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第七章 承受應許的實行

 

  各場大的戰役先後結束了,以色列人已經可以控制迦南全地。雖然還有一些零星的勢力存留著,但並不能對以色列發生有害的影響。因此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必須往前跨出一步。迦南地的爭戰是必須要有的,但爭戰不是目的,只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是達到目的的時候所不能缺少的。爭戰乃是為了承受產業,神應許的終點站就是承受產業。所以以色列人結束了主力戰以後,他們就向承受產業這個方向前進。

  人或多或少總是有點惰性的,特別是遇上重要的關鍵事,躊躇不前是可以理解並給予同情的。但神的應許必定要作成,祂不會讓人畏縮不前,所以祂就向人說話了。人的躊躇不一定是因為膽怯,多半是不知道該如何走下一步。人可以不知道,但神全知道;祂向人說了話,人也就知道了該怎樣行。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是神,領以色列人進入產業的也是神。祂不完成祂所要作的,祂就不會歇下祂的工。所以在人等候往前去的時候,祂的引導也就顯明出來。

  承受應許的帶領

  神一說話,人就蘇醒了。神的話一來,人就看見當走的路。叫人最感難受的就是看不見前面的路。不繼續往前行,裏面感覺到不平安;要繼續往前行,又不知道該如何舉步。人一生的年日有限,能確實作工的時日更是有限。在出埃及的時候,約書亞的年歲在聖經中沒有記錄。但是四十年在曠野的飄流,五年在迦南地的爭戰(參十四710)共是四十五年,若是他在出埃及時是四十歲,現今也已經是八十五歲了。到了這個時候,他該如何的使以色列人得著產業,就成了他心頭上的重壓。

  神的時間是最美的,祂不會給人起了頭,而不領人走到終點。祂的信實使祂不能忘記祂交給人的託付,祂一定及時給人幫助,使他能完成祂的託付。祂向約書亞說話了,祂絕不甘心讓約書亞落在傍徨裏。「約書亞年紀老邁,耶和華對他說,你年紀老邁了,還有許多未得之地。……我必在以色列人面前趕出他們去。你只管照我所吩咐的,將這地拈鬮分給以色列人為業。現在你要把這地分給九個支派,和瑪拿西半個支派為業。」(十三17)主的話一來,前面的路就開通了,進迦南就來到了決定性的最後階段。

  確定應許的範圍

  神的應許不是籠統與含糊的,祂給人的應許都是十分的具體。是神的應許,祂必定成就。不是祂的應許,人也不能強求。所以神給了人應許,祂就要求接受應許的人明白應許的內容,並應許的範圍,使人可以確實的享用祂的應許。神把迦南賜給亞伯蘭的時候,祂要求亞伯蘭從所站之地一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創十三14)凡他所看見的地都賜給他,並且還要求他「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創十三17)好確定神所應許的地。在約但河東,神給摩西明確的指引迦南地的四界(民三十四112),神如今向約書亞說話,就是根據迦南地的四界指出他尚未得著的地。

  神要人明確的知道祂應許的內容。祂不要祂的子民作糊塗人,祂要他們明白祂的旨意是什麼。祂不喜歡人越過祂的旨意向祂有所求,祂也不喜歡人因無知而不去享用祂的應許,祂就是喜歡人把祂所應許的充充足足來享用。祂從不責備人盡情的享用祂的應許,祂只是指出人不會使用祂的應許,祂十分樂意看見人以享用祂的應許作他們的喜樂。人若是以神的應許作他們的滿足,這也就是神自己感覺到滿足。

  所以神不讓人對祂的應許無知,祂要求人對祂所應許給人的有充分的把握。因為神所有的應許,不管是作預表的,或是直接說明的,都是在顯出祂兒子的所是和所作,並祂兒子所顯明的神永遠計畫的目的。在主的道路上行走的人,抓緊神的應許往前行,不增加,也不減少,更不偏左右,只是走在祂的應許中,就是憑著祂說的話而定規自己的腳步,這人是十分蒙福的,因為他所走的道路的終點,就是完全的得著主的自己。

  在神的話中往前行

  出埃及是因著神說的話,進迦南是因著神說的話,在迦南地的爭戰中也是根據神說的話,承受產業還是根據神說的話。在屬天的路程上奔跑,每一樣都是根據神說的話。這是一條不能改變的規律。因為屬天的事都是根源於神,祂既是不改變的,一切根源於祂的事物就沒有可改變的條件。祂是怎樣作了定規,跟著祂的定規行走就是正途,不隨著祂的定規行走就找不著道路。

  神給約書亞列出了「許多未得之地」,神也清楚的說了,「我必在以色列人面前趕出他們去。你只管照我所吩咐的,將這地拈鬮分給以色列人為業。」(十三6)局部占住迦南地的人雖然還在,但這並不妨礙產業的分配,因為神應訐說祂必把這些人趕走。是神的應許,祂一定負責完成。事情的成就不是根據當時眼見的環境,而是根據神已經說了的話。所以是神已經給了應許的,就可以放心去取用。在神的話中往前行,一定能經歷神的信實。在前後十一年裏,我們一同聚會的弟兄姊妹們,用現金購買了兩處會所,顯明了神的豐富,教會沒有負債羞辱主的名。在流行貸款購業的今天,不是因為我們富有而不需要貸款,乃是因著神說了話,叫我們可以支取祂的豐富,去作成我們憑自己所有而作不成的事。

  是神說了的話,我們都可以支取。神沒有說的話,我們也不必向祂要。祂要給的,祂一定向我們說。祂不要給的,祂就不說,祂說了的祂就一定給。祂給是祂的信實,我們去取用祂所說的是我們的順從。所以神所不給的,就不必去向祂要。這就如雅各書上說的,「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雅四23)向神要,或是不向神要,都是在學習跟隨主說的話往前行。主說了的,我們放心去取用。主沒有說的,我們不向祂強求。我們只是一心一意的跟著主的話走,這是祂向我們顯明的。保羅因為主說的話,就不再求主拿去他身上的刺,那就是個跟隨主的話行走的好榜樣。他只要神的命定,他不要神的允許。

  拈鬮——在信心中行動

  神一切應許的內容,都是指著神的兒子基督耶穌的所是和所作。人接受基督的所作的方法就是相信神的應許,信心就是承受神應許的唯一途徑。在信心以外,再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聯接到神那裏去。人在伊甸園失落以後,神不住的引領人學習行走信心的路,使人可以從失落中給挽回過來。舊約時代的人是這樣在神面前走過,新約的人也一樣的在神面前走過來。從信心開始進入神的應許,繼續在信心裏承受神的應許。羅馬書一章17節所說的「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就是這個事實。

  以色列人因信出了埃及,也因信渡過了約但河,更因信贏得了迦南地的爭戰。現今神帶領他們去分地作為他們的產業,仍然是讓他們在信心中去接受。我們別要忘了,以色列人在這時雖是得了迦南地,但只是限於城和城與城之間的交通線,所以神說他們尚有許多未得之地。他們所已經控制了的只是點與線,對於迦南地廣大的面,他們還沒有確實的掌握到。在這樣的情形下,怎能進行分地呢?關鍵就在這裏,因為神說了「你只管照我吩咐的,將這地拈鬮分給以色列人為業。」所以就有了分地的根據,只是這根據必須要用信心去配合,纔能使這根據成為事實。

  再有一點該要注意的,神告訴他們分地的方法是拈鬮。這樣的方法就是在信心的原則上作的。在外面看來,這是碰運氣,但實際上是相信神在作分配。在舊約的日子,聖靈還沒有普遍的賜給每一個屬神的人,所以在尋求神旨意的事上,就要用烏陵和土明的方法,拈鬮就是按著這原則來作的。在新約的日子,五旬節聖靈降臨以前,決定馬提亞作十二使徒之一還是使用拈鬮的方法,這一次也是最後的一次。因為聖靈來了,神就直接給人引導,再也不必間接的使用拈鬮作引導。

  不管是舊約時的拈鬮,或是在新約裏的聖靈引導,在人這一方面都是用信心去接受的。神引導人的方法有更改,但人在信心中接受引導這個原則卻沒有更改。人必須在信心中行動,神的應許才會成就在他們身上。「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林後五7)只有在信心中行走的人,神在基督裏的一切豐富,就要照著神的應許成為他們所享用的杯中的分。

  隱藏的爭戰

  拈鬮是分地的方法,分到了地就要去得地。地得到了,才成為真實的產業。我們不會忽略,在迦南地的幾次大戰役中,以色列人得了主要的點與線,在廣大的面上就還有許多未得之地。在土師記開頭的記述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在約書亞死了以後,以色列人繼續爭戰的簡略記錄,其中除了少數重複記載約書亞記中的歷史以外,大部份是新的爭戰記錄。這一些新的爭戰,我就稱它們為隱藏的爭戰。

  我所以稱它們為隱藏的爭戰,乃是因為他們在信心上已經得了地。他們對那些地已經有了所有權,但是在他們所有的地上卻是有敵人盤據著,他們還不能在那些地上作完全的管理與享用,他們必須要把這些盤據在那裏的敵人清除。這些盤據在那裏的敵人,可以說是隱藏在他們的產業裏的殘餘勢力。他們必須要清除這些殘餘勢力,纔能實際的享用他們的產業。在迦南地的大戰役是主力戰,是明顯的。清除殘餘的勢力是零星的戰鬥,相對來說就是隱藏的,是不太明顯的。但是這些隱藏的戰爭一定要繼續下去,直到一切阻擋承受產業的力量都徹底的清除。

  神在基督裏所應許給我們的,都是基督給我們作成的。基督給我們打勝了主力戰,我們也在信心裏接受了祂所作成功的,也接受了祂自己作我們的生命。但是亞當的生命殘存在我們身上的影響,還是會不住的阻擋我們完全的享用基督,不使我們在基督裏成長。因此,我們已經在基督裏的人還常常有靈裏的掙扎,有時甚至灰心失望,要從屬靈生命追求的路上退去。「不要銷滅聖靈的感動。」(帖前五19)「不可給魔鬼留地步。……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弗四2730)這些話都是主提醒我們,不要給這隱藏在我們身上的肉體再轄制我們。我們必須要藉著主的得勝去勝過它,使我們可以實際的享用基督的豐富。

  河東地的數算

  神吩咐約書亞把地分給以色列人以後,聖靈立刻就數算流便支派、迦得支派,和瑪拿西半個支派在河東所得之地。若是留意神吩咐約書亞分地給「九個支派,和瑪拿西半個支派為業」的這些話,我們定會發現聖靈對河東地的數算是有原因的。河東地首先給數算,並不是因為這地已經分給那兩個半支派為業,乃是和神起初給以色列人的安排有很大的關係。關於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好好的來注意,從其中領會一個嚴肅的屬靈問題。

  河東地不在神的應許內

  神把迦南地賜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子孫,這迦南地並不包括河東地。亞伯蘭當日縱橫走遍這地的時候,他沒有越過約但河。神給摩西所指明迦南的地界,河東地也不在其中。我們不要忘記,神給摩西指明迦南地界的時候,河東地已經落在以色列人手中,但是神還是沒有把河東地加算進祂的應許裏。這些歷史的事實是十分重要。神要藉著這些史實,讓人學習看重神的應許,輕看神應許以外的事物。

  那兩個半支派雖然是已經得了河東地,只是我們回到當日的歷史去看,我們就明白了。神從來沒有說河東地可以代替迦南地。相反的,我們看到摩西當日答應他們的要求是有條件的。“倘若他們不帶著兵器和你們一同過去,就要在迦南地你們中間得產業。」(民三十二30)那意思就是說,他們必須要為迦南地爭戰;不然,神還是要他們在迦南地得產業。他們若是放棄在迦南地爭戰的成果,那只是他們的意思,神要讓他們看見,他們的產業應當是在迦南地,因為神的應許只是在迦南地。

  在分地的事上,神允許那兩個半支派在河東地得產業,但神卻沒有承認河東地是祂賜給他們的。聖靈記錄他們所得之地「是耶和華僕人摩西在約但河東所賜給他們的。」(參十三8152429)其餘的九個半支派所得之地,都是照著神的方法,用拈鬮分給他們的。九個半支派是在信心裏接受神的應許,那兩個半支派是在強求中接受神的允許,因為河東地原來並不在神的應許裏。神在分地的事上向人明顯的表白這一點。

  既成的事實也不能使非應許變成應許

  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是享用得勝的歷程,而兩個半支派留在河東地卻不能說是享用得勝,只能說是在得勝中留下了破口,埋下了以後在以色列人中間所發生的難處的原因。這些都不是神所要看見的,所以神必須表白他們所作的並不在祂的應許中。他們所作的,神不能負他們的責任,他們必須自己承擔後果。不重看神的應許而羡慕應許以外的事物,那一定給人帶來重大的虧損。

  兩個半支派在河東得了產業是既成的事實。以色列人在河東的攻略中也作了一些神所要作的事。他們滅盡了亞摩利人,「卻沒有趕逐基述人,瑪迦人。」(十三13)因為他們不列在迦南七族的人當中。以色列人也在攻略亞摩利王西去的國時,「也用刀殺了比珥的兒子術土巴蘭。」(十三22)這些事都是神看為好的。但這一切事都不能改變神的定規,把不是應許的事物改變成神應許的內容。

  在神子民的歷史中不乏這樣的例證:像亞伯蘭娶夏甲生下以實瑪利,亞多尼雅搶在所羅門以先自立為王,摩西的孫子在米迦的家裏作祭司(士十七)。這些事都不是作在神的應許中,神不因為是既成的事實就接受它歸入祂的應許中。是應許的永遠是應許,不是應許的,永不能成為神的應許。不在應許中作的,結局都是不美的。以色列人的強求,神雖是同意,但也只是神的允許,不是神的應許,希西家王在神允許中多得了十五年的壽命,但這十五年對他和猶大來說都是禍不是福(參王下二十章)。神數算河東地的兩個半支派,叫後來的人知道準確的揀選神的應許,而不要神的允許。

  留下利未人作神的見證

  神不承認河東地作應許,但祂卻紀念住在河東地的兩個半支派,因為他們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後裔。人所作的雖是不美,但神卻不能不義,忘記祂自己的應許。所以我們看見祂在數算河東地的兩個半支派的時候,祂特別一再的提到利未人。「只是利未支派,摩西沒有把產業分給他們。他們的產業,乃是獻與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火祭。正如耶和華所應許他們的。」(十三1433)利未支派是不承受產業的,神把祂的份給了利未人,作利未人的享用。

  神把一部份利未人留在河東地居住,這個安排是非常的恰當,他們作了在河東的居民中間的見證。他們不承受產業,所以他們在河東沒有產業,這表明了神沒有接受河東地是稱為祂名下的民的住處。但利未人是神所紀念的人,是神特別分別他們出來,使他們接近神,作在神面前服事的人。神把利未人放在兩個半支派的人中間,正是說明了神不離棄在河東地的人,讓他們明白他們雖是作得不合神的心意,但神仍是憐憫他們,不丟棄他們,只是他們必須要保守自己,不再轉離神的道路。

  河東地的面積占全以色列人所得之地的五分之二,人口占全以色列總人口的六分之一強。從二十一章所記載的事上,我們看到一件特別的事。神在以色列中只設立六座逃城,而河東地竟占了三座。這事明明說出河東地的人特別需要神恩典的憐憫,因為逃城是神救恩的預表。每一個人都需要恩典,那些離棄神的話的人更需要恩典。神把利未人和恩典特別多的留給河東地的百姓,這不正是那位「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的神在表明祂的自己嗎!

  在信心中承受應許

  神讓九個半支派在迦南地承受產業,利未支派不在承受產業的支派內。但神再三的提起,他們是以神的份作他們的產業,又在以色列人中把城邑給他們居住,也把郊野給他們牧放牲畜,安置財物。他們雖然不參加分地,但因為約瑟支派分開成了以法蓮和瑪拿西兩個支派,所以在承受地業的見證上,以色列仍然是十二個支派,在見證上仍然是完整的(參十四4)。這是應驗了神藉著雅各在臨終前所宣告的話。利未要散居在以色列中,而約瑟是承受長子的祝福,他的枝條探出牆外(參創四十九722)。因為利未支派在拜金牛犢的事上分別了自己,站在神的一邊,所以神給他們保留了咒詛的樣式,而把祝福代替了咒詛的內容。

  九個半支派照著神吩咐約書亞的話,拈鬮分配在迦南的地業。在分配的過程中,神記錄了一些事,藉著這些事指出承受與享用的經歷,也可以說是條件。承受是一件事,能享用是另外一件事。在正常的情形下,承受與享用應當是調和在一起,不會發生難處。但在不正常的情形下,承受了的卻不能享用所承受的,或是在享用中卻得不到該有的豐富。這一些都在向我們發出警告,叫我們必須學會越過一切眼見的環境,單單在信心中去承受並享用神的應許,這是得勝者該有的操練。

  專心跟從耶和華是承受產業的條件

  提到分地承受產業,聖靈立刻就說到猶大支派。說到了猶大支派的時候,就記錄下迦勒得地的事。聖靈這樣作記錄,似乎隱約的說出在以色列中,猶大支派是為首的。這與猶大承受長子的名分一事很有關係。但最重要的還是在指出迦勒得地的經歷,因為迦勒的經歷向人啟示了得勝者的道路和結局。在本書的起首,神給約書亞的呼召是要他「剛強壯膽」,這個呼召實際是得勝者的呼召。話是向約書亞說的,實際是向以色列全體說的。神實在願意看到全體以色列人都作得勝者,因為只有得勝者纔能承受完全的產業。

  迦勒實在是一個得勝者。四十多年前,在加低斯巴尼亞,只有約書亞和他堅持要行在神的引導中。四十多年後,他還能說,「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十四1011)曠野飄流的生活沒有使他埋怨神,也沒有使他失去當初對神的跟從,他仍然是緊緊的抓住神說的話。所以聖靈給他見證說,「所以希伯侖作了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的產業,直到今日。因為他專心跟從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十四14

  希伯侖是大衛起首作王的地方。他是合神心意的王。神給他的應許是他的寶座是存到永遠,這應許就應驗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身上。迦勒得了希伯侖為產業,是根據神的應許(參十四12)。希伯侖的意思是「朋友」,是當日神稱亞伯拉罕為朋友的地方,又是作王之地。「希伯侖從前名叫基列亞巴。亞巴是亞衲族中最尊大的人。」(十四15)迦勒得了這地,不正是說出了他因為與神的聯結,對付了人以為不能戰勝的亞衲族人(難處),使希伯侖成了作王之地。這是得勝者的歷史,是跟從神的人的好榜樣。主在祂的教會中也是不住的呼召得勝者,主也是巴不得全教會都成為得勝者。但是只有聽見主的話,又毫無保留的跟從主的人,纔能成為得勝者。我們千萬要記緊,只有得勝者纔能承受完全的產業,就是作王的產業,這是神給教會的應許中最頂尖的心意。

  拈鬮所得之地

  九個半支派包括猶大和約瑟這兩個半支派,他們得地都是根據拈鬮而得的。只有在河東那兩個半支派得地,是沒有照著拈鬮的原則來處理。所以從第十五章到十九章記載每個支派得地,都是留下相同的記錄,「XX支派拈鬮所得之地。」不單是支派用拈鬮的方法分得地業,就是支派內的宗族也是以拈鬮作分地的方法。因此在分地的記錄上都留下「按著宗族拈鬮所得之地」的記錄。拈鬮在當時是在信心支取神的原則下實行的。上面已經提說過,在新約的日子,聖靈來了,祂給人直接的引導,拈鬮的方法就不在教會中使用了。

  怎麼看見拈鬮是信心的運用呢?我們不要忘記,以色列各個支派的人數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以男丁為計算的根據,在渡約但河以前的數點,人數最多的是猶大支派,共有七萬六千五百人。人數最少的是西緬支派,只有二萬二千二百人。那是三倍的差別。我們記得神這樣的吩咐:「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要按著人名的數目,將地分給這些人為業。人多的,你要把產業多分給他們,人少的,你要把產業少分給他們,要照被數的人數,把產業分給各人。雖是這樣,還要拈鬮分地。……要照產所拈的鬮,看人數多,人數少,把產業分給他們。」(民二十六5256)按人數多少來分配產業是神說的,要拈鬮來分配也是神說的,怎樣能保證人數多的支派一定拈到大的地方呢?這是一個難題。

  問題的解決是在神的手裏。話是神說的,祂就要使祂的話不落空。在人來說,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但在神的手中是不會有難成的事,因為在祂凡事都能。我們相信當猶大支派的族長伸出手來去拿鬮的時候,神的手也同時伸出來,把最大的地段的鬮放在猶大支派族長的手中。烏明和土陵的法則就是這樣,馬提亞接上作十二使徒之一也是這樣。表面上是人的手在作,實際上是神的手在作。這就是信心原則的運用。得勝者就是那些實在相信神要照著祂的話行作萬事,就單純的照著神的話來跟從的人。他們的信心所結的果子,就是承受神所應許的作他們的產業。

  經過爭戰而實際承受產業

  地業經過在信心裏作分配,交到各支派的手中。在名義上,各支派都得了地業,但實際上有許多的土地還是在敵人的手中。因此要實際享用地土,還要進行深一層的爭戰,要把實際的所有權,從點與線擴展到全面。

所以在分地的同時,我們也看到爭戰的記錄。沒有更深一層的爭戰,就不能實際享用所有權。要實際的享用所得到的應許,就必須進行深一層的爭戰。當日以色列承受應許是這樣,現今我們享用神應許的豐富也是這樣。沒有經過爭戰,就沒有條件享用豐富。

  爭戰的結果不是得勝就是失敗。信心的爭戰也不例外。只是信心爭戰得勝的把握在乎依靠神。懂得依靠神的必定能得勝,得勝的也必承受地土。以色列人在深一層的爭戰中有得勝,也有失敗。得勝的就承受了地土,失敗的就承受不到地土,並且還留下了破口,不能享用到神所應許的安息與豐富。迦勒能享用神特別的應許(參十五13),因為他倚靠神在爭戰中得勝。俄陀聶能享用應許中的豐富(參十五1619),因為他也會倚靠神在爭戰中得勝。

  猶大人沒有趕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參十五63),固然因為耶路撒冷不該是猶大支派去占取,但主要原因還不在此。我們且看看不能得勝的原因在那裏。猶大支派沒有盡滅迦南人,約瑟的子孫也沒能完全趕出住那地的迦南人(參十六10,十七12)「約瑟的子孫說,那山地容不下我們,並且住平原的……人,都有鐵車。」(十七16)只看難處,又不肯付代價,這纔是爭戰不能得勝的主要原因。只看難處就是不看神,不肯付代價就是不順從神,這樣的人就不可能在爭戰中得勝,結果就是沒有真正的承受。

  在更新的信心中再往前

  以色列人在迦南地最早分得地業的是猶大支派和約瑟支派。迦勒和約書亞分屬這兩個支派,但最早得地卻不是因著他們兩人,而是因著猶大所得的長子祝福,和約瑟所得的長子的名份。這兩個支派(實際是兩個半支派)所分得的地,都是以色列人所已經攻佔之地。以色列人把會幕設立在以法蓮地的示羅,這城和約書亞所得的亭拿西拉很接近。這時,「以色列中其餘的七個支派,還沒有分給他們地業。約書亞對以色列人說,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所賜給你們的地,你們耽延不去得,要到幾時呢?你們每支派當選舉三個人,我要打發他們去,他們就要起身走遍那地。……你們去走遍那地,畫明地勢,就回到我這裏來,我要在示羅這裏耶和華面前,為你們拈鬮。……」(十八28)這是他們祖宗亞伯蘭接受迦南地的應許的腳蹤,要付代價去得地,也要在信心中去接受。

  地還沒有攻取,但是因為神已經這樣說了,他們就在信心中去接受,如同已經攻取了一樣。不單是在信心中接受,也進一步在信心中去走遍那地,畫明地勢,如同是自己的地業一樣。我們不要忘記,那時這些地方還是在敵人的手上。在那種敵對的氣氛中進入敵境,那是危險的動作,還要畫明地勢,就更惹動敵人的注意。這樣的進入敵境,不僅是需要勇氣,更需要信心。這事本身就是一個信心的考驗,在信心裏面勇敢的向前行,這樣纔能完全的承受地土。

  畫明地勢是個重要的關鍵。用現今的話語來表達,就是明確的瞭解應許的內容。迦南稱為流奶與蜜之地,但實際是怎樣,就需要去查察,並作出記錄。這樣掌握了應許的內容,付代價去得著這應許就更有把握了。在新約的應許中,神把祂一切的豐富都在基督裏賞賜給我們,我們必須要竭力的追求認識我們的主的所是,和祂的所作,叫我們在任何的境遇中,也不會失去信心,我們就是照著祂的應許往前行。

  在分地的事上一些帶著啟示的插曲

  在分地的過程中,發生了好些事情。我們對這些事情多加以注意,一定能發現這些似乎是小事的,卻都是帶著神的啟示,預先說明了一些將來要發生的事。我們不以為這些是偶然發生的事,我們相信神要藉著神子民在歷史上所遇到的事向我們說話,叫我們明白祂的心意。

  1.都是神的兒子

  「瑪拿西的元孫,瑪姬的曾孫,基列的孫子,希弗的兒子西羅非哈,沒有兒子,只有女兒,……他們來到祭司以利亞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並眾首領面前,說,耶和華曾吩咐摩西,在我們弟兄中分給我們產業。於是約書亞照耶和華所吩咐的,在他們伯叔中,把產業分給他們。」(十七34)這事在民數記中已經一再提起,(參民廿七17),如今是把這事實行。我們要留心的是,在一般的情形下,女兒是沒有繼承權的,西羅非哈的女兒們也不例外。只因西羅非哈沒有兒子,而他又必須在以色列中留名,所以他的女兒就因此而有了承受產業的權利。雖然是女兒,但卻站在兒子的地位上。

  這事並不是偶然發生的。神要藉著這事向我們說出祂對人的心意。照著一般的情形說,我們在神面前都是罪人,男人女人都一樣,只配給定罪,不配談承受產業,因為我們都是與神無分無關的。因著神的救贖大恩,我們在祂兒子耶穌基督裏,神賜給我們權柄作祂的兒女。是弟兄也好,是姊妹也好,這只是在肉身上的區別。但「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神的兒子。」(加三26)「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羅八17)因為我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羅八15)神越過我們肉身上性別的區別,叫我們在救恩中得了兒子的名分,與祂的獨生子一同作後嗣,這是極大的恩典。祂承認我們是兒子,把天上屬靈的基業賜給我們。

  2.在咒詛中仍舊沾上恩典

  「為西緬支派的人,按著宗族,拈出第二鬮。他們所得的地業,是在猶大人地業中間,……是從猶大人地業中得來的。」(十九19)我們記得西緬在雅各臨終前的預告中,與利未支派一樣,「分居在雅各家裏,散住在以色列中。」(參創四十九7)這是咒詛,說出他們得不著自己的產業。現在分地的時候,西緬支派確實是分到他們該有的一份,但他們的份是從猶大中分出來的。從土師記的記載中,我們好像看不見西緬支派確實的去攻取他們所分得的份,他們只是短暫的佔有他們的份,他們散居在以色列中,又遷移到東邊的西珥地(參代上四3943)以後到了猶大與以色列分成南北兩國的時候,西緬支派是在北方的十個支派中,他們更失去了在所分到的地上所有的一切。雅各的預言還是應驗在他們身上。

  但是值得留心的,迦南地本身就是應許的恩典。西緬雖是享用不到他們該得的份,但是他們還是活在迦南地,還是分沾著神恩典的豐富。他們雖是在咒詛的形式中經過,但是神沒有把他們拋在恩典以外。這就是神對人的心意。在伊甸園墮落以後的人也好,現今在救恩中的人也好,他們若是有指望的,他們的指望就是建築在神這一份憐憫人的心意上。

  3.但必作道上的蛇

  「但人的地界,越過原得的地界,因為但人上去攻取利善,用刀擊殺城中的人,得了那城,住在其中,以他們先祖但的名,將利善改名為但。」(十九47)這事的經過,在土師記中有詳盡的記載。他們不依靠神為能力,沒有攻取他們分得的地,但他們卻越界到北方去,掠取了神沒有給他們的地,殺了神沒有要毀滅的民。這些作為都是不服神權柄的表現,也是脫離作神見證的行動。

  雅各指著但支派的預言是這樣的宣告,「但必判斷他的民,作以色列支派之一。但必作道上的蛇,路中的虺,咬傷馬蹄,使騎馬的墜落於後。耶和華阿,我向來等候你的救恩。」(創四十九1618)這個宣告大大令人感到不尋常,查看啟示錄七章,十二支派中不再看見但支派的名字,而以利未支派加進來。究竟在大災難期中,但支派發生了什麼事呢?這實在是耐人尋味。雖然一般人都以為那時出現的假基督該是出於猶大支派,但既然稱為「假基督」,那從但支派出來的可能性也是有的。不管怎樣,這個不服權柄的支派在大災難期中的動作,叫他們的祖宗雅各不能不「等候神的救恩」。

  還好,先知以西結在異象中,看到將來國度顯現的時候,但支派還是在國度中有分於承受地業。是照著神的定規承受地業,不再是憑自己的力量去霸佔地業。這也許是他們在災難的磨煉中悔改。但肯定的是,神的信實紀念亞伯拉罕的約,也是神的憐憫紀念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子孫。

  4.得勝者是神心意中所等候要得著的

  分地的記錄以約書亞得了亭拿西拉作結束,「這樣,他們把地分完了。」(十九51)這時以色列人雖還沒有完全得著迦南地,但神的心意已經在他們的信心中完成了。到了有一天,這信心的事實也要成為眼見的事實。在神的救贖計畫中,祂為我們在基督裏所存留的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也是照著這從信心進入眼見的次序來完成。現今不是在眼見中接受神的賞賜,到那日,現今在信心中所見到的都要成為眼見的事實。

  神的應許成了神的賞賜的經歷是不會改變的。但我們留心以色列人在迦南地的承受地業的安排,我們會看到整個過程是由迦勒得地開始,由約書亞得地結束。這兩個人是經歷了出埃及又進到迦南的碩果僅有的人物,他們的經歷就是得勝者的經歷。這兩個得勝者作為承受產業的開始和結束,很顯然的說出了得勝者在神計畫中的地位。神在祂的子民中所等候的,就是這些能圓滿的作成神心意的得勝者。在每一個世代中,神就是要得著這樣的得勝者。

  在迦南地的以色列人雖然都承受產業,但迦勒承受的是作王之地,約書亞所承受的是結果豐盛的地,(亭拿西拉的意思就是結果豐盛)是靠近設立神會幕的示羅,又是在宣告神祝福的基利心山地帶。在屬靈的意義上,他們所承受的都是神應許中的最豐富。現今在教會中,神仍然是等候得勝者。祂要藉著他們來成全祂的計畫,也要讓他們享用並彰顯基督最榮耀的豐富。巴不得讀本書的人,都揭幕在神面前作個得勝者。── 王國顯《你當剛強壯膽──約書亞記讀經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