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書第四章
肆 尼布甲尼撒瘋狂(四1-37)
(一)尼布甲尼撒的通告之引言(四1-3)
(二)尼布甲尼撒的夢之內容(四4-18)
(三)尼布甲尼撒的夢之解釋(四19-27)
(四)尼布甲尼撒的夢之應驗(四28-33)
(五)尼布甲尼撒的通告之結束(四34-37)
總結
(一)尼布甲尼撒的通告之引言(四1-3)
1尼布甲尼撒王、曉諭住在全地各方各國各族的人說、願你們大享平安‧
2我樂意將至高的 神向我所行的神蹟奇事、宣揚出來‧
3他的神蹟何其大、他的奇事何其盛、他的國是永遠的、他的權柄存到萬代。
1.「曉諭」:原文沒有這詞,但從上下文可知本章是王向全國所發出的通諭。
「全地」:就是王當時所認識的地域,由東面的瑪代至西面的地中海沿岸,以至埃及。亞述和巴比倫的皇帝都喜稱自己為「全地」的君王,雖然他們並沒有統治全世界。
「大享平安」:當時慣用的問安語(參大利烏的通諭,六25);使徒保羅書信中的問安也常用「願恩惠平安歸與你們」(林後一3;弗一
3.「他的國是永遠的」:第一,回應他夢裏那砸碎大像的大石,神要藉此石建立永遠的國度(二44);第二,透過神國的永遠長存顯出人國的短暫。
這幾節經文是尼布甲尼撒通諭的開場白。2亞蘭文和希臘文的舊約聖經把本段歸入第三章的末尾,成為該章的卅一至卅二節;事實上,本段乃屬於第四章,是諭告的開場白,跟凓的是諭告的兩段內容(4-27節;28-33節),最後是諭告的結語(34-37節),又是梅花間竹的排列。3
這通諭是頒佈給王所統治的百姓,其內容是關於上帝的四方面的特性:
1.上帝的神蹟偉大;
2.上帝的奇事極盛;
3.上帝的國度永存;
4.上帝的權柄長存;
第一和第二相應,第三和第四相關;尼布甲尼撒稱頌上帝,因祂是全能,且又行神蹟奇事的神;祂的國度、權柄永無窮盡。
1 Gerhard von Rad, Old Testament
Theology(SCM, 1975), I. 130, 372;童女指出良人喜愛她的主因,因她是「得平安的人」(歌八10),是一個整全的女子。
2 這種諭告的開場白在聖經其他地方也有採用,參拉一2,五8。伊里芬田的蒲草(Elephantine
Papyri)也有採用;Hammer, 49; 希臘的通告也用此格式(瑪加比壹書十18,十四20,十五2)。
3
(二)尼布甲尼撒的夢之內容(四4-18)
4我尼布甲尼撒安居在宮中、平順在殿內、
5我作了一夢、使我懼怕‧我在𢚘上的思念、並腦中的異象、使我驚惶‧
6所以我降旨召巴比倫的一切哲士到我面前、叫他們把夢的講解告訴我‧
7於是那些術士、用法術的、迦勒底人、觀兆的、都進來、我將那夢告訴了他們、他們卻不能把夢的講解告訴我‧
8末後那照我神的名、稱為伯提沙撒的但以理、來到我面前、他裏頭有聖神的靈、我將夢告訴他說、
9術士的領袖伯提沙撒阿、因我知道你裏頭有聖神的靈、甚麼奧祕的事、都不能使你為難、現在要把我夢中所見的異象、和夢的講解告訴我‧
10我在𢚘上腦中的異象是這樣‧我看見地當中有一棵樹、極其高大、
11那樹漸長、而且堅固、高得頂天、從地極都能看見、
12葉子華美、果子甚多、可作眾生的食物、田野的走獸、臥在蔭下、天空的飛鳥、宿在枝上、凡有血氣的、都從這樹得食‧
13我在𢚘上腦中的異象、見有一位守望的聖者、從天而降、
14大聲呼叫說、伐倒這樹、砍下枝子、搖掉葉子、拋散果子、使走獸離開樹下、飛鳥躲開樹枝、
15樹𣻗卻要留在地內、用鐵圈和銅圈箍住、在田野的青草中、讓天露滴濕、使他與地上的獸一同喫草、
16使他的心改變、不如人心、給他一個獸心、使他經過七期‧〔期或作年本章同〕
17這是守望者的所發的命、聖者所出的令、好叫世人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或立極卑微的人執掌國權‧
18這是我尼布甲尼撒王所作的夢、伯提沙撒阿、你要說明這夢的講解、因為我國中的一切哲士、都不能將夢的講解告訴我、惟獨你能、因你裏頭有聖神的靈。
4.「安居在宮中」:「安居」原指穩定、平安、沒有掛慮與擔憂;「宮中」代表王位,尼布甲尼撒安穩地在巴比倫作王;且在沒有任何威脅之情況下,過凓無憂無慮的日子。
「平順」:原指樹的生長,此處描寫王凡事順利,各方面都蓬勃發展,恰如一棵繁茂的樹(詩一3,九十二13);這棵樹轉瞬間祇剩下光禿禿的枝椏(14-15節)。
尼布甲尼撒現在所經歷到的,正是香港人朝思暮想的「繁榮安定」。
5.「思念」:多指不好或帶有凶兆的思想,也可解作夢兆。4「驚惶」:比「懼怕」更甚,整個人都感到慌張和害怕。56.「召巴比倫的一切哲士」:這是二章二節的翻版。
7.「觀兆」:顧名思義是憑觀察天象預測將來,教人如何趨吉避凶;也有學者把此詞解作法師或占卜家。6「觀兆」原指「切開」,當時的占卜家把動物切開,憑其內臟的形狀預告將來。
8.「那照我神的名」:但以理的巴比倫名字「伯提沙撒」含有巴比倫神的名字7(參一7的詮釋)。
「他裏頭有聖神的靈」:「聖神」意即聖潔的神,或作「聖潔的上帝」。8「聖潔」基本的意思是「分別出來」,特指分別出來歸給上帝(民十六38);而「上帝是聖潔」乃指上帝與人截然不同,祂沒有人的軟弱與缺點(何十一9);9此處的「聖神」卻指超越自然,10即是屬靈界,與人類不同的神。腓尼基的碑文同樣用「聖潔的神」來描述外邦的神明、以強調神明比人類更超越。11「靈」在舊約有多種的解釋,包括「風」、「味」、「思想」、「氣息」,12此處的「靈」乃指能力,13特別是超人的智慧(創四十一38;民廿四2;結十一5)。
但以理「裏頭有聖神的靈」,意即他是一個屬靈的人,有屬靈的能力和透視力,比常人更勝一籌。故此,他凌駕所有的哲士之上,難怪王三次強調但以理裏頭有聖神的靈(8、9、18節)。
9.「術士的領袖」:回應二章四十八節(由此可證明本書前後的一貫性),但以理負責管理巴比倫的聰明人。但以理既身為這一浛人的領袖,為甚麼最後才來到王面前呢(8節)?這問題有以下的答案:
第一,正如加爾文所說,尼布甲尼撒最後才召見但以理,因為他自知所做的夢是一個凶兆,且會像以前(第二章、三章)再次受挫於但以理所敬拜的上帝;故此,他不想再找但以理解夢,直至最後其他的哲士都束手無策,才被逼召見但以理。14第二,但以理出外公幹(這也是他沒有在第三章出現的原因);當他返抵巴比倫,王已召見了其他哲士,但仍沒有答案,故但以理匆匆趕入皇宮,成了最後一個為王解夢的哲士。
第三,尼布甲尼撒身為巴比倫王,自然先找自己本國的哲士,以免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除非別無他法,才找但以理;15再者,巴比倫的哲士比不上但以理,顯示巴比倫人的智慧次人一等,這當然不是王所想見到的。
第四,經過第二章那一次的事,但以理無疑成了其他哲士嫉妒的對象(參三12);如果王這次先找但以理解夢,可能會引起眾怒,對王和但以理都很不利,故王最後才召見但以理。
上述四種說法都合理,我們無法肯定那一種是正確的。
「奧祕」:參二章十八節的詮釋,原文是同一個字。
「為難」:原指「強逼」、「勉強」(斯一8),此處描述任何奧祕都難不倒但以理,他可輕而易舉地解答;正如以西結先知所說:「但以理有智慧,甚麼祕密都不能隱瞞他」(結廿八3)。
「把我夢中所見的異象告訴我」:這彷彿與下文不媑合,因第十節乃是王把所見的異象告訴但以理;其實,這節末二句可作「這是我所做的夢,請把夢的解釋告訴我」。16
10.「有一棵樹」:聖經常用樹象徵國家;以西結先知曾把埃及王比喻為一棵樹(結31章)。尼布甲尼撒在一塊雕刻在一幢樓宇的碑文上,也將巴比倫比喻為一棵日漸長高的大樹。17他十分喜愛樹木,曾遠赴黎巴嫩觀賞香柏樹,且把木材運返巴比倫。
「地當中」:象徵在當時被視為世界的中心的巴比倫國,是中東最強大的國家。
12.「可作眾生的食物」:原文直譯是:「在它裏面有食物給所有生物」。這有兩種解釋:第一,眾生物可以在它裏面找到食物,或它能供應眾生物的食糧;18第二,活在它裏面的眾生物都從它得到食物。19
「凡有血氣」:尼布甲尼撒統管的人民。
13.「守望的聖者」:「守望」原是指儆醒,不會打盹睡覺(見詩一○一4),故用來描寫聚精匯神的守望者;「聖者」如本章八節的「聖神」,並非人類,而是屬靈界的(申卅三3;亞十四5)。「守望的聖者」在兩約中間的次經或偽經裏都出現過,20指「天使」或「上帝的使者」(七十士譯本也把「守望的聖者」譯作「天使」)。2114.「大聲呼叫說」:守望的聖者對誰呼叫呢?可能是天上其他的使者,22也可能祇是一種描寫方式,強調樹必被砍下。23後者的解釋比較合理,因這種描寫方式暗示:樹所象徵的尼布甲尼撒王所受的審判不是出於人手。24
守望的聖者祇呼叫,卻不必採取任何行動,而以西結書前十八章的天使,卻祇有行動,連一句話也不必說;由此可見,不同的天使以不同的方式完成神所交付的任務。
15.「樹𣻗卻要留在地內」:指樹幹被砍掉後所剩下的殘餘部份;這象徵尼布甲尼撒雖將會因喪失理智,而失去王位;但他的性命卻得以保留下來,且在遲些的時候重掌王權,就如殘餘的樹幹再一次發芽生長,變成大樹。25
「用鐵圈和銅圈箍住」:這可有多種的解釋:(1)相傳當時所有瘋狂的人都被捆綁,免得他們到處走動,加害於人;故此,樹被「箍住」,代表尼布甲尼撒因失去理智而被捆綁。26(2)樹𣻗為鐵圈和銅圈箍住,有保護作用,免它為野獸所踐踏或吞食,預表王不會被滅,得以留存。27(3)指王因瘋狂所受的痛苦,包括失去了自主的能力。28(4)預言王後來被人用金屬製成的鍊子鎖上。29第二和第三種的解釋都有可能,尤其是第二種,與廿六節吻合。30
16.「使他的心改變」:「心」原意為「中央」,31是人一切思想和動作的指揮官,也包括人的意志、情感、性格與思想。32故此,人是由「身體」與「心」二部份組成,一個人沒有了人心,則失去理智,如行屍走肉般,已不是真正的人;如果「人心」變成「獸心」,則他祇是具有人一樣的身軀的野獸(箴廿三7)。33本節的「心」代表「思想的能力」或「理智」。(創八21;申八5;賽四十四19)
「七期」:「期」原指時間(二8),作者沒有說明這段時間是多長。有學者根據下文第廿九節,認為「七期」是「七年」;34七十士譯本此處也作「七年」。雖然如此,由於「七」本身是一個象徵意義很重的數字,再加上不能肯定「期」是否真的等於「年」,我們最好不要妄下定論,祇可以說,「七期」是一段固定的時間。
17.「守望者發出的命,聖者所出的令」:天使把上帝的命令宣佈出來,這命令是上帝所定的旨意(24節「至高者的命」)。這裏的「守望者」和「聖者」都是複數,這一浛天使「集體」執行神的命令。
「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這是本書的主題;上帝掌管一切,祂是所有國家與政府的最高統治者(雖然許多人不知道這事實)。只有祂才是真正的執政者,祂「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甚至可以把國權給予微不足道的人。35祂真是「至高者」,隨自己旨意行事。
這一段記載尼布甲尼撒高枕無憂地享盡一切榮華富貴;忽然,他像第二章一樣又做了一個夢,而且夢境十分可怕,他再次召集了巴比倫所有的解夢專家來解夢。這些專家再一次令他失望,他們竟然啞口無言,不能把夢講解出來;雖然他們在第二章滿有把握地對王說:「王將夢告訴僕人,僕人就可以講解」(二7);這次王按他們以前所要求的,把夢告訴他們,他們一樣感到束手無策,這正應驗王的斥責,他們是說謊的。
就在這關鍵性的時刻,但以理又出現了。王立刻把夢中所見所聞告訴但以理。
原來,王夢見地中央有一棵大樹,樹長得很高,上達於天。這棵宏偉的樹葉子青翠美麗,果實纍纍;野獸在樹蔭下歇息,飛鳥在枝頭上築巢,而它的果實成了所有生物的糧食。
驀然,神的使者從天而降,下令把樹砍倒,斬斷樹枝,搖落樹葉,打下果子,趕走野獸和飛鳥;36並用鐵鍊和銅鍊圍住樹的殘幹,37保護它不受惡獸踐踏摧殘。
天使隨即把這樹當作人來描述(15上),說這人要跟野獸一起吃草,受露水浸濕;他的心要變成獸心,直至一段時間(「七期」)的過去。
在夢的結尾,天使指出這夢的主要目的是要叫人知道,在世界掌權的乃是至高者上帝。
本段由十節下至十七節上可能是詩歌體裁;38故此,它含有不少希伯來詩歌的特色,39例如誇張的描寫(11節),思想平衡(17節的「守望者」與「聖者」指同一浛「天使」)等。但是,我們不應為了促使本段完全符合希伯來詩歌各項特色;而把其原文隨意增刪。40無可否認,縱然它的格式不是全部與希伯來詩歌的一樣,起碼它包含了希伯來詩歌的色彩。
尼布甲尼撒何時夢見這棵大樹呢?七十士譯本在第四節說:是他在位第十八年(這也是第三章他建金像的那一年,參三1的詮釋)。有學者認為「十八」是「廿八」之誤,41這是一種臆測;無可否認,本章所記之事必發生於尼布甲尼撒在位的後期,因為他已征服各國,建成了大巴比倫城(29節)。42
4 這亞蘭文字與亞拉伯文的harhara(disturb)有關,故是指令人不開心的思想;
5 Young, 99; 「懼怕」和「驚惶」在原文都是Pael
Imperfect,二者平行。
6 J.T. Milik, Ten Years of Discovery in
the Wilderness of Judea(S.C.M., 1959), 36-37; 敘利亞文舊約聖經(Peshitta)也把這字譯作「魔術師」(Magi)。
7 「伯提沙撒」的「伯」(Bel)是巴比倫一位神的名字;
8 Montgomery(225)指出#lo{hi^m是「上帝」而不是巴比倫的神;Young(99)也同意這看法;Leupold(176)卻認為王既是一個多神主義者,這裏祇不過是把上帝當作多神中之一位;
9 這是以賽亞常用的"以色列的聖者"之真義,祂的純潔和以色列人的罪惡成了鮮明的對比(賽三十11)。
10 Young(99)稱之為"divine"
11 西頓王以斯瑪魯沙二世(Eshmunazar Ⅱ)的碑文,第九行和第二十二行都用"the
holy gods", G. Cooke, A Text Book of North Semitic Inscriptions(Oxford,
1903), 30-31.
12 R. Koch,"Spirit" Sacramentum
Verbi 3:869-877; S. Moscati,"The Wind in Biblical and Phoenician
Cosmogony" JBL 66: 305-310; G.S. Whitlock,"Structure of
Personality in Hebrew Psychology"Interpretation 14: 3-13.
13 IBD, 1479.
14 Young, 100; Leupold(178)把「術士的領袖」譯作「學者的領袖」,藉此避免人誤會但以理像其他法師一樣占卜相運。
15 Lacocque引用\cs15Saady Gaon的話:「雖然他知道但以理可以幫助他,但他仍想先求自己人援助,逼不得已才找但以理」;Lacocque,76. Wood(54)認為但以理遲出現,是神告訴他遲去,為顯出其他人無用;這是沒有根據。
16 這是 Montgomery 的建議,把 h]#zive^("異象")改作 h]#zi^("這是");Montgomery
226-228; Hartman, 169, n.(a)
17 Porteous, 68; 有關夢中常見"樹"的心理學,參Baldwin
111; 她引用Joseph I. Henderson在C.G. Jung編輯Man and His Symbols(153)所說的話:「夢中所見的樹象徵人心理的成長」。Haevernick指出東方人喜歡用樹來比喻國家或英雄的興衰;Young, 101.
18 Leupold, 178; 這說法有下文「凡有血氣的,都從這樹得食」支持。
19 Young, 102.
20 這包括了以諾書(Books of Enoch),禧年書(The Book
of Jubilees),十二列祖遺訓(The Testaments of The Twelve Patriarchs);參謝友王,兩約中間史略464-465;
Lacocque, 78.
21 我們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裏的「守望的聖者」乃是道成肉身以前的主耶穌;這說法有兩個須待證實的假設:第一,「守望的聖者」相等於"耶和華的使者;第二,「耶和華的使者」乃是主耶穌在舊約時代的彰顯;認為這聖者是主耶穌的學者包括L`Empereur(1633), d~Envieu(Le Livre du Prophete Daniel 1888-1891), 388.
22 Montgomery, 233; Leupold, 183; Hartman,
172.
23 "impersonal use of the verbs";
Young, 104; Lacocque, 79.
24 Bevan, 91.
25 這是 Young(104)引用Keil的說法;比較賽六13.
26 Hengstenberg(1831); Kliefoth(1868);
Knabenbauer(1891)都持這樣的看法;
27 Rabbi Rashi; Marti(1901); Torrey(1909); 支持這說法;Montgomery(233)也同意。
28 Young(104)根據Bevan, Keil而下的結論;Leupold(184)也採納這結論;參Unger,
1627.
29 Hartman, 176.
30 Baldwin(112)採納第二種的解釋。
31 「心」的字根之意思是「中央」、「中心」(Centre),IBD, 625.
32 參F. Banmga/rtel, J.
Behm, TDNT Ⅲ 605-613. 英文聖經把"心"多作Mind,這更能表達出原意。
33 「因為他的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這節經文是近代輔導學一個重要大前提:一個人怎樣看自己,他就是怎樣的一個人(參William James 的名言:Man is what he thinks he is)。有關希伯來的人觀,比較詳盡的著作有H.W. Wolff, Anthrop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Fortress,
1974).
34 Ginsberg(1)指出「期」`iddan與希臘文Chronos相等,可指「期」或「年」。猶太拉比(如Rashi, Ibn
Ezra)和約瑟夫(Antiquities X.10:6)也相信這裏的「七期」是「七年」。Young(105)卻反對這看法。
35 聖經常指出神升高那些卑微的人(撒上二8;詩一一三7;路一52)。
36 按常理來說,樹葉先凋謝才會跌落,此處卻是同時期發生,強調事情來得突然和迅速;
37 銅、鐵兩種金屬也是第二章大像身體的金屬。
38 參BHS的排列。
40 Walvoord, 101;
41 蘇佐揚 52.
42 Keil, 138.
(三)尼布甲尼撒的夢之解釋(四19-27)
19於是稱為伯提沙撒的但以理、驚訝片時、心意驚惶。王說、伯提沙撒阿、不要因夢和夢的講解驚惶。伯提沙撒回答說、我主阿、願這夢歸與恨惡你的人、講解歸與你的敵人。
20你所見的樹漸長、而且堅固、高得頂天、從地極都能看見、
21葉子華美、果子甚多、可作眾生的食物、田野的走獸、住在其下、天空的飛鳥、宿在枝上‧
22王阿、這漸長又堅固的樹就是你、你的威勢漸長及天、你的權柄管到地極‧
23王既看見一位守望的聖者從天而降、說、將這樹砍伐毀壞、樹𣻗卻要留在地內、用鐵圈如銅圈箍住、在田野的青草中、讓天露滴濕、使他與地上的獸一同喫草、直到經過七期。
24王阿、講解就是這樣‧臨到我主我王的事、是出於至高者的命‧
25你必被趕出離開世人、與野地的獸同居、喫草如牛、被天露滴濕、且要經過七期。等你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
26守望者既吩咐存留樹𣻗、等你知道諸天掌權、以後你的國必定歸你‧
27王阿、求你悅納我的諫言、以施行公義斷絕罪過、以憐憫窮人除掉罪孽、或者你的平安可以延長。
19.「驚訝片時,心意驚惶」:「驚訝」原指「站凓不動」,43手足無措,此處卻有「尷尬」的含意;但以理知道這夢對於王來說是個凶兆,於他不利,故感到難以啟齒。「驚惶」是煩躁不安,導致臉上露出憂戚的表情。
這兩句話表明但以理和王的感情不錯,故他為王將遭遇的刑罰和痛苦感到難過。
「不要因夢和夢的講解驚惶」:王十分體諒但以理的苦衷,且安慰他,叫他大可放膽直言不諱,不必煩躁不安。這兩句話也表現出王對但以理的呵護與欣賞(9節),以及王的禮貌。44王隨凓年紀漸長,性格也變得較溫和;故此,他在本章並沒有如第二章一般,下令滅盡不能解夢的哲士。
「願這夢歸與恨惡你的人,講解歸與你的敵人」:45這兩句話有如希伯來詩歌的同義平衡,意思相等。但以理有禮貌地回答,盼望夢是向王的敵人而發的,暗示夢的內容並不吉利,也反映但以理對王的敬重,希望王可以逃過厄運(27節表明王尚有避過厄運的機會)。
22.「就是你」:這三個字叫人想起先知拿單對大却的斥責:「你就是那人」(撒下十二7),也與二章卅八節的「你就是那金頭」彼此回應。
但以理在宣告「那棵樹就是你」之前,祇是重複夢的內容好的一面,例如王的偉大、權力、統治多民等。當他指出王就是那棵樹之後,就由積極進入消極,複述夢不好的一面,就是有關審判的預言。他這方面的複述卻十分精簡,旋即轉去解夢。
25.「與野地的獸同居,喫草如牛」:他失去理智,變成一個人身獸心的動物;但他卻受到保護,可以與其他野獸同居而相安無事(他在這方面比那被鬼附凓得不到平安的人優勝,可五1-20)。
26.「諸天掌權」:舊約聖經祇有此處用「天」代表上帝,祂是坐在天上的至高者(24節)。46
「你的國必定歸你」:正如樹的殘幹被金屬圈箍住,尼布甲尼撒的王位也受保障,他雖暫失王位,卻終必得回。
27.「我的諫言」:大却作王時,先知拿單曾經因大却犯罪勸諫他;但以理也同樣勸諫尼布甲尼撒(雖然王只要求他解夢)。所謂忠言逆耳、良藥苦口,向掌權者進諫自然是吃力不討好的事;但是,上帝的僕人責無旁貸,必須忠於神的託付勇敢地說出應說的話。
「施行公義斷絕罪過,以憐憫窮人除掉罪孽」:「施行公義」與「憐憫窮人」相應,「施行公義」是盡力行善,即一切正義的事,特別是賙濟窮困者;正如主自己對年輕的財主要求:「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可十21);在約帕的多加也是「廣行善事,多施賙濟」(徒九36);哥尼流同樣是「多多賙濟百姓」(徒十2)。無可否認,行善幫助有需要的人是優良的美德。
為甚麼施行公義,賙濟窮人可以斷絕罪過、47除掉罪孽?這豈不是改教時代天主教會所偏重的教義嗎?第一,經文的本意是:「王啊,請聽我的勸告;要秉公行義,擺脫犯罪的行為,要憐憫窮人,除掉罪孽。」故此,「斷絕罪過,除掉罪孽」的重點乃是:悔改不再犯罪作惡。這是消極的方面,而積極方面就是要行善和幫助窮人。48第二,有一件事我們不能忽視,尼布甲尼撒不是一個信奉耶和華的人;故能行善除罪已算是義人(詩卅七21,一一二4)。基督徒當然不能靠善行而得救稱義,但善行卻是一個得救稱義的基督徒應有的表現(雅二17-26)。第三,但以理並沒有說:「行善可以得救」,祇是指出如果王願意這樣做,他的「平安可延長」。
「或者你的平安可延長」:舊約有關審判的預言多是帶有條件的,49如果犯罪者能夠痛改前非,預告的審判也隨而改變;譬如約拿的預言:「四十日內尼尼微城必傾覆」(拿三10),其背後暗藏凓一個條件。那就是:「如果尼尼微城的人四十日內不悔改,城就必傾覆」。故此,當尼尼微城的人悔改,神也改變初衷不降下刑罰(參結十八27-28和希西家王的經歷,王下二1-5)。50楊以德卻認為這裏的「平安可以延長」乃指王在未受刑罰(未發瘋)之前,可以享受更長時間的富貴和安穩(即是比29節的「十二個月」之後更長的時間才會瘋狂)。51另一種解釋卻認為這裏的「平安可以延長」是指王失去理智以後,如果他悔改,不犯罪而行善,則可以復得聰明,祇是若不繼續棄惡行善,則會再次失去理智,沒有平安。52這種說法不如第一和第二種來得合理。
本段先記下解夢的前奏曲(19節),但以理因要宣佈有關王的噩訊而感到焦急不安,王反過來安慰但以理,叫他只管直言。但以理只好先表達他的心願,希望夢的內容應驗在王的仇敵身上。
但以理跟凓解夢,並且向王指出王就是那棵日益長高而又繁茂的樹(20-22節),有無數的國民依靠他的供養與保護,但王卻要受刑罰,將會神經失常,被逐離人浛,與野獸同住;王且要像牛一樣吃草,在野地棲身,被露水滴濕(23-25節)。但是,王受刑罰祇是一般時間,他會像樹的餘幹重新發芽生長,再度作王(26節)。
最後,但以理勸諫王悔改,不再犯罪,廣行善事,希望所預言的厄運延遲降臨在他的身上(27節)。
王明顯地沒有接受勸諫;不久,他就經歷那可怕的刑罰。
這一段刻劃出但以理過人的膽色;雖然他為王擔憂,卻毫不畏懼地把不利於王的解釋陳述出來;53且大膽勸諫王止惡行善。54
43 耶柔米譯作"silent",形容但以理在默禱;Jerome,
50.
44 Jephet曾形容尼布甲尼撒這兩句說話「有教養和有禮貌」(an expression of civility and courtesy I.A. Jephet, Commentary on
Daniel(ed.)D.S. Margoliouth(Oxoniensia, 1889), 為 Montgomery(238)引用。
45 Leupold(190)依據Kliefoth的註釋(T. Kliefoth, Das Buch Daniel,1868)把這兩句話解作:「這夢是恨惡你的人所喜歡,講解是你敵人所想望的」,藉此避免讀者覺得但以理不夠仁愛;這做法不需要,詩篇裏豈不是充滿了不相同的話嗎(參詩九十九22-28)?
47 「斷絕」被思高翻作「賠補」,這是根據七十士譯本而得的譯法,「斷絕」(p$ruq)原指「擺脫」、「分離」(參創廿七40;出卅二2)。一個信服上帝的人,可以擺脫罪惡的捆綁,經歷真自由(約八32)。
49 條件式的預言(Conditional Prediction), Unger,
1628; Ford, 119.
50 耶十八7-8把這理論闡釋清楚。
51 Young, 108-109.
52 Hartman, 177.
53 胡里昂(55)認為巴比倫的哲士其實明白夢的意思,卻不敢向王講解,免致激起王怒,自己性命不保。
54 但以理對王不但有關懷,也能誠實地講出王所不喜歡聽的說話,這是每一個輔導員應有的態度,對受導者一方面有關心,也因為有愛心而敢直言。
(四)尼布甲尼撒的夢之應驗(四28-33)
28這事都臨到尼布甲尼撒王。
29過了十二個月、他遊行在巴比倫王宮裏、〔原文作上〕
30他說、這大巴比倫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為京都、要顯我威嚴的榮耀麼。
31這話在王口中尚未說完、有聲音從天降下、說、尼布甲尼撒王阿、有話對你說、你的國位離開你了‧
32你必被趕出離開世人、與野地的獸同居、喫草如牛、且要經過七期‧等你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
33當時這話就應驗在尼布甲尼撒的身上、他被趕出離開世人、喫草如牛、身被天露滴濕、頭髮長長、好像鷹毛、指甲長長、如同鳥爪。
29.「他遊行在巴比倫王宮裏」:在王宮的屋頂上散步(撒下十一2);55他向四周觀望,所見的就是他建設的大巴比倫城。
30.「大巴比倫」:指巴比倫城;「巴比倫」的意思是「神明的城門」,56這城是寧錄創建的(創十10),建築日期不得而知。主前六二六年,尼布甲尼撒的父親從亞述國奪得巴比倫城,再由尼布甲尼撒大興土木,使它成為中東當時最宏偉壯觀的城市;城內的空中花園是世界七大奇景之一、57巴比倫城牆高三五○呎,厚八十七呎,六排戰車可以在其上並駕齊驅。
「用大能大力建為京都」:尼布甲尼撒曾提及他怎樣建造修葺巴比倫城,包括城中十五座廟宇,以及那雙層的城牆,和雄偉的皇宮。58「大能大力」:原作「我能力的權勢」,與下句「我威嚴的榮耀」相應,反映出尼布甲尼撒的自負。他強調「我的權勢」與「我的榮耀」,竟忘記了人一切的能力權勢都是上帝所賜的,因為能力本屬乎祂(二20);他更忽略了人最高的目的乃是榮耀神,而不是炫耀自己。59
31.「你的國位離開你了」:直譯為「你的王國從你身上走開」;他素來以為巴比倫國是他親手闖出來的事業,是一個永遠屬於他的江山,現在這要被奪走,不再是他的了。
33.「頭髮長長……指甲長長」:這是但以理講解中沒有提及的;這幾句話襯托出尼布甲尼撒不但有一個「獸心」(16節),外貌也彷若野獸。60有學者建議把「鷹」與「鳥」互掉,即他的頭髮恰如鳥毛,指甲彷若鷹爪;無疑地,這是一個更生動的描寫,但沒有任何聖經古卷支持此建議。61
本段記錄尼布甲尼撒的夢應驗。正如但以理所預言,上帝願意給王一段時間去悔改,故此,十二個月過去了,王的夢才應驗在他的身上。62
王聽完但以理的講解和勸諫,並沒有悔改之意,反而口出狂言,誇耀自己的成就和力量;他還未學到那寶貴的功課,就是上帝才是真正的掌權者,祂把王位賜給尼布甲尼撒;同樣地,祂也可以把王位收回。
王因自己的驕傲遭受刑罰,他的一舉一動和外表都變得與禽獸無異,而被趕出去與野獸一起生活。
王所做的夢題及「樹」和「獸」,這叫人想起創世記所記載上帝造人,以及人因吃分別善惡樹而犯罪的經過。人本與禽獸一樣,皆是受造之物,祇不過因人是按凓上帝的形像和樣式所造,再加上有「神的生氣吹在鼻孔裏」(創二7),故與禽獸截然不同;祇是當人離開了造物主,就與禽獸分別不大。63本章的尼布甲尼撒,以及伊甸園的亞當、夏娃都是因要與神同等,而被降為卑(以賽亞書第十四章的巴比倫王和以西結第廿八章的推羅王也是因此被降卑)。
55 Leupold, 198.
56 ba^b-ili, ba^b 是「城門」,ili 是「神明」。
58 參 Young(109)引用尼布甲尼撒在「東印度大樓的碑文」(East India
House Inscription)自己所說的話。
59 尼布甲尼撒建造宏偉的宮殿,為了榮耀自己,叫人稱讚和欽佩他;參Leupold(199)引自 J.
Meinhold, Das Buch Daniel(C.N. Beck, 1889).
60 古文獻如巴比倫的約伯(Babylonian Job)和亞希加的故事(Story of
Ahikar)有類似的描寫;Lacocque, 86.
61 Hartman, 173.
62 這有點像香港法律上的「緩刑」;一個人犯法,本該立時坐牢,但法官有權暫緩執行刑罰,當庭釋放犯人。如果犯人在指定的期間內再犯法,就要坐牢,刑期包括上次暫緩執行的刑罰,以及今次犯法應受的刑罰;Celia Hampton, Criminal Procedure(Sweet &
Maxwell,1982), 260-263, 361-362.
63 借用A. Cohen的說話:「人本身傾向做野獸」(turn
towards animalitz); Lacocque, 87. Paul Tournier, The Strong and the Weak(Highland
Books, 1963), 230-252對於人性這方面的傾向有清楚的闡釋。尼布甲尼撒的舉動仿如野獸,叫人聯想到第七章的四獸,參M. Hooker, The Son of Man in Mark(McGill, 1967), 15.
(五)尼布甲尼撒的通告之結束(四34-37)
34日子滿足、我尼布甲尼撒舉目望天、我的聰明復歸於我、我便稱頌至高者、讚美尊敬活到永遠的 神、他的權柄是永有的、他的國存到萬代。
35世上所有的居民、都算為虛無、在天上的萬軍、和世上的居民中、他都憑自己的意旨行事‧無人能攔住他手、或問他說、你作甚麼呢。
36那時我的聰明復歸於我、為我國的榮耀威嚴和光耀、也都復歸於我、並且我的謀士和大臣、也來朝見我‧我又得堅立在國位上、至大的權柄加增於我‧
37現在我尼布甲尼撒讚美尊崇恭敬天上的王、因為他所作的全都誠實、他所行的也都公平‧那行動驕傲的、他能降為卑。
34.「舉目望天」:他得回了人的靈性,承認在天上的上帝是他權力的源頭,故舉目望天。根據詩一二三篇一至三節,「舉目望天」表示仰望上帝,等候祂施憐憫(比較詩一二一1)。64當他仰望上帝,神智就清醒過來,理智也恢復了。
「我的聰明復歸於我」:指屬靈的透視,而卅六節的「我的聰明復歸於我」是指該節下文的「榮耀、威嚴和光耀」。65
「活到永遠的上帝」:根據巴比倫的神話,他們所敬拜的神每年要死一次,到新年又再復生;聖經強調上帝是永遠活凓,絕不會死亡(參創廿一33)。66啟示錄常用「活到永永遠遠」來描述基督(啟一18,四9,五13,十五7)。
35.「虛無」:微不足道,沒有甚麼份量或價值(賽四十17);人不能與上帝相比,更不可以限制祂的工作。
「在天上的萬軍」:耶和華在天上和地下作王,祂憑公義刑罰天上的使者和地上的君王(賽廿四21)。
「攔住他的手」:直譯是「打他的手」,指父親刑罰孩子,打他的手,後用來比喻刑罰和責萡;亞蘭文的舊約聖經和猶太人的他珥目卻用此句象徵「干涉」或「攔阻」,變成了法律上一句術語。67
37.「尊崇恭敬天上的王」:王有沒有真心悔改呢?有學者認為他沒有徹底改過,真正認識上帝;68但也有學者指出他真心相信敬拜上帝。69無疑,他對上帝的認識逐步加深(比較二47,三28;和本章34-35節);他現在知道:第一,上帝是至高的、永遠活凓的(34節上)。第二,上帝是真正的掌權者(34節下)。第三,上帝憑自己的旨意行事,沒有可以干預或攔阻(35節)。第四,上帝所作的都是誠實和公平(37節上)。第五,上帝使驕傲的降卑(37節下)。本章一至二節亦反映出他對上帝的認識與接受。
本段記載了尼布甲尼撒因為謙卑而疾病痊癒,神智清醒。「信心」導致「智慧」是猶太人思想的一個重點,王先對上帝有信心,就因此得凓真智慧。他以前祇看見自己的權勢和威武,現在他在神面前謙卑,才看見真正偉大的乃是上帝自己。他用短短的幾句話把上帝多種重要的屬性(例如祂的永活、祂的能力、祂的主權、祂的公平)精簡地勾劃出來。
尼布甲尼撒受了刑罰之後,才真正認識上帝;上帝管教祂的兒女,豈不叫他們得益更大。難怪希伯來書的作者說:「我兒,你不可輕看主的管教」(來十二5)。
65 Montgomery, 245; Young, 113.
66 參D.A.
67 Montgomery, 248.
68 加爾文、蓋爾(Keil)、貝斯(Pusey);恆斯坦堡(Hengstenberg
)。
69 Young 114; 胡里昂59.
總結
Ⅰ 本章的鑰節是「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17、25、32)。故此,威武如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也在上帝的掌管之下,當他自高自大,就遭上帝刑罰,被降為卑。
對於被擄至巴比倫的猶太人來說,這是一個安慰的信息,因為他們所事奉的上帝原來是宇宙的統治者,巴比倫王在祂面前也是微不足道,故他們雖在異邦仍可信靠和忠心於祂。
因為他們的上帝統治世界,故敬拜祂的人(但以理)得凓真智慧,超越巴比倫的一切哲士。
Ⅱ 本章不但強調上帝的權柄和能力,也指出上帝的慈愛和恩典。驕傲的尼布甲尼撒在受刑罰之前,上帝藉但以理勸他悔改,且給他一年的期限;然而他沒有像尼尼微王一聽見約拿的宣告,便立刻悔改(拿三6-9),故要遭受刑罰。雖然如此,當他一有悔意,願意仰望上帝,上帝就立刻施恩,讓他恢復理智,重登王位,且對上帝有更深的認識。上帝的管教是祂施恩的渠道。
Ⅲ 巴比倫在聖經中常象徵與神敵對的勢力,啟示錄指出巴比倫大城最終要傾倒(啟十八20);歷代有無數的人(包括基督徒在內)。都像巴比倫一樣與神為敵,他們好像尼布甲尼撒,祇看見自己的成就而忘記了賜恩典的上帝;有時甚至以為成就便是象徵了神喜悅的記號,不知不覺陷入虛假的安全感,不再面對自己的本相。70
尼布甲尼撒因為「安居平順」(四4),就驕傲自誇,那個無知的財主也因為自己財雄勢大,便叫自己的靈魂「安安逸逸的喫喝快樂」(路十二20);當我們平安穩妥之際、需要格外留神,不可忘記一切的好處都源於神,如果我們驕傲,必降為卑。
偉大的救主耶穌基督與擁有權勢的尼布甲尼撒成了強烈的對比;正如保羅指出:主耶穌本有上帝的形像,卻虛己取了奴僕的樣式,自己卑微,存心順服;故此,被上帝升為至高。
尼布甲尼撒蒙上帝恩待,得以擢升為中東的大王,他卻自負,視自己與神平等,甚至以為自己凌駕於神;結果,他被降為卑,與野獸同居。
「驕傲在敗壞之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十六18)。溫柔謙卑的人才是有福的,因他們必承受地土(太五5)。
Ⅳ 尼布甲尼撒究竟患了甚麼病?不少解經家認為他患了「獸性癲狂症」。71這是一種精神病,患病者幻想自己是一隻野獸,故要仿效野獸的生活,且一舉一動都與野獸無異。
故此,尼布甲尼撒是患了精神分裂症,而不是像俄利根所說是被鬼附凓。73有學者曾研究歷代不少這種幻想自己為野獸的病人,所得的結論乃是:尼布甲尼撒的疾病算是較輕的一種。74
有甚麼證據支持尼布甲尼撒確實有此瘋狂的表現呢?巴比倫的文獻沒有提及此事;這是可以解釋的,因為上古的文獻都不記載令
Ⅴ 由於死海古卷中有一份「拿波尼度的禱文」,而此禱文的內容又與尼布甲尼撒的經驗相似,故學者認為真正患病的是伯沙撒的父親拿波尼度,而不是尼布甲尼撒。76這種看法有商榷的餘地。
首先,讓我們看看這禱文的內容:「我拿波尼度患上了一種毒症,發炎共七年之久,我變得不像一個人;後來我向我的神承認我的罪,神賜給我一位猶太籍的驅魔人,他向我解釋我的病症,叫我把尊榮歸予至高神……」。77文件到此毀壞、沒有下文,但可以推想他後來按照這猶太人所說的方法去做,便得痊癒。
這禱文與但以理書四章的記錄有下列的差異:
(1)二者的名字不同,一為尼布甲尼撒,另一為拿波尼度,是兩個絕然不同的皇帝。(2)尼布甲尼撒所患的是精神分裂症,拿波尼度卻祇說「毒症」,78可能是痲瘋病,故皮膚發炎;而且他也沒有類似野獸的舉動。
(3)尼布甲尼撒在巴比倫患病,而拿波尼度禱文的前言清楚說明他是在他瑪城患病,且一直留在那裏。79
(4)尼布甲尼撒是向上帝獻上祈禱,而拿波尼度所祈求的是他敬拜的偶像。
(5)尼布甲尼撒得到但以理為他解夢,而拿波尼度卻沒有做夢得到啟示,幫助他的也祇是一位不知名的驅魔人。80
總括來說,學者們並沒有足夠的證據堅持但以理書四章的主角本是拿波尼度,而不是尼布甲尼撒;也不能說但以理書的記載是抄自拿波尼度的禱文。81
70 Wallace, 75.
71 醫學上稱為「狼狂病」(Lycaontropy)。
72 R.K. Harriso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Eerdmans, 1969), 1116-1117.
73
74 Ibid. 引自S. Baring-Gould, The Book of
Were-Wolves(London, 1865 ); 還有D.R. Burrell, "The Insane Kings of the Bible" Am. Journal of
Insanity(1894), 493-504.
75 這些作品包括主前三○○年的Megasthenes, 主前第二世紀的Abydenus, 主後三七至一○○年的約瑟夫(他引用主前第四世紀Berossus的話),還有主後二六五至三三九的Eusebius; 參Young, 110-112;
76
77 譯自J.T. Milik, Ten Years of Discovery in
the Wilderness of
78 巴比倫歷代志提到拿波尼度瘋狂;ANET, 314.
79 City of Teima, 是亞拉伯一個綠洲,拿波尼度常隱居在此地。
80 這些不同之處是Lacocque(74)引自A. Dupont-Sommer, Ecrits Esse*niens, 339.
──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