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以賽亞書第五十章

 

不要害怕,亞伯拉罕的子孫(五十1-11

在第五十章中,對話的次序被倒轉過來:首先是以『耶和華如此說』(1-3節)為引言的救恩神諭,其次是先知代表他受苦百姓所作的回應(4-11節)。此種頗為個人化或自傳式的詩歌乃是稱為『僕人之歌』的第三首,與四十二章一至四節連帶一起來討論(另參五十二13)。

本神諭這次是向錫安的兒女發出,而不是像前章向錫安自己發出,因此引進另外兩個意象。首先,上帝是錫安的丈夫,但祂卻從沒有離棄錫安,從沒有制定任何可以生效的『休書』(申廿四1-4;可十2-4);分離只是暫時的。其次,上帝從沒有將他們賣為奴隸,像一些不顧一切的債主一樣。人衰落的最後一步,就是要將自己的兒女賣掉,來償還債項(王下四1;尼五1-5)。但上帝沒有欠債,沒有借貸的需要,沒有債主。所以此兩個使上帝與其子民關係破裂的無可挽回的過程均沒有發生。他們的受苦只是暫時的,並且進一步而言,這是上帝計畫中深思熟慮的部分,為他們的『罪孽』與『過犯』(1節)懲罰他們,管教他們。這是證明祂對他們的關心,正如一位父親有時需要用各種方法管教他的兒子(申八5)。

第二節斥責那些不信者缺乏信心:當祂『像大能者臨到』(例四十9-10),有誰能不認識祂?當祂的呼召臨到他們時(例四十3-5),有誰能不回應?然後是另一系列輝煌意象的進程,一個疊於另一個之上,從對上帝拯救能力的普通描寫(『我的膀臂豈是縮短?』,五十2),到有關出埃及故事的恩惠細節,例如當紅海分開時在乾地上的死魚(出十四22-29,七21),還有最終迫使法老讓上帝的百姓離開(出十21,十九16,廿21)的漫天黑暗(3節)。『救贖』(2節)在四十三章三節譯為『贖價』。我們亦應記在古代神話中,『海』與『江河』被擬人化為怪獸,牠們當眾被耶和華擊敗了,在詩篇(例八十九9-10,九十三)與一些以賽亞書的經文(例廿七1,四十四27,五十一9-10)中,都予以歌頌。接的詩篇是以一種信靠詩的體裁寫成,由哀歌進至信靠,正如詩篇十一篇,耶利米書十一章十八至二十節與十七章七至十三節。本段是作為對上文(四十九14-五十3)的注釋而出現於此,從上帝而來的言語,解答了錫安的疑慮與恐懼。先知現在告訴我們,他蒙召為百姓所做的是:『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4節)。這不是易於扮演的角色:他在不信與頑梗的聽眾手中受盡痛苦與侮辱(6節)。但他卻沒有自其職責中退縮(5節),他堅信其信息的真理與上帝可以幫助的能力(7-9節)。此熟悉的主題可追溯至以賽亞在第六章的異象,亦與摩西、以利亞、耶利米與其他普遍先知的故事相似(參四十九1-6與五十二13-五十三12注釋──受苦的僕人{\LinkToBook:TopicID=202,Name=受苦的僕人()(五十二13-五十三12})。這裏的語言可能受巴比倫的禮儀影響,君王要在儀式中受鞭打與羞辱,他的鬍子被拔掉,衣服被撕裂,然後才凱旋地被擁戴為王(亞三1-5可能是另一個對此的聖經解釋)。但本詩的上下文在此卻排除了任何屬君王的關連:反而取了一位先知在敵對的世界中,孤單地掙扎求存和保持其整全性的過程。

本文亦包含了對先知意識的罕有瞥見:先知以賽亞正如以西結一樣,「每早晨」(結十二8)『受教』於耶和華(4節),被提醒(啟示?)與宣告是祂的門徒。即是說,上帝已經『開通(其)耳朵』,使他獲得只有像以賽亞與保羅(林後十二4)等上帝的僕人才有的額外敏銳的聽覺:『聽見隱秘的言語,是人不可能說的。』

第五至六節,這種無辜者的抗辯是這類詩歌中慣用的部分;可見於其他例子中,如耶利米書十一章十九節與二十章七至十節。

第七至九節,借用了法庭的術語來表達先知堅信上帝是在他那一方的。像『稱我為義』、『爭論』、『作對』與『定……有罪』等,均使人回想起較早篇章中的審訊情景(例四十一21-24;四十三8-13),但在此的被告乃是孤單的先知,上帝則為他的辯護人。兩個明喻優美地表達了被誣告者與其對頭之間的對比:他像堅石般堅固(五十7),他們卻如一塊被蟲咬破的舊衣服般不牢靠(9節)。

第十至十一節亦引用了相似的對比,對照那些聆聽先知聲音的,與那些為此而發怒的。前者以典型以賽亞式的用語(例九2,卅15),被形容為即使在黑暗與困難時刻中,仍然充滿信心與願意倚靠;後者因拒絕先知並密謀消滅他,結果只是造成自我毀滅,正如四十九章廿六節的壓迫者。蓄意的不順服與自高自大,亦是具有自我毀滅性質的。用另一篇信靠詩的話說(詩五十七6):

他們為我的腳設下網羅,壓制我的心,
他們在我面前挖了坑,自己反掉在其中。

本章作結的經文,是基督徒所引用描寫地獄的舊約經文之一,六十六章廿四節為另一例,正如德訓篇(息辣,Sirach,思高本)七章十九節:

因為不虔敬人的罪罰,就是烈火與蟲子。

本詩以苦毒與報復作結束,正如第四十九章、五十一章與詩篇一三七篇的結尾部分,這些是可以理解的,雖然不一定是可原諒的。這同時是在極端受苦中的反應,亦是在世界中面對罪惡實際的評語。――《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