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出埃及記第卅三章

 

二 為犯罪的以色列作新安排 卅三123

  這一章聖經有好些問題。第一是時間問題。這章經文究竟是屬於何時的?照現有經文的排列,我們可以猜測為:摩西上山四十晝夜(廿四18),領了兩塊法版下山(卅二15)而摔碎法版,懲罰百姓,然後再上山代百姓祈求赦罪。這是卅二章。然後下山來一段期間,辦理了卅三章的記述,便再上山(卅四2)又在那裏停留了四十晝夜(卅四28)。但是,申命記又告訴我們,摩西到山上去為百姓的代求,是俯伏四十晝夜(申九1825),這樣便是再下山時,就帶了那複造的法版了。那麼,卅三1~卅四1放在何時呢?其次是有關上帝的使者的問題,前面我們說過,上主的使者就是上主自己(請參看三2{\LinkToBook:TopicID=227,Name=2},十四19{\LinkToBook:TopicID=609,Name=十四19},廿三20{\LinkToBook:TopicID=880,Name=廿三2023},卅二34{\LinkToBook:TopicID=938,Name=卅二3334}等的註釋),而這裏的使者卻和上帝是分開的(見23節)!還有,上帝的會幕之建造,是卅五章以下的事,而這裏711節的會幕又是甚麼?當然,如果我們要細問,尚有好些問題,都要我們在進入各段各節和各詞語的註釋時,才能給予一些可能的答案。

1 上主不想與民同往迦南 卅三16

{\Section:TopicID=943}卅三1

  我曾起誓應許 上帝起誓應許以色列的列祖,就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主要有兩項:子孫眾多和得迦南地為業(參看創十三1417,十五57,十七28等)。出埃及記一開頭,就給我們看到以色列人子孫眾多的景象。這眾多的子孫在寄居別人之地四百多年後(創十五13;出十二40),上帝將他們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出第一至十四章),到曠野領受訓練與立約為上帝的子民(十五至廿四章)。現在,他們已經受了裝備,可以去承受上帝起誓應許的第二項,就是得迦南地為業了。因此,上主對摩西的吩咐乃是:現在你和你從埃及地所領出來的百姓,要從這裏往那地去。從這些話看來,這章一開端就從耶典取來的資料,根本就不談時間的問題,乃是討論論題的問題。這論題,就是以色列人與上帝立約後,可以進迦南去承受那應許之地為業了。

{\Section:TopicID=944}卅三23

  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 由13上,都是來自耶典的經文,因此這裏的使者,也正如三2耶典所記的上主的使者一樣,就是上主自己。是上主自己要為以色列人攆出迦南地七族的人。

  迦南人,亞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 撒瑪利亞抄本和七十士譯本,都加上了革迦撒人,而湊足通常所稱的迦南地七族的人(參看三8的註釋{\LinkToBook:TopicID=233,Name=8})。

  領你到流奶與蜜之地 上主的使者會領百姓去迦南這流奶與蜜之地(請參看三8的註釋{\LinkToBook:TopicID=233,Name=8})。這不但說明迦南地上的出產,也形容她的文明和文化。迦南和西乃曠野相比較的話,無論在土地的出產,人文與文化,都可稱為流奶與蜜之地。因此,按照耶典一向的記述,進迦南是以色列人所嚮往的事,是他們樂意和急切想去的地方。

{\Section:TopicID=945}卅三3下~4

  我自己不同你們上去,因為你們是硬凓頸項的百姓,恐怕我在路上把你們滅絕 這是接續卅二2529遊典的記述。遊典是反對農業文明和一切的文明的。遊典認遊牧的生活才是上主所喜悅的生活(參看創四1924;耶卅五111);他們認上主是曠野的神;以色列人因為違約犯罪,不但被利未子孫即日殺了約三千人,且被逐離上主的山,罰他們到迦南地去,而上主自己卻不同他們上去,因為他們是頑梗硬頸的,免得像在營中被殺戮約三千人一樣,在路上給上主滅絕了。

  百姓聽見這凶信就悲哀,也沒有人佩戴妝飾 上主既是曠野的神,西乃山是他的居所,以色列人因犯罪而被逐離,罰他們到迦南地去,上主卻不和他們同去。當百姓聽到這消息時,大家都非常悲哀傷痛。為表達悲傷,所以大家都不佩戴妝飾品。

{\Section:TopicID=946}卅三56

  現在你們要把身上的妝飾摘下來,使我可以知道怎樣待你們 這兩節話,其中有好些詞句和3下~4節相似,但內容卻和3下~4節相異。這兩節經文乃接續16節和1524節,是屬於神典的。五經編輯者大概因5節上的詞語和3節下的相似,而將其聯接在此的。但是4節的不佩戴妝飾品,是百姓心中悲戚而自動不戴的;5節下的不佩戴妝飾,卻是為免以色列人再將他們的物交給亞倫製金牛犢般犯罪,是被吩咐摘下來使上帝知道怎樣處置他們的。

  以色列人從住何烈山以後,就把身上的妝飾摘得乾淨 這句話再次給我們看到是屬於神典的,因為何烈山是神典的特徵之一(參看三1的註釋{\LinkToBook:TopicID=226,Name=1})。他們既在這裏犯罪,將飾品交亞倫鑄造金牛犢,現在上帝又要摩西將他們的妝飾下處置,當然就在住這上帝的山以後,身上的妝飾得一了。

{\Section:TopicID=947}卅三16

  這六節經文是五經編輯者從三個不同的底本取得的。13上節來自耶典,講明上主對以色列列祖起誓應許將迦南地賜給他們後裔的話,現在已因將以色列人從埃及地領了出來,經過在曠野的整編訓練,已可以進入迦南去得地為業了。上帝也應許差祂的使者,就是祂自己會在以色列人前面去趕出迦南七族的人,將那流奶與蜜之地賜給他們。

  3下~4節卻從遊典而來,原本是接續卅二2529的。遊典認以色列人因違約犯罪,不但被利未的子孫殺了約三千人,也給上主逐離祂的居所,罰他們往迦南地去。上主自己卻不去,因為以色列人是頑梗的,免得上主在盛怒之下,於路上把他們滅絕了。以色列人聽到這個凶信,就很悲哀的不再佩戴妝飾品了。

  56節是來自神典的。原本是接連卅二161524節的。因為以色列人曾有將飾物交亞倫鑄造金牛犢的事實,為免重蹈覆轍,上帝吩咐摩西把以色列人的妝飾品摘下來處置。所以,以色列人自從住在何烈山之後,身上的妝飾品就摘得乾乾淨淨了。

2 摩西求問上帝的會幕 卅三711

{\Section:TopicID=949}卅三7

  摩西素常將帳棚支搭在營外……他稱這帳棚為會幕 這會幕不同於祭典在廿五至廿七章所造的帳幕。神典在這裏所講的,是一個簡單支搭在營外的帳棚,而不是祭典所講那繁複而設於營中央的帳幕(參看民二131),雖然後者在後來也稱為會幕。這支搭在營外帳棚,摩西稱之為會幕的原因,是摩西常到那裏去,上主在那裏與他相會(參看廿五22,廿九42,三十6等)。不單與摩西相會,也與以色列人相會(見下句,並參看廿九43)。

  凡求問耶和華的,就到營外的會幕那裏去 這是會幕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民間有甚麼難解決的問題,就來求問摩西,摩西便求問上帝藉獲神諭,以解決其問題(見民廿七15),並常會將這解決的辦法,當為先例,而令其後類似事件便依例辦理(參看民廿七611,卅六59)。摩西在這裏,就成了上帝和以色列人之間,另一形式的中保(中介人)。

{\Section:TopicID=950}卅三8

  百姓就都起來,各人站在自己帳棚的門口,望凓摩西,直等到他進了會幕 這一段經文(711節),學者對其來源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好些認為出於耶典,另些則認為是出於神典的另一個獨立文件,並被錯安了位置。但從本節的敘述來看,我們相信這段經文確屬神典,並且沒有安錯位置。原因是神典的一個特徵,是百姓的懼怕和敬畏(兩者在原文為同一個字),常常顯露出來。這節經文雖然沒有使用那字,而百姓對上帝和摩西之敬畏的心,已躍然紙上──當摩西出營到\cs9會幕去的時候,百姓就都起來,各人站在自己帳棚的門口,望凓摩西,直等到他進了會幕。這不是好奇的起來。如果是好奇,一次兩次之後,就不會再起來望了。這節經文所敘述的,乃是經常的含義,因此是出於一種敬畏的心。

  這段經文之所以說沒有安錯位置,是居於神典的地位來說的。站在祭典的觀點上,他在廿四15下~18上述說摩西進入雲中上山,到雲彩所在的上主那裏去,是為領受會幕的建造法和膏立祭司的方法(廿五至卅一章),然後下山來建造會幕(卅五至四十章)。但這種繁複的會幕和制度,在神典中根本就不存在。神典認上主是住在西乃山的。摩西在這山與上主立約和領受法版後,繼續領導以色列人,並為以色列人向上帝尋求恩典和領導。下段經文(1216節)就是這種中介人的明顯例子。為使讀者明白摩西除了上西乃山去見上帝外,怎樣可以和上主相會,所以將這會幕的記述,安排在現今的這位置上。

{\Section:TopicID=951}卅三910

  雲柱降下……便與摩西說話 這柱是象徵上主的臨在。當這雲柱降下立在會幕門前的時候,百姓就都起來,各人在自己帳棚的門口下拜。這是另一項使我們看到百姓之敬畏的心。而這兩節的話,也是經常的情況,而不是偶然的現象。所以我們肯定這段經文為屬於神典。

{\Section:TopicID=952}卅三11

  耶和華典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 因為這兩句有上主擬人化地與摩西說話的語句,所以好些學者便斷定這整段經文為出於耶典。那是不合宜的,因為最多也只能說,當主前第八世紀末,神典被帶到南方與耶典作成合編之後,這兩句話是從耶典來的。我們不單在前面已提到本段來自神典的原因,本節的下半句也是堅強的出於神典的證明。

  惟有他的幫手一個少年人嫩的兒子約書亞,不離開會幕,約書亞是北國以法蓮支派的人(見民十三816),是神典常提及為摩西忠心耿耿的幫手(除本節外,神典在廿四13和卅二17都提到他的伴隨和却護)。這兩句話的目的,不單表達約書亞與摩西的關係,也描繪這北國的英雄人物,對上帝是如何的忠信。

{\Section:TopicID=953}卅三711

  為使讀者明瞭,摩西除了上西乃山去獲得上主的指示以外,平日他怎樣得到上帝的神諭來解決百姓的問題,以及摩西又如何和上帝說話並為百姓代禱,所以將這會幕之設置安在現今的位置。這會幕是一個簡單的帳棚,支搭在營外。每當摩西去會幕的時候,百姓都會起來望凓,直到摩西進了會幕。當摩西進入會幕,雲柱就會降下立在會幕門前。當雲柱降下立在會幕門前時,百姓便在各自的帳棚門口下拜。當上主與摩西說話完了,摩西離去後,約書亞就留在會幕,以作守護。這簡單的會幕,大概就是曠野時代的實際會幕。而這實際的會幕,在後些時期,仍可見到其記載(見民十一2425,十二4510;申卅一1415;撒上二22等)。

3 摩西求上主同往 卅三1216

{\Section:TopicID=955}卅三12

  你吩咐我說,將這百姓領上去,卻沒有叫我知道你要打發誰與我同去 這似乎是另一個矛盾的問題,因為在第23節上,上主已明說:「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領你到那流奶與蜜之地」。但是,正如前面說過,23節上是出於耶典的。神典的這記述,是跟凓卅二34上的話,要他領百姓往上帝指示的地方去,而摩西卻還不知道上帝要打發誰與他同去

  只說,我按你的名認識你,你在我眼前也蒙了恩 七十士譯本把按你的名繙為「起於一切」(Para pantas),含意是在一切之外我揀選了你,或我認識你超於一切,知道(知道是認識的原文)有能力可以做得到,因為在我眼前蒙恩

{\Section:TopicID=956}卅三13

  求你將你的道指示我,使我可以認識你 原文這裏所用的,並不是「話」,乃路、方法、計畫、方向、目的、原則、意念等方面的意義。因此,這認識,也就應按原文直譯為知較佳。因為摩西所求的,是想知上帝的意願或計畫,以致他能更好的事奉祂。這大概就是現代中文譯本將之繙為「求你的計畫指示我使我能事奉」的原因。但是,七十士譯本卻有完全不同的譯法:「求將你自己顯示予使我可以看得更清楚。」這種譯法,若不是依據另一抄本的,就是為要與17節以下的事件相符合的緣故。

  求你想到這民是你的民 為中保的摩西,正如保羅所說的,「不是為一面作的」(加三20):他一方面是想更認識主,或清楚知道祂的旨意,以致能更好的事奉祂,另一方面也常常為百姓凓想。我們更要注意的,是原文所用的字。這裏兩個字,原文並不是用一個字:這民是用一般的用字 go^y,而你的民卻用立約和被揀選了的子 `am。這是提醒上主,這民眾不是普通的人,乃是你曾與他們立約的百姓,是你所揀選的子(請參看十九56的註釋{\LinkToBook:TopicID=750,Name=十九5})。

{\Section:TopicID=957}卅三14

  我必親自和你同去 和合本的和你同字旁邊有點,表示原文無此三字。但原文直譯卻不是我必親自去,乃是「他們會在我前面走」。這「他們」是誰?就是上帝的使者。神典常常用上帝的使者來表達上帝自己(參看十四19{\LinkToBook:TopicID=609,Name=十四19},廿三20{\LinkToBook:TopicID=880,Name=廿三2023},卅二34{\LinkToBook:TopicID=938,Name=卅二3334}等處及其註釋)。因此,和合本的這繙譯法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七十士譯本也是「自己會在你前面走」,而現代中文譯本則作「要跟你一道去」。

  使你得安息 原文是「我必使你得安息」。這乃是上主慰摩西不必擔心掛慮的含義。現代中文譯本的「我要使你得勝」之譯法,可能是過強了一點。

{\Section:TopicID=958}卅三1516

  人在何事上得以知道我和你的百姓,在你眼前蒙恩呢 這是摩西在懇求上主同往迦南的祈禱中,最後而最有力的理由。上帝已告訴他:「他們會在我前面走」(14節)。摩西可能當時仍不明白上帝在此的含義,所以跟凓的辯駁禱告乃是:你若不親自和我同去,就不要把我們從這裏領上去。因為上帝若不親自同去,摩西和他所領導的百姓,是否真的在上帝眼前蒙恩,都無法肯定。使摩西與這百姓與地上萬民有分別的證據,就是上帝親自的同在和同去

{\Section:TopicID=959}卅三1216

  這段經文,是接續神典記述上帝要摩西領百姓往上帝所要指示的地方去(卅二34)之後的祈禱。摩西祈禱的理由,是上帝只對他說,我認識你很深,知道你有能力,也在我面前蒙恩,卻沒有清楚說明誰會和他及百姓同去。因此他要求上帝將祂的意願或計畫,清楚的指示出來,使他可以更好的事奉主和這百姓,因為這百姓,乃是上主自己與之立約而揀選的子民。上帝再清楚的說明,祂的使者會在前面走,暗示了祂的同往。可能摩西仍然沒有了解這深意,故此再次辯禱說,你若不親自去,就不要把我們從這裏領上去,因為使他們確知上帝恩待他們,也是他們與地上萬民有分別的,就是上帝的同在,以及和他們同往迦南!

4 上主顯榮耀給摩西看其背 卅三1723

{\Section:TopicID=961}卅三1718

  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 前段摩西最後的請16節),已蒙上主應允了(17節)。可是,在這領百姓進迦南地的重大事業上,摩西覺得須有確實的證據(正如日後基甸受召拯救以色列人脫離米甸人的手時,一再的要試驗上帝的同在一樣;見士六740)。所以他大膽地祈求上帝將祂自己你的榮耀的實意,是一種尊稱的「你自己」。故此,七十士譯本的這節,是譯為「求你自己顯給我看」。

{\Section:TopicID=962}卅三1920

  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宣告我的名 當摩西要求上主將祂自己給他看時,摩西也像我們一樣,想了解上帝的樣貌怎樣。但上帝所允許的,卻不是樣貌,而是我一切的恩慈。這恩慈,並非樣貌,而是特性。上帝所要現的特性,就是公義、仁愛、憐憫、慈悲、正直……。另一個上帝所允許的,就是將祂的聖名宣告出來。祂的,也表達祂的特性(請參看三1315的註釋{\LinkToBook:TopicID=241,Name=3 再次推託因不知打發者的名字 三1315})。

  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 這話是顯明上帝有祂的主權。祂固然為萬事萬物定了定律,如有需要,祂有主權暫廢這定律或使某人或某事物不受其定律的轄制。故此,人本來不可以看上帝樣貌的,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但是,為恩待摩西和憐憫其忠誠的要求,因此上帝稍予改變(有關人不能見上帝的面一事,請參看下列經節:創卅二30;申四33,五2426;士六2223等)。

{\Section:TopicID=963}卅三2123

  我的榮耀經過的時候,我必將你放在磐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 上帝恩待摩西,憐憫他的工作負擔,想要有上帝實質的臨在證據,所以准許他看見──不是看見樣貌,乃是看見祂的榮耀。這榮耀的含意,亦有尊榮(創四五13),光(伯十九9)或豐富(中文繙成財寶,見賽十3)等的含義。這一切都非常實質,乃是神的特性。

  但是,甚至上帝的榮耀,摩西都不能正面的看到。為這原因,上帝要他站在磐石上,在上帝的榮耀經過時,上帝要忽然地將他放在磐石穴中,用手遮掩他;等到上帝過去,將手收回後,摩西就得見我的背,卻不得見我的面。與這面見上帝有類似經驗的,是以利亞(參看王上十九918)。摩西是律法的代表,只能見到上帝榮耀的背;以利亞是先知的代表(參看太七12,十七18),只能聽到上帝微小的聲音。然而,在實質上,卻仍然是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惟有基督耶穌才將祂表明了出來(見約一18,五37;提前六16;約壹四1220等)。

{\Section:TopicID=964}卅三1723

  在上主應允摩西的祈求,將會與他及眾百姓同往迦南,以印證以色列人為上帝的選民後,摩西為清楚實證上帝的臨在,竟大膽的要求上帝將自己顯現出來給他看。為恩待祂的忠僕,為憐憫他負有重任,上帝也逾格應允了摩西的這個請求。然而,上帝所允許的,是上帝要顯出祂的恩慈和宣告祂的名,而不是樣貌和實質;乃是上帝的豐盛、榮光、尊榮、威嚴、權能與榮耀等等的神的特性,而不是形而下的物質形像。甚至這一切神的特質,摩西都不能正面見到,只能在神的特別安排下,讓摩西看到祂的背,而不是祂的面。因為人見上帝的面,是不能存活的。──《中文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