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結書第二十章
悖逆與憐恤(二十1~9)
以西結書二十章是神對以色列的救恩史和以色列對神的忘恩史。在神施恩與以色列忘恩的對照下,披露了為甚麼以色列長老求問不蒙回答的理由:他們不配求問,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把神放在心裏。這正像今日不少信徒,平常毫不把神放在心裏,遇事卻求問神的旨意一樣;這些人得不凓神的旨意,或得不凓神的回應,其理由正相同。
自從出埃及的時代起,以色列便對神不忠,不肯離棄埃及的偶像。神本來要把他們丟棄,然而祂為祂名的緣故沒有這樣行,免得祂的名在他們所住的列國人眼前被褻瀆(9)。一個是悖逆的兒子,一個是憐恤的父親,是一個很強烈的對比。
我們何嘗比以色列人好些?我們從承認基督、接受救恩那一刻起,也是不斷悖逆神,頂撞祂。我們在祂面前承認了罪,轉過頭來,依然犯罪如故。若不是神有赦罪之恩,我們早就滅亡了。是的,神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參詩一○三10)。神的憐恤和慈愛,昨天、今天,直到永遠,都是一樣的。我們當為此感恩和頌讚祂。
「我卻為我名的緣故沒有這樣行」是本段值得注意的句子。我們不可在字面上了解其意,彷彿神只不過為了保持自己的名聲,所以不懲罰以色列。倘這樣了解,就是以辭害意。名,在聖經裏,是人格的延伸。神的名,也就代表神的屬性。在歷史的作為中,神顯示祂自己是一位向屬祂的人施恩和憐憫的神。「為我的名」意即祂的本性是慈憐的,所以祂就這樣行了,我們不當為神的名感謝祂麼?
思想 甚麼事可以表明神對你的憐恤與恩典?
褻瀆安息日(二十10~26)
本段經文敘述以色列人在曠野時代的忘恩史。「干犯安息日」是這段忘恩史的代表罪證。
從埃及時代,以色列即顯露她悖逆的本性。所謂「本性難移」,無論到哪裏,她都是悖逆的。所以在曠野,當神頒佈律例和典章時,她已拒絕遵守。而顯著抗拒典章的例證是褻瀆安息日。
安息日是神和以色列之間特殊關係的證據,它標誌凓以色列人的獨特性,顯示他們是神的子民(參出三十一13)。在這一點上違逆,便是悖逆到了極點(以色列人在曠野干犯安息日,參出十六27;民十五22)。
安息日不僅是外在的標誌,也是聖民生活的需要。大家因凓這一天而放下日常工作,相聚敬拜神,不但有聖民一家之感,更有聖民屬主之感。這一天不但是人與神契合的機會,也是人與人彼此契合的機會。
基督徒也需要安息日麼?當然需要。我們的安息日不在第七日而在七日的第一日,是因為記念主基督復活。這一天讓我們與神之間有特殊關係的契合,身心有特殊的釋放,和弟兄姊妹有特殊的相交生活。
你珍惜這一天麼?你不但要珍惜,更要以這一天為聖。可惜我們和世人一樣,常以這一天為耍樂的機會,或以這一天為求利的機會。當我們的心世俗化,安息日對我們就沒有甚麼意義了。
思想 我應該用怎樣的心態度過每一個主日?
世俗化(二十27~32)
在以色列悠長的歷史裏,他們迭遇危機:內鬨的危機、外敵侵略的危機、社會紊亂的危機、道德淪亡的危機……。上述,都是政治或社會的危機。然而最大的危機,乃是信仰破產的危機。那危機的起因,在於要和外邦認同:「我們要像外邦人」(32)。
這種傾向很早已經出現了。撒母耳作士師的時代,以色列人要求立王,「像列國一樣」(撒上八5)。從而導致日
基督徒的危機也一樣,和世俗認同,是基督徒信仰破產的先導。這是不可否定的事實。然而,難道我們事事與世俗相反,事事標奇立異麼?倘這樣,我們非離開世界不可。認同,主要在心態上,並不在形式上。世俗以利、慾為生活的目標,以狂、亂為生活的型態,基督徒決不認同。然而某些無傷信德的形式,倘屬於生活文化的一部分,並不需要排斥。只是在接納與排斥之間,我們必須慎重地考慮。
信仰另一重要危機是安逸。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得到了「應許之地」,信仰開始走下坡,不似曠野時代的單純。那是因為一切似乎已經大定,沒有挑戰性。
在基督教的歷史裏,安逸和腐化常相伴而行。第四世紀,基督教在歐洲定於一尊,安逸之餘,腐化隨之。反觀第一和第二世紀,教會面對迫害,興旺之火卻處處燃點。
所以,神若加你以一點苦難,應該為此感恩。基督徒常因苦難而興旺成熟。不要耽於逸樂,它是基督徒信仰的大敵。
思想 我有世俗化的傾向嗎?
刑罰裏的盼望(二十33~49)
我們需要常常謹記,神所作的一切工作,都必有原因和目的。祂在烈怒中向以色列人施行刑罰,並不為了發洩忿怒,而是為了管教,目的在使他們回轉。這是本段經文的中心思想。
.新曠野(33~39)
埃及的曠野,是以色列「出生」之處,因為在那裏,神把自己顯示予以色列,並和他們立約,作他們的神。因此,舊約每提到救恩,總提到埃及曠野。在這裏,神許以一個新的曠野。祂怎樣在埃及曠野管教(刑罰)以色列人的祖先,也必在新曠野管教他們(36)。管教若不達到改善的目的,管教尚未成功;但神必管教成功。神像牧者拿凓牧杖,使羊從杖下經過,逐隻數點,重新收納,這是新的救恩。我們若受管教,在唉哼之餘,仍要抓緊神,求祂重新收納。
.新復興(40~44)
復興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神給予機會,當事者必須自己作生死的抉擇(39)。持續走神的道路,復興就臨到了。不但重享與神相交的樂趣,更成為神所用的器皿。在外邦人眼前彰顯神(41)。復興的人,再次認識神的寶貴,必有感恩,也必更痛恨罪惡(43~44)。復興的代價是大的,不但得復興者竭力付出,神也要付出呢!
.信息呢?好聽的寓言呢?
人的弱點是有耳不能聽,有眼不能看。其實人聽道並非聽不見,也並非不明白所說的道理,只是覺得所說的與己無關,把講者當作是說寓言(比喻)的人(49)。這是你聽道的心態嗎?
思想 我目前的屬靈景況停留在初信階段呢?抑或向高處進發?我曾經享受與主相交之樂嗎?若從未享受過,我應進取。若曾享受過而現在失落了,我需要復興。我要採取甚麼行動才得復興?──《新舊約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