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記第二十章
『經驗』(二十1-18)
所多瑪和蛾摩拉毀滅以後,亞伯拉罕仍然是個流浪漢,離開了猶大那自由的山國,他到那比較不受驚擾的,在海岸平原基拉耳的迦南人國家附近,『寄居』一個時期。以撒就在那時出生(見廿一2)。但是在那以前,我們有這一段,他與基拉耳王亞比米勒之間麻煩故事。如果撒拉受拘留的前提是對的話,這要友好地解決。但是這不是一個短故事,所以除此之外,必然還有更多的事在背後。
(一)
它像第十二章亞伯拉罕在埃及的故事一樣開始,訛稱撒拉是他妹子,而那地方的統治者把她收進宮中。所以正如那故事一樣,可能含有相當『增刪』成份。但是我們且把那問題放下,先研究一下,為甚麼故事要在這時出現。我覺得說故事的人,故意把亞伯拉罕在基拉耳的行為,與他在埃及的行為對比,而他讚許這一次。作為他的意見他給它稱許,說亞伯拉罕已經從經驗中學習。
問題迅速解決,沒有像十二章強調亞伯拉罕的懦怯與撒拉的美貌來起注意。亞比米勒立即被上帝在夢中警告,說她到底是誰;而他無邪的藉口先蒙上帝接納,後來又蒙亞伯拉罕接納。他曾責備亞伯拉罕欺詐,但是出以道歉的口氣,或者多少有點含冤的口氣。試把這情形與法老的情形對比;法老自己猜想真相,並且用斷然驅逐他離開埃及的作法,專橫地對待亞伯拉罕(參十二18,19)。要記得,在埃及,亞伯拉罕沒有給法老答覆;但是這裏,在基拉耳,他開始一篇長長的,為他的欺詐作辯護。他聲稱這樣做與這地方的人不懼怕上帝有關;而不是在他的方面有任何懼怕。他也強調撒拉不只是他的妻子,也是他的同父異母的妹妹;好像說他事實上並未撒謊(這是惟一的一次,我們得到這有趣的資料)。最後亞比米勒不只沒有驅逐亞伯拉罕出境,卻容許他隨意在他的國境住下;而亞伯拉罕則向上帝禱告,停止祂所加於亞比米勒妻妾們的不育的咒詛。
(二)
但是,雖然作者或許想讚許亞伯拉罕,我們卻可不可以呢?關於這故事,有若干事情是我們十分難以同意甚或理解的。不說亞比米勒為一個老婦所吸引──而且我們推想其時已是一個懷孕的老婦!在亞比米勒的夢裏,作為一個外邦人,他不只蒙以色列的上帝向他說話,而且他還聽從回應這位以色列的上帝。作為一個有
不過希伯來聽眾不會像我們這樣為這些事不安。譬如說,他們會區分上帝對亞比米勒的赦免和亞比米勒的罪,這罪雖然出於無知,但是總是犯了,那麼他仍然應當受罰。他們從懲罰中看到某種因果報應。亞比米勒取了人家的妻,所以他的妻子們要不生育。
(三)
但是我們很不容易依這觀點去處理這一段落。所以要嘗試在這故事中找尋我們在十二章十至十二節所發現的同樣意思。不管表面上它說的是甚麼,它是不是可能想用間接的一類手法,去責備亞伯拉罕又一次採取權宜之計;尤其在他平生最大事件發生前夕,去取此權宜態度呢?果然如此的話,那末這個故事的真正目的,便是嚴肅地提示我們,在我們的生命中,正如亞伯拉罕一樣,在體驗上帝的應許上,一點也不是由於我們的堪當,而是一切都出自祂的恩典。
不過這教訓我們已經見過許多次,而且將要再見到;在亞伯拉罕的故事中絕不能忽視。依我的判斷,作者這樣講,並不是要像十二章那樣,從消極方面去看,而是要當作一個對比的形像。它並不豁免亞伯拉罕於批評──舊約對它的主角很少這樣作的──所強調的乃是他立即後悔他的計謀,和盤托出一切,而且友善地為他所得罪的人代求。我覺得,作者所暗示的是,亞伯拉罕在過去雖然非常軟弱,他的信心如今卻強壯到足以使他能面對擺在面前的,使人受刺激而又受創傷的事故。作者希望我們明白,如果沒有所多瑪蛾摩拉故事中亞伯拉罕的可貴和慷慨的行為,他決不會有如此舉動。
但是我並未把這種判斷視為一成不變。如果讀者寧願以消極視之,認為它對亞伯拉罕的信心並不是一種鼓勵而是一種批判,且是對他的一個警告,也並非不可以,而我也不會說不對。
(四)
在這個寫得並不太詳盡的故事中,還有一個特點,它對於全部歷史佈局的發展很重要,而且希伯來聽眾不會不特別留意的──雖然他們或許不會太喜歡它──就是當上帝的百姓與他們的外邦鄰族曾有一度友善而又和平相處的時期。在廿一章廿二至卅四節的注釋中,我們將進一步的討論(參該段注釋──『成就』(Ⅱ):賜福)。──《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