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Section:TopicID=116}一、以弗所教會

 

(啟二17

  在這次查經聚會,本想與各位查攷啟示錄全書,但照我平常查經之方法,喜歡詳細研究,但為了這次聚會,只有七次,所以只能講第二章與第三章,論到七個教會。就是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七教會,每堂講一個教會,也恐怕未能詳細講解,現在先解釋七個教會。

  (一)七教會為當時確有的教會──書中所載之教會,為當時小亞細亞實在有之教會,位於黑海之南,小亞細亞之西,此七教會乃依照地理,位置次序,是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此七教會僅指當時之七教會,那麼問題來了,因當時著名的教會,還有耶路撒冷,安提阿。僅以亞西亞教會來說,不單有此七教會,最少還有幾個教會,如歌羅西,特羅亞,希拉波立等。為何作者約翰不題這些教會,而單題七教會?況本書一章十二十三節,主在七燈台中,二章一節題說主在七燈台中行走,七燈台是甚麼,就是七教會,在一章二十節清楚看見。既是如此,七教會果指書中所題之七教會嗎?難道除了此七教會之外的教會,不算為教會嗎?所以此說講不通。

  (二)七教會代表教會七個時期,也是預表當時教會七個時代,即自主升天後,教會成立直到主再來之教會:

  1. 以弗所教會代表使徒時代教會,主後三三-一零零年。

  2. 士每拿教會代表逼迫時代之教會,主後一零零-三一一年。

  3. 別迦摩教會代表教政聯合時代之教會,主後三一一-五九零年。

  4. 推雅推喇教會代表黑暗時代之教會,那時教會更腐敗背逆,靈性墜落。主後五九零-一五一七年。

  5. 撒狄教會代表教會更正時代,有馬丁路德起來反對教會,宣佈當時羅馬教之黑暗,腐敗,罪惡,而設立更正教會。主後一五一七-一七五零年。

  6. 非拉鐵非代表教會復興時代,在此時代中興起許多熱心愛主的人,努力傳福音,復興教會工作。主後一七五零-一九零零年。

  7. 老底嘉教會不冷不熱,像今天和將來之教會情形。主後一九零零-主再來。現今的教會就是不冷不熱的情況,實在可怕,主要將她從口中吐出去。

  (三)七教會代表歷世歷代之教會,七教會在時間次序上,固代表七個教會,同時也代表各時代教會情形,如:以弗所教會代表離棄起初愛心之教會,士每拿教會代表受逼迫時代之情況。別迦摩教會代表與世聯合,世俗化之教會。推雅推喇教會代表教會腐敗,充滿黑暗之景象。撒狄教會代表有名無實之情況。非拉鐵非教會代表熱心努力傳福音之佳景。老底嘉教會代表不冷不熱之光景。這是七教會之情景,今天教會也有這七個教會之景況,有離棄起初之愛心的,有受逼迫的,名不符實的,也有不冷不熱的。親愛的弟兄姊妹,要思想省察,你是那一方面情況。是失去起初的愛心嗎?是正在受逼迫的嗎?或是與世俗聯合?或有名無實?有不冷不熱嗎?要思想省察。以下開始研究以弗所教會。

  名義──以弗所是「可愛」「放鬆」之意,代表以弗所教會之情況,當時教會起初時期之工人阿波羅,和主之兒女、百基拉、亞居拉,也在那裏工作。特別是保羅在以弗所教會三年之久,晝夜不住流淚,勸戒信徒們,傳神一切的旨意。以弗所教會愛主的心,天天增加,靈性日日長進,是其他教會趕不上的。所以保羅寫信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的真理深奧。可知屬靈程度高超,所以以弗所教會是使徒時代的寫照,在主前是可愛的教會。但可惜三十年之後,他們漸漸衰敗了,放鬆了,下一代的聖徒,雖然遵守前代聖徒熱心為主遺傳,但已我去熱心之動力,離棄起初的愛心,使徒時代的教會也是如此。

{\Section:TopicID=117}(一)稱呼:

  1. 對他們的稱呼──「以弗所教會的使者。」先稱呼使者,七教會的信書,開端稱呼某某教會使者,我們會感到希奇。主不稱呼他為某教會,而單稱教會使者,好像有隔膜,保羅寫以弗所書信,稱呼「以弗所的聖徒,就是在基督耶穌裏有忠心的人。」(弗一1)但是在啟示錄中給以弗所書信,並不是如此稱呼,乃因他們已離棄起初的愛心,與主有了隔膜,沒有像以前那樣的與主親密,所以不能稱他們為主忠心信徒。既與神有隔膜,與人中間也必有隔膜,在以賽亞書五十九章二節「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他掩面不聽你們。」

  另一方面,單稱教會使者,乃勉勵,題醒教會之使者,因為教會之興衰,與他有密切的關係。有解經家說:當時在以弗所為使者的是提摩太,是保羅屬靈的兒子,作工努力殷勤,靈性長進。然而在提摩太後書中,可見他遭遇艱難,使提摩太灰心喪膽,因此,保羅寫信題醒並勸勉他,「再如火挑旺起來,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現在主藉約翰寫信給以弗所教會的使者也有此作用。

  2. 主耶穌的自稱──「右手拿凓七星,在七個金燈台中間行走的。」(一節)這自種與以弗所教會情形符合。七星表七教會的使者(一20)。為何稱為七星,因他們在七教會的地位很要緊,在但以理書十二章三節「智慧人必發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歸義的,必發光如星,直到永永遠遠。」為何又要說右手,右手是特別有力的。主在聖經中說:「我必用右手扶持你。」右手拿凓七星,就是教會在主右手中,何等大安慰,教會在主手中,扶持十分妥穩,誰也不能從主手中奪去。我們當如何儆醒,在主手中,主有權柄扶持,也有權柄廢棄。在七個金燈台上行走,金燈台表教會,一章十三節記載主在燈台中,但在二章一節記載在七個金燈台中間行走,在原文是現在之時式。表明主在七教會中乃繼續不斷的。也不疲倦,來往察看,祂也察看教會,祂知道萬人的心。親愛的弟兄姊妹,今天主在教會中,照樣來往察看教會善惡,一切事在主前不能隱藏,都是赤露敞開的,當小心呵!

{\Section:TopicID=118}(二)稱讚(2-3節)

  1. 有好行為:「我知道。」這是何等寶貴,以弗所的長處美德,主知道。人不知,但神是清楚知道,以弗所以行為,配得主之稱讚。未得救者之行為雖然是好,但不能叫主喜悅,因人必須先蒙主拯救,才蒙主悅納。聖經中真理是先要因信得救才能行善。以弗所教會信徒,因先蒙恩得救,後來所表現之行為才能蒙主之稱讚。親愛的弟兄姊妹,信主得救後,才能有好行為,但有多少信徒的行為蒙主悅納。雅各說:「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

  從前有一位中國牧師,到瑞典去,有一天在街上遇見一外國人走到他跟前說了三個中國字:「差不多。」牧師很歡喜,因外國人能講中國話,很難得,於是牧師與他談話,問他是那裏人,他回答說:「差不多。」無論問他甚麼,總是回答說:「差不多。」牧師莫明其妙。後用英語與他交談,問他為何總是:「差不多。」那人說:我老實告訴你,我沒有去過中國,我的朋友從中國回來告訴我,中國人做事總是差不多就算了。牧師聽了心裏很難過,感覺得羞愧,恐怕中國教會也是「差不多。」親愛的弟兄姊妹,你蒙主拯救有好行為嗎?要做一個完全的信徒,不要作一個差不多的信徒。以弗所教會不但有好的行為,而且勞碌、忍耐,不能容恩惡人,曾試驗那自稱為使徒的假使徒,他們有能辨別諸靈之恩賜。

  2. 以上是論他們在教會中之美德,現在要看他們在世界中的美德,第三節說他們能忍耐和勞苦。希奇,為何在第二節題過忍耐,第三節又再題忍耐呢?因為兩處忍耐有分別的,第二節論他們在世界中之忍耐,第三節論在教會中之忍耐。他們在教會中勞碌,在世界中又是為主的名勞苦,並不乏倦。哦,以弗所教會在教會和世界所顯出的美德,實在太完全美麗了,是今天教會所趕不上的,何等使人羨慕。

  三、責備(4)節:主先稱讚他們的美德,後責備他們離棄起初的愛心,也許你會以為主太吹毛求疵,以弗所教會之長處很多,為何主嚴厲的責備他們,因離棄起初愛心,極為不好,這經節直到現在沒有確實知道如何解釋才適合。教會歷史告訴我們,第一個教會時代(以弗所教會),可稱為模範教會,在保羅書信中,以弗所為最深奧的一本。

  離棄起初的愛心,在聖經中的解辭:

  1. 在時間方面:以弗所信徒得救蒙主恩時,因感主愛熱切,從前是罪惡與魔鬼的奴僕,何等痛苦,蒙拯救後,單以主為滿足,因感主先愛他,而愛慕主。正如詩人說:「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下我也沒有所愛慕的。」(詩七三25)他們起初對主之愛是熱烈的。然而可惜他們這樣的情形並不長久,時過境遷,雖然沒有完全對主冷淡,但是當初的愛心晗漸漸消失了。

  2. 性質方面:「離棄起初的愛心。」「起初」在希臘文,不但指時間第一,也表性質第一。路加福音十五章,浪子之父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這「上好」與「起初」在原文是一樣的。所以起初的愛心,是第一之愛心,就是門徒因主愛,才獻給主,正如童貞之愛。保羅說:「如同貞潔的童女獻給基督。」因主之愛受感,獻上第一愛給主,他們明白主的愛,何等長闊高深,過於人所能測度的,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他們。但可惜以弗所教會漸漸離棄了起初的愛心,從那時起直到現在,人之愛心,越久越冷淡。主說:「只因不法之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現在老底嘉教會,人的愛心漸漸冷淡,將第一的愛心丟掉。求主憐憫,給我們起初之愛心。

  四、主對以弗所教會之警告:責備後,又對他警告。叫他們回想,又叫他們悔改。

  1. 回想:「應當回想你是從那裏墮落的。」請先注意本句經文中「回想……墮落」四字,哦,回想墮落,他們原本豈不是很好嗎?何以主雖稱讚他們,如今又稱他們為墮落之教會?因為他們離棄起初的愛心,在主眼中,他們就是一個墮落的教會。如何回想?「在什麼地方墮落。」多多回想,從那裏墮落,就要重新得力,重新恢復起初的愛心。但多少信徒沒有回想,從何處墮落。從前有一個婦人,往外挑水,不小心,跌了一跤,全身濕透,旁人勸她快起來,她晗不肯,她說:「我來挑水,是丈夫叫我來的。現在我跌倒,丈夫應當來拉我起來。」最後丈夫來拉她,她才起來,真是笑話。今天許多信徒也真是這樣,跌倒了,不快起來,還怪這人,怪那人令她跌倒,而不想是自己之錯誤。

  2. 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主並不叫他們有好行為,多勞碌,聖潔,不容忍惡人,這些他們都有了。究竟那行起所行的事是甚麼?乃叫他們恢復起初的愛心,在第五節下半節可以看到不悔改之結局。「我要臨到你那裏,把你的燈台從原處挪去。」甚麼叫做把燈台挪去。各位弟兄姊妹,這警告何等嚴肅。燈台要挪去,從表面看來,表明教會閉門,教會歷史告訴我們,以弗所教會在一千年來沒有教會。但是從實際看來,還不只這樣的情況而已,乃是指凓以弗所教會,失去金燈台的地位和性質。燈台被挪去,就失去金燈台之性質,不能為主發光,作見證;別人在他們身上不能看見光。敘會人數照常敘會,但未必有見證,有金燈台才能為主發光。

  五、勉勵的話(6節):警告之後,再一次勉勵,主之慈愛何等浩大,警告後恐怕他們灰心失望,再一次藉他們以往之好行為來勉勵他們。「你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這也是我所恨惡的。」可見以弗所教會之態度,能夠與主同心。「然而你還有一件事可取的事,就是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這也是我所恨惡的。」主恨罪,非恨人,當與主同心,愛主所愛,恨主所恨。聖經說:「你們愛耶和華的都當恨惡罪惡。」

  六、主對以弗所教會的應許(7節):「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上的果子賜給他吃。」

  本節經文給我們看見,主對他們的應許有三點意義。1. 應許的重要:還未應許之先,先說到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2. 應許的條件:「得勝的」,要得主的應許,必須有得勝的生活。3. 應許的福份:在七節下半節可以看到主應許之福。「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上的果子賜給他吃。」可見主的應許何等慈愛。在生命樹上之果子,當然是指創世記第二章,啟示錄二十二章所說生命之果子。聖經首卷和末卷,互相呼應。創世記記載人類被趕出樂園。啟示錄記載人類要恢復樂園之生活,神將生命果子給他們吃。由此可以看見有何等大的慈愛,因主之救贖,我們得到生命,神有特別之恩典。此節聖經不是說人之樂園,乃是說神之樂園,不是創世記第二章之樂園。這就給我們看見,神特別之恩典。自亞當犯罪後,那樂園沒有了。人死就要到陰間的樂園去;但自從主成功了救法後,樂園就移到天上去,這是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十二章所說到的。可見現在之樂園,不是在地上之樂園,也不是在陰間的樂園,乃是三層天上的樂園,乃神自己住的地方。可見主之應許,真是顯出他的慈愛及特恩,叫得勝之人,與主在一起,一同享受快樂。但應當注意,樂園既在天上,我們今天在地上當過天上樂園之生活,多想念天上之事。

  從前有一個人,到別個地方去,想找一間旅店,找來找去都找不到。於是他就到一人家的門口拍門,請求借宿。門內的人不肯開門,說:我們這裏不是旅店,你不能進來住宿。門外的人又問:你的曾祖父現在何處?答:已經離世了。再問:你的祖父現在又在何處?答也已經離世了。那人再問:那麼你的父親現在又在何處呢?答:也已經離世了。那人聽後,嘻嘻大笑說:呀!原來你這裏也是旅店。因為你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離開世界了,你將來也要離開世界的,所以你這房子也是旅店。哦!親愛的弟兄姊妹,你現在忙碌世事,將來要離開這一切。保羅說:「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請低頭祈禱。── 楊濬哲《啟示錄中的七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