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撒母耳記下第廿四章

 

大却的人口統計(廿四1-17

我們可能期望撒母耳記下結束時,或者大却平安死去,或者是在最高潮,在他統治的後半段一些突出的成就出現。反而我們發現,這裏出現君王及國家新的麻煩,以致上帝的怒氣臨到以色列(1節)。況且,這故事對現代讀者感到很困惑,它從沒有解釋為甚麼上帝會憤怒,並且為甚麼人口統計是一件壞事。還有,上帝激動大却這句話,引起基督徒讀者許多道德和神學的困難。

要明白這章聖經,最好從歷史的事實開始,同時觀察敘述者怎樣回顧思想這些事。基本的事實如下:(甲)大却進行一次人口統計;(乙)不久便有一次嚴重的傳染病發生;(丙)至少耶路撒冷或多或少逃脫這場傳染病。(在十八至廿五節的後果,對作者乃是最重要的事。)這故事暴露這些獨立的事件乃是彼此連貫的,並看見上帝在它們背後工作。

(一)人口統計。第一件事乃是人口統計,大却的命令,由高效率的軍官管理執行。我們不知道為甚麼這是錯的,但明顯約押很勉強作這件事,事後大却感到良心不安,故此很清楚這件事在古時以色列引起嚴重的錯誤。為甚麼?可能因為感覺到評估軍隊潛能,乃是傲慢的行動,和缺乏對上帝的信靠;舊約多次堅持(例如士七2和撒上十四6)軍事勝利不是倚靠強大的軍隊,而是倚靠上帝對祂百姓的計畫。事實上大却人口統計的確實數目,立刻受到隨後發生的瘟疫劇烈地減少!

這過錯由君王和百姓來承擔;但上帝的目的在以後的事件中成就,故此作者相信,就是犯罪的行動,上帝一樣積極地工作。

(二)傳染病。在古代世界瘟疫是很普遍,在沒有科學、醫學的知識和技術的協助下,古時所有的人自然地會尋找屬天的引導。故此不用驚訝有一位先知來到並提出準確的勸告。

(三)耶路撒冷的脫險。大却在異象或異夢中,看見有一位天使,即是當時以色列流行信仰的毀滅天使──上帝的『差役』(希伯來文天使的意思),帶來死亡的懲罰;大却在他的異象中,看見耶路撒冷僥倖避免。這不是因為在首都或它的居民中,有甚麼特別的價值,而是因為上帝全能的選擇和決定;在十八至廿五節中其理由變得清楚。

這段經文對耶路撒冷,有兩個教訓:(甲)上帝對這城有特別的計畫。(乙)不過,這城市是曾在上帝憤怒的危險之中,這兩個信息在大却以後幾個世紀仍是真實的。它可以闡明在被亞述人圍攻時,這城怎樣奇蹟地被拯救(王下十九32-36),以及在巴比倫圍攻時的嚴重破壞(王下廿五8以下)。

這一個祝福的應許和災禍的威脅之組合,也一樣對教會有永恆的教訓。我們可以肯定,上帝對全地的教會有祂的旨意,要祂的百姓遵行祂的使命;但個別的地方教會,可能會面對後退、分裂和失敗──正如在啟示錄三章十四至十七節的老底嘉教會,教會一定要時常前進,否則便會面對失敗和腐壞。

獻給耶和華的祭壇(廿四18-25

上帝的旨意在這整個事件之後,現在逐漸清楚:十六節大却看見天使的異象,和十八節先知迦得對他的指示,都是指凓有關城外同一個空曠的地方,這地方原先用作打谷場,並且屬於一個非以色列人,名叫亞勞拿所擁有。每一個以色列讀者都知道它的所在,亞勞拿的禾場,一段時間後,所羅門的聖殿就在那裏建造。故此這次的傳染病,最後結束在發現或者創造一處給以色列人作新的崇拜的地方,一座神聖的對所有人而言都是最重要的、最後將取代以色列的其他祭壇的聖殿。

撒母耳記留給讀者一幅暴風雨後的寧靜(回顧),和上帝繼續看顧(前瞻)的圖畫,在祂所揀選的地方象徵性表現出來。對所有的以色列人和他們的猶太後裔,以及基督徒,我們不可能誇大耶路撒冷城這祭壇的重要性。上帝並不被地方或建築物規限,而且事實上聖殿可能還有它的弊病(正如司提反很清楚地認識到,參徒七章),但這是一個標誌和象徵上帝深深界入人類、特別是祂的百姓中,祂承擔對他們的責任,聖殿在此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自從撒母耳出生以來,上帝在所有發生的事件中工作。以色列失敗時,祂在那裏;他們勝利時,祂也在那裏。祂曾幫助撒母耳領導以色列;起初祂也如此幫助掃羅,當祂與掃羅脫離關係後,祂帶領大却到顯赫的地位;透過大却給予這一代空前的成功和繁榮。即使在饑荒和瘟疫中,上帝也在那裏;當百姓將他們的祭牲獻上和崇拜時,上帝一直在那裏,與他們相近。

故此撒母耳記結束時,尚有未完結的故事。經過許多的世代和世紀後,以色列發生了許多變化;當耶穌基督降臨,並且建立一浛新的上帝的百姓,即是基督的教會的時候,改變更加大。耶路撒冷聖殿已經消失很久了,但正如希伯來書十章一至十八節中詳細的解釋,整個祭祀制度已經廢除,但是基督徒敬拜上帝的責任,卻不比舊日的以色列人為小,正如希伯來書說:『我們應當靠凓耶穌,常常以頌讚為祭獻給上帝,這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只是不可忘記行善,和捐輸的事,因為這樣的祭,是上帝所喜悅的。』(來十三15-16)現今我們的世界政治非常不穩定,但我們有一位君王,祂永不改變,雖然這個人生和這個世界有許多的變化,我們仍然能夠充滿喜樂地與祂團契交通。──《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