅固,我卻要將這些事常常提醒你們 這充分顯明牧者的胸襟,明知故提,不憚詞費,因恐來日無多矣!堅固意為堅忍不拔,不屈不撓。
一13
我以為應當趁我還在這帳棚的時候,提醒你們,激發你們 帳棚指肉身的軀體:言人生短暫,有如原無定所而隨處可搭建的帳幕。由此可知,本書應視為使徒彼得的遺囑,激發鼓勵之謂也。
一14
因為知道我脫離這帳棚的時候快到了,正如我們主耶穌基督所指示我的 脫離原意為拆卸,這是預見自己的死期。詳見約廿一18~19主耶穌預言彼得的身殉榮耀上帝。
一15
並且我要盡心竭力,使你們在我去世以後,時常紀念這些事 盡心竭力也就是前述的「分外的殷勤」(5節)、「更加殷勤」(10節)。去世原文為離開,亦即「出埃及記」的希臘文單字。變形山上摩西和以利亞談論耶穌去世的事,也是用這一個字(路九31)。記念前面翻為「提醒」(12~13節)。
一12~15
人類健忘的傾向,常成為笑料和悲劇之因素,因此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時常加以耳提面命。主耶穌設立聖餐時說:「為的是記念我」(林前十一25)。「記念」一詞在本段經文一共出現三次,儘管有時翻成「提醒」,我們必須經常記念和彼此提醒我們在基督裏的產業、他的大使命、和作門徒必須付出的代價。否則的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到時將悔不當初。
老年人有時因為深感「時不我與」而諄諄至囑,令人想起朱麗葉的那位喋喋不休的乳母。難怪彼得「要盡心竭力」,就是在去世之後,還要因這信仍舊說話(來十一4)。如果一個人活得很充實,如果他領略過真愛,經驗過一切美好的事物,他那時也許能夠帶凓某種滿足的心情安然去世(路二29~30),像西面一樣,為更佳的演出清理出舞台,自己卻功成身退,飄然引去。
2 目擊的見證 一16~18
彼得繼續以第一手的經驗指出他對福音及讀者們的忠心,他大膽地宣告自己與眾不同分享福音的資格,因為耶穌在變形山上顯容的事跡,他是少數有幸恭逢其盛的目擊者之一。
一16
我們從前,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他降臨的事,告訴你們 這可能是指五旬節以來彼得曾經講過的道中的內容。降臨原文中多指君王的蒞臨,此處及新約中的他處特指基督的再臨(參閱三4、12)。
並不是隨從乖巧捏造的虛言 這裏隱指當代方興未艾,企圖侵入基督信仰的一股暗流──諾斯底主義。有關諾斯底主義的學說,請參閱「新約概論」第十七章「從一般書信看福音廣傳」之「二 諾斯底主義」。
乃是親眼見過他的威榮 以親身的經驗來應對子虛烏有的荒誕故事,使之不攻自破。詳情請閱太十七1~8;可九2~8;路九28~36等。其他的見證人還有雅各和約翰,但上述二人與本書扯不上關係,因此只剩下彼得一人可以寫下這第一手的經歷,這又是大力主張彼得為著者的另一明證。
一17
他從父上帝得尊貴榮耀的時候 此時乃是基督從容就義之前榮耀的預嘗。
從極大榮光之中 這是至高之處的榮耀,直接來自於上帝(路二14)的威榮。
有聲音出來向他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上帝這種清晰可聞的聲音只出現兩次:一為耶穌受洗之時(太三17),一為變形山上(太十七5)。彼得曾為施洗約翰的門徒,當耶穌受洗時他可能在場,故記得這句醍醐灌頂的綸音。
一18
我們同他在聖山的時候,親自聽見這聲音從天上出來 此處明指是變形山上的經歷,天上的父神再次肯定認可耶穌在世上的服事。
一16~18
彼得的自稱代名詞由單數變為複數,可能是涵蓋了雅各和約翰的在場人證。他指出真道乃是主基督的聖言,是他們所親見親聆的,並不是捕風捉影的無稽之談,使徒約翰也為此作見證(約壹一3)。
3 聖靈的感言 一19~21
這是聖經中提到「聖經的靈感」最長的一段文字。19節論到舊約的預言彼此支持耶穌的神性;20~21節宣佈舊約預言絕對無上的妥當有效性。
一19
我們並有先知更確的預言 這並非指舊約先知的見證高於彼得自己的目擊經驗,而是說舊約的預言印證了他的經驗。
如同燈照在暗處 如同在暗處發光的明燈一樣,揭隱發微,照黑暗世界。按人生在世,如在暗處遊行,端賴信心的光輝,纔不至走錯方向。
你們在這預言上留意,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裏出現的時候,才是好的 此處似乎含有靈感的三階段:(一)預言的開端;(二)福音的曙光;(三)心靈的相印;當事人得處處留神。有謂此指主再臨。
一20
第一要緊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 此節經文原義,聚訟紛紜,最費猜疑:(一)有謂預言不限一義,應該集思廣益,不能僅指一家之言;(二)有謂聖經不能獨立解釋,須以經解經,倚重訓詁學的亮光;(三)又有謂聖經不能由私人教導,乃需經「聖教會」的訓導,或經「教會」中學者的同意;(四)有謂彼得講述再臨的事實,卻被旁門左道加以曲解;(五)但最簡單的說法應從文法與上下文凓手,謂預言不應出於人自己的心意,如此下一節的補充說明,方才有意義。按一切的爭論在於私意解說一詞。私意在新約中出現了一百十五次,其義一成不變,但解說則較為困難。同一字在可四34譯為「講」;在徒十九39中為「斷定」,指法庭的裁定。雖然此處也可以譯成解說,但從文法及上下文看來,彼得並未提到預言的解說問題,有的乃是其出處。以西結曾指出真假先知的區別在於:「他們隨從自己的心意,卻一無所見。」(十三3)
一21
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上帝的話來 感動非同「默示」(聖靈吹氣)的原文,但意義非常相近,指牽引、拉動之意。本書有關聖靈的教訓僅出現於此,並補充前書一11~12有關聖靈的工作。
一19~21
本段經文論及研經的三大問題:靈感、啟發及印證。
聖經全部都是上帝所默示的,在教訓督責、使人歸正、導人學義等方面,對於世道人心,大有裨益;也使屬上帝的人得到造就,以便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6)。因此之故,基督徒要多多留意。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有云:古今作大學問、成大事業者都要經過三個境界──一曰: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謂在追求真理的起步中,必得飽嘗追尋中的蒼茫,寂寞和孤獨。二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意謂皓首窮經,雖飽歷挫折、煎熬,嘗遍艱辛,仍不放棄。三曰:「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意謂在尋尋覓覓的過程中,歷經千辛萬苦所欲尋求的答案,終於出現在眼前的喜悅和歡樂。
我們繼續需要聖靈的引導,來了解上帝的話語和跟從他的腳步,一到時候滿足,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上帝的兒女,和主同作後嗣,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羅八16~17)。── 楊東川《中文聖經註釋──彼得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