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經歷死而復活
讀經:
“約拿在魚腹中禱告耶和華他的神,說:‘我遭遇患難求告耶和華,你就應允我;從陰間的深處呼求,你就俯聽我的聲音。你將我投下深淵,就是海的深處;大水環繞我,你的波浪洪濤,都漫過我身。我說:我從你眼前雖被驅逐,我仍要仰望你的聖殿。諸水環繞我,幾乎淹沒我;深淵圍住我,海草纏繞我的頭。我下到山根,地的門將我水遠關住;耶和華我的神阿,你卻將我的性命從坑中救出來。我心在我裏面發昏的時候,我就想念耶和華;我的禱告進入你的聖殿,達到你的面前。那信奉虛無之神的人,離棄憐愛他們的主。但我必用感謝的聲音獻祭與你;我所許的願,我必償還。救恩出於耶和華。’耶和華吩咐魚,魚就把約拿吐在旱地上。”(拿二1-10)
今天,有的人上禱告山禱告,有的人關起門在內室禱告…人們在很多的場合中禱告。然而,神如何幫助我們、帶領我們,雕刻我們呢?
我們認為魚腹是不能禱告的地方,但是約拿在船上只能睡覺卻不能禱告,於是神讓他經歷死而復活,叫他被困在魚腹中,結果我們看到約拿不只禱告而且是從靈裏深處發出來的。
我們平常在聚會中禱告,往往十句有九句是講給別人聽的,讓人覺得我們多麼屬靈!禱告詞愈漂亮愈屬靈,難得有幾次是真的在神面前禱告。但是,在此我們看到約拿的禱告,是從靈裏深處發出來的禱告,是在魚腹中,一個令人難挨的禱告之地。
魚腹是最奇異的禱告地方,一個人如果願意讓神來製作與雕刻的話,神常常會把他帶進像魚腹這樣的環境裏,使他感覺己到了絕望的地步,如保羅所說的:“連活命的指望都沒了,固有死的判決在我身上。”那種感覺,就是神已經把你帶到絕望之地,覺得自己根本就是死囚,毫無再生的機會;但是保羅又說:“我們不靠自己,只靠那叫死人復活的神。”這就告訴我們,神曾把保羅放在魚腹裏。
所以萬一有一天,我們失業、失戀或失去很多的東西……,那時的感覺就好像有死的判決在身上一樣。神為什麼要這樣把我們帶到“盡頭”?其實,這盡頭就是“死”的代表,亦是絕望的意思,使我們不再靠自己,單單依靠叫死人復活的神。保羅說他曾救我們脫離極大的死亡,但是現在仍要救我們;這不只是過去從水死中拯救我們出來,他還要把我們放在死地。保羅又說:並且指望他將來還要救我們。保羅因此甘心為福音的緣故,天天被交於死地,忍受惡名和羞辱。
一個真正神的僕人,真正愛主跟隨主的人,必能從哥林多後書中有所領受,而得知保羅是怎樣的一個人?保羅是一個在魚腹中的人。許多時候,我們看到一棵樹很高很大,令你十分羡慕,但是看不到那棵樹的根,紮得到底有多深。保羅的秘訣在那裏呢?哥林多後書給我們看見保羅的特點就是:當他身上有死的判決,像死因一樣的時候,他知道一件事,叫他不依靠自己,而依靠叫死人復活的神。所以在這樣的情形下,約拿才有了第二章在魚腹中發出來的那段禱告。
【約拿禱告詞的特點】根據很多聖經學者推斷,約拿這段禱告不是一進魚腹裏就發展的,乃是在魚腹中將近三天三夜之後才作的。這篇禱告有兩個特點:第一是他的禱告裏沒有祈求,只有感謝。雖然在他的禱告詞中有出現“求告”兩個字:“我遭遇患難‘求告’耶和華,你就應允我。”然而這段話,與其說是禱告,不如說是述說神在那段時間為他所做的;那段時間乃是代表一段路程,而當他描述這段路程時,他回過頭想:他曾經祈求,神也答應了他。所以,在這段時間裏不是祈求,而是充滿了感謝。因為他曉得他的生命不會枯萎,而且不久之後必從神得著釋放。
所以同樣地,我們基督徒一定要有“死”的經歷,而這“死”並不是絕望,乃是通到生命的一道門。因此,什麼時候我們發現自己在魚腹裏,就應當感謝主,因為從約拿的經歷告訴我們:復活在望、榮耀在望、豐收也在望!後來神就吩咐魚把約拿吐在旱地上。
約拿禱告的第二個特點,是他的禱告詞都引用詩篇的話。第二章第2節引詩篇一二十1;第3節是引詩篇八十八6和四十二7;第4節引詩篇三十一22;第5節引詩篇六十九1;第6節引詩篇四十2;第7節引詩篇一四三4;第8節引詩篇三十一6;第9節引詩篇五十14,三8,一一六17-18。
【用神的話來禱告】許多時候我們不知怎麼禱告,但是感謝主!聖經有一條路,特別是約拿的故事,讓我們學習應該怎樣禱告。我們知道,人的話水遠趕不上神的話;很多人站在講臺上喜歡引用莎士比亞的話,喜歡引用名人的話,這都是很好的;但是遠不如神的話來得更美好。約拿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在危難中,那些禱告的詩篇不但成了他的禱告詞,也成了他的能力。所以,最好是把神的話豐豐富富藏在心裏而化為禱告,千萬不要認為這些話無關緊要,因為主耶穌常因著某人憑信心說了“一句話”就救了人。
所以我們不要說我們不禱告或不出聲音,主反正知道就可以了!不錯,神實在是知道的,然而我們不但要出聲禱告,而且禱告的話還非常要緊。我們來到主面前往往不曉得要講什麼話,若能找到合宜的話,就是找到了Rhema(生動而屬靈的話語),亦是找到了答案。
許多時候,我們的禱告只是報告或祈求,但約拿的禱告不是祈求也不是報告,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學習。我們要禱告到什麼地步為止呢?答案是要到“裏面通了”為止。裏面通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裏面出現或是有了神的話,可以不必再求下去,確信主耶穌必行“醫治”;而這“確信”往往是根據“一句話”而得。有一位弟兄生命垂危,一位姊妹禱告說:“在陰間裏沒有讚美。”結果就因著這句話,使那位弟兄轉危為安!所以我們要相信神的話,句句都是他所默示的,可以變成我們的禱告。
我常常建議新蒙恩的弟兄姊妹,最好把詩篇第一篇到一五十篇裏面禱告的話都找出來,並且盡力去背熟它們,一旦落入“魚腹”那種艱難的環境,不知如何禱告時,那詩篇的話將成了我們裏面的禱告,並且是很有膏油的。這實在是非常重要的一條禱告之路。
在巴西聖保羅市有一班基督徒,他們禱告的話都是運用聖經裏面的話,就像約拿在魚腹裏的禱告一樣。我相信這樣的實行方式,對年輕人應當有很大的幫助,但千萬不要把它變成機械式,乃要使之如同Rhema話語(生動活潑而屬靈的話語)存在心中,因為那是詩人在神面前傾心吐意所用的句子,是經過聖靈吹氣的,因此成了神的話,也是最好的話,就像金蘋果落在銀網裏一樣。
我們來到神面前,把經上的話化成禱告,不但自己得了幫助,並且會產生“深淵與深淵響應”的效果,很多的弟兄姊妹也得著幫助;因為那些禱告詞說到了他們的心靈深處。所以約拿書第二章讓我們學到很重要的功課,就是應該常用詩篇,或者神的話來禱告。這意思是說:平常就把那些話存在心裏,等到聖靈感動的時候,就會叫我們想起那些話,來抒發我們裏面的痛苦、悲哀、失望或沮喪的感覺;在那樣的情況中,那些話,不只是“話”或是“禱告”,也自然成為我們與神,或神與我們的“對話”了。所以那些話當然就像Rhema一樣,豐盛地充滿在我們的生命中,餵養我們,幫助我們,這是非常要緊的。
約拿的這段禱告,都是述說已經發生過的事:從他被拋到海中開始,一直到他被放在魚腹裏為止;他以禱告的方式並藉詩的體裁把那整個的過程描寫出來。他禱告神說:“我遭遇患難求告耶和華,你就應允我;從陰間的深處呼求,你就俯聽我的聲音。”在此,我們要看神是怎樣聽他禱告的,因為他這次的禱告跟從前不一樣。我們知道他被帶到陰間的深處,那當然就是死,神聽了他的禱告,然而卻把他從這種死帶到另一種死。這說法令人難以領會,但你再讀下去,就明白了。
【兩種死】這段經文在原文裏開了兩個“深處”(belly),或“肚腹”這字。陰間的深處在原文就是陰間的肚子。所以有一種死是在陰間的深處或者說是陰間的肚腹;還有一種死是指在魚的肚腹而說的。我們沒有想到有這兩種的“死”,而最令人害怕的“死”是陰間的肚腹,那種死真是絕望的死,完全無救了。然而當約拿落入這種情形的時候,他就禱告呼求;嚴格地說來,他這樣做是合乎神旨意的。至於經上所說:神帶領他的兒女經過“死”蔭的幽谷,那個死不是指陰間的水死,不是落在陰間的肚腹裏的死,乃是指著魚肚(belly)裏的死。
明白了“深處”、“肚腹”以後,我們再看約拿以下的禱告詞,它可分為兩段,第一段停留在第4節末了:仰望你的聖殿;第二段在第7節末了:進入你的聖殿,達到你的面前。第二段在原文意思是說我就想念耶和華,我的禱告進入你的聖殿,達到你的面前。所以理所當然的,這兩段都是用“聖殿”來做結束。因此我們可以明白約拿的這個經歷是怎樣的情形。第2節是個引言,告訴我們下面所要發生的問題是什麼,或者說約拿在形容他親身經歷的事,乃是從他被水手拋到海中開始敍述。他說是神將他投入深淵,就是海的深處,但我們知道明明是水手把他投到海裏的;因為那時約拿的感覺不認為是水手,而認定是神的手把他投到深淵裏。
【十字架的苦難】我們不要認為苦難就是十字架;不要說車子爆胎了,被開了罰單,或是被老師罰了,遇到一大堆不愉快的事…就稱之為背十字架;有時甚至被父親罵了一頓,就認為父親成了自己的十字架;這是很可笑的!
聖經上所說的十字架只有一個;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乃是基督的十字架。但是主說如果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背起他的十字架來。這樣說,基督的十字架又為什麼成了他(約拿或我們)的十字架呢?如果約拿只注意是水手把他丟入海裏,那叫做苦難,而不叫做十字架;但是當約拿從深處知道“神叫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時,他就不覺得是水手逼迫他,而覺得是神的手為著愛他的緣故而雕刻他,這樣才真正叫做基督的十字架,或是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基督。
約瑟明明是被他兄弟出賣到埃及去,然而他卻對兄弟們說:“你們不要自憂自恨,這是神差了我在你們以先來的,為要保全生命。”約瑟絕不可能那麼健忘,不記得哥哥們所給他那麼重大的打擊,但他知道那是神打發他們做的,不是他們賣他的。所以,什麼時候你覺得丈夫一直壓迫你,或者妻子羅嗉你,或者父母管束你太嚴苛…如果我們只覺得是受壓迫,只覺得是別人得罪自己,那麼,這不過是苦難,而不是十字架,也不叫魚腹。那什麼叫十字架呢?就是告訴自己萬事互相效力,所臨到的都是神所做的。
保羅寫信,沒有說他是尼祿王的囚犯,或說他是羅馬的囚犯。事實上,是尼祿王把他關在監牢裏的,但他卻說自己是為主耶穌基督被囚的。這非常要緊,他為我們解釋了十字架的定義。
如果你一直注意某某人逼迫你,其某人欺負你,其某人對付你、某某人對你耍手段,那你裏面一定很不平衡,必像野牛一樣亂竄而沒有安息。然而什麼時候我們能進到安息?就是我們與主同負一軛的時候。那時你會看見我們的主在地上的一生,只是受辱與迫害;工作沒有一點果效,傳福音也被人拒絕,自己人不接待他…就在那樣的時候,他竟然能說:“父啊!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他沒說為什麼這些人不接待我?所以十字架就是從神手裏接過他所量給我們的。這也叫“我們的十字架”。這是非常重要的點。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因為某人可恨,就說某人做了我的十字架;若是如此,你背的就不是十字架了!
有許多年長的告訴年輕的弟兄說:如果你要走到地毯的那一端,你要先準備好有一個將會在你旁邊嘮嘮叨叨幾十年的人,要好好考慮喲!在此,我要告訴你兩種對待另一半嘮叨的態度:一是真的一輩子老是被嘮叨而受苦;另一則是感謝神,為著神給你嘮叨的妻子而感謝,你要說我的另一半是更好的一半。所謂更好的一半就是神要帶她到成熟的階段,能與你同負一軛;換句話說,就是你與基督同軛。
約拿書二章3節說:“你將我投下深淵,就是海的深處;大海環繞我,你的波浪洪濤都漫過我身。”這句話是引用詩篇四十二7的話,講到“波浪洪濤都漫過我身”,很明顯是講到主耶穌釘十字架的光景。所以我們就被帶到一個經歷,好像主在十字架上的經歷,這才叫做十字架。十字架的目的是要結束我們這個人,把我們這個人帶到盡頭,就像約拿在二章4節所說的:我在你眼前雖被驅逐,我仍要仰望你的聖殿。
【主阿,我是被你驅逐的】這句話怎麼講呢?我們都記得明明是約拿自己驅逐自己,怎麼說是神驅逐他呢?這有一層很深的意思。許多時候,神行事常常照著我們的意思辦,照著我們的意思成全我們,然後在這件事上讓你好好學功課。就好像一個做女兒的,一面和她父親堅持要和某一人同負一軛;她父親把很多壞處分析給她聽了,但她還是非嫁不可。做父親的只得說“好吧!”雖然如此,並不代表父親心裏喜悅這樣做。約拿當初明明堅持自我放逐,神只好讓他得著想要得著的。結果在那般景況下,他會有所感觸地說:“我從‘你’跟前雖被驅逐…”。
人就是這樣矛盾,分明是被老闆炒魷魚了,但不說自己被“炒魷魚”,而寧可說“我不幹了”!兩句話其實是同樣一件事,然而有時我們為了保護自己,而先下手為強地說“我不幹了”來顧全自己的面子。就以約拿來說,他原是自我放逐的,但是當神成全他的意思時,他就真的吃到了“被驅逐”的果子。這就是約拿當時的感覺。
被驅逐的意思,嚴格說來就是死的意思。因為在聖經裏,死是與生命隔絕,與神隔絕。所以當約拿往下沉、被淹沒的時候,一面是死的經歷,另一面是死的感覺。那死的感覺是痛苦的感覺。為什麼?因為他原是一直活在生命的光中,一直瞻仰著神的榮臉。像這樣特別愛主、與主天天有甜美交通的人,如果真的從神眼前被驅逐的話,就沒有一種痛苦比這種痛苦還深。它真是難以形容,所以聖經喻之為“死”;那種感覺就像死一般。
然而,這死的感覺對這人來講卻是個拯救。有很多做父母的,平常和兒女問的交通很甜蜜;一旦兒女犯錯了,就不願看到他們,見面時一句話都不說。這對兒女來說比用鞭子打更難受。如果平時的愛是真實的,那種斷絕與兒女交通的關係,對他們真是最大最大的懲罰,使得很多做兒女的因為愛父母的緣故,寧可放棄罪而從路上轉回,這正是神給我們最大的拯救。所以當我們什麼時候背叛神、離棄神或是頂撞神,我們裏面一定有一種感覺,正像父母對兒女斷絕交通一樣,非常渴望恢復交通。
感謝主!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一切的罪,我們與他的交通也就恢復了。誠如大衛所說的,但願仍得著救恩之樂(詩五十一)。
【主阿,我仍仰望你的聖殿】約拿就是如此,當他背叛神而自我放逐時,還自以為非常英勇、非常有犧牲的精神,結果他嘗到了苦果,深深感到被驅逐的難過!雖然如此,他還是說:“我仍要仰望你的聖殿。”這就像彼得一樣,三次不認主而失敗了,但他仍然看著主的臉;否則,當主耶穌後來看他的時候,彼得根本就不可能看見主。所以求主憐憫我們,讓我們明白約拿的心態,雖然他失敗了、他軟弱了,並知道與神隔絕被驅逐了,但他說我仍要仰望你的聖殿。那種渴望比從前更深,因為沒有失去神的同在就不知道那是何等可憐;沒有失去神的同在就不知道那是何等難忍。如果從來沒有經歷與主的交通,就不知道與主交通的甜蜜。如果你不覺得與父母的交通很寶貴,你可以離家出走,使父親管不到你,而感到更清靜;真的這樣的話,那就沒希望了。感謝主!約拿是合神心意的,因此我們看見他能有這樣的禱告。
以上我們所看的,是約拿死而復活經歷中的第一段,結束於“仰望你的‘聖殿’”;在他往下沉澱的情形下,他仍仰望神的聖殿。他說諸水環繞我,幾乎淹沒我,海草纏繞我的頭,因此我們相信他當時一定是暈頭轉向,危急萬分。然後他又繼續說:我下到山根,地的門將我水遠關住。這很明顯證明他一直往下沉,最後“幾乎”到達山根。陰間在什麼地方呢?根據猶太的遺傳或是舊約的領會,陰間乃是在海底下,就是在滄海和地底下;所以如果你己摸到山根而且到地的門,你就得要被它水遠關住了;換句話說,快要接近“死”了,也等於接近陰間肚腹裏了。這種死就真是絕望的死。
【死裏復活】以下我們就要說到約拿死而復活經歷的第二段。這一段開始於第5節“諸水環繞我…”到第7節“我的禱告進入你的聖殿”。感謝神,約拿經過禱告呼求,神救拔了他,因此他在繼續的禱告中感謝神說:你卻將我的生命從坑中救出來。這是什麼意思?是告訴我們:根據神的旨意,他絕沒有要一個基督徒死在陰間的肚腹裏,因為那一進去就不能出來了。神給我們死而復活的經歷,那個死不是陰間肚腹裏的死,乃是“在魚腹中的死”,也就是說,性命從坑中被救出來放在魚腹裏。
魚腹的死和陰間的死有所不同。陰間肚腹的死是完全的絕望;而在魚腹中的死則表示神已經把人放在復活的根基上,只不過再等三天三夜,就要把他從其中釋放出來。也就是我們與主同死同復活的那個“死”。所以,神在我們身上所做的,不是毀壞的工作,不是糟蹋的工作,不是叫我們枯萎……每一次神把我們帶到死地,就是復活在望之際;沒有一次不是這樣的。苦難有兩種:一是絕望的;一是有如婦女產難的痛苦。後者是有盼望的,因為就將有一個新生命來到人間。所以魚腹的死可以用產難為代表,其結果乃是“生命”。因此,這個死,實在說來乃是生命之門,至終帶我們進入復活。
我永遠不會忘記四、五年前,我患眼病。那時我的視力日漸微弱,終至全然看不見的地步。但有事必須到洛杉磯、三藩市一帶,也不知一路上是怎麼走的,因為根本看不見馬路。用餐時,竟把桌上擺的餐巾當做鰻頭,拿起來就吃。直到要開刀時才得到神話語的安慰。他是用以斯帖記第九章。當時仇敵的詭計是要把
我在那段很長很長黑暗的日子裏,常聽人唱一首“明天會更好”的歌。我不知道那首歌的作者的靈感從那裏來的,但當時對我而言,只感覺義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愈照愈明,這歌聲幫助我很多。那時我對外面的感覺愈來愈昏暗,對這世界不存有多少希望;然而我裏面卻很平安,主使我好像經過
【禱告進入神的殿】所以,如果有一天,神讓他進入一種感覺,好像死一般,你不要被仇敵欺騙了,我們不是下到山根,不是被關在陰間肚腹裏;我們乃是根據禱告,也因著神的旨意,而被放在魚腹裏。那是“有福的死”。亦即人被帶到盡頭,然後叫基督住在我們裏面,而有了復活的生命。因為神是叫死人復活的神;所復活的已經不是過去的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這正是神給約拿最好的功課。
如果一個基督徒希望能夠有效的事奉主,被主大大的使用,在他身上必須有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不再有自己,只有基督。因此,他能與基督同軛,經歷與主同死、同復活。這整個經歷,就是約拿書第二章第2節至第6節所禱告的。
神真的聽了這禱告,把約拿放在魚腹裏,他接著又說:我心在我裏面發昏的時候,我就想念耶和華;我的禱告進入你的聖殿。這和前段不一樣,因為神已經聽了他的禱告,並知道禱告已經進入他的聖殿,達到他前面。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已經被放在魚腹裏,己在“復活”的根基上,這就證明神聽了他的禱告。所以,我們向神最偉大的禱告,就是被神放在魚腹裏,亦即放在復活的根基上。這一方面顯明了我們得救的地位;一方面更讓我們認識神的確做這樣的工作。
【壓制良心的虛無】約拿接著在第二章第8節說:“那信奉虛無之神的人,離棄憐愛他們的主。”這句話在翻譯上有困難。照我所知道的翻譯,應是“那相信虛無之神的人,放棄他們所當得的憐憫。”很多讀聖經的人告訴我們,這一句話的應用甚為廣泛,特別是用在偶像上。所以這句話中間加了“之神”這兩字,很顯然是指著偶像說的。
但是加爾文告訴我們,這節經文的應用應該更廣一點,但在此處是有其特別的用意,就是專指約拿而說的。當約拿真的經歷死而復活以後,他得了教訓,也就是他的結論——“那相信虛無的人離棄憐愛他們的主”或者“那相信虛無的人放棄他們所當得的憐憫”。按加爾文說到這裏所謂的“虛無”,原文的意思是指“在心思裏所有的幻想和所有的發明”說的。而這幻想和所有的發明是讓人自己安慰自己、自己欺騙自己,或者說用這些東西催眠自己。這就給我們看到約拿的癥結所在;他原先那不聽神旨意的最高尚原因,原是虛無的,乃是他自己發明出來的感覺;沒有一個人可以憑著任何的理由來頂撞神、離開神、背叛神…他現在明白了。所以,這是他所學到極為深遂的功課。
許多時候,我們良心不平安,覺得沒有與神同在,違反了神的旨意,我們就用自己發明的“虛無聲音”把良心的感覺壓下去。現在約拿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因此說相信虛無的人放棄了所當得的憐憫。這話一點都沒有錯。這個功課真是他經過死而復活並與主同軛才學到的。這實在非常寶貴。然而,這並不是整個禱告的結束,整個禱告的高潮乃是在第9節:“我必用感謝的心獻祭與你,我所許的願我必償還。”這和第一章是相對的。這裏的祭很特別,是用什麼來做“祭”呢?他不是用牛和羊來做祭牲,乃是用感謝的心獻祭與神。
【以感謝讚美為祭獻上】我們常覺得只要身上受傷了,就表示有所犧牲,即為獻祭。但讚美的祭是更深的。你的傷使你身心痛苦,但在心靈深處若仍能把感謝歸給主,說:“神阿!你沒有做錯;神阿!你把我放在魚腹裏,你做得對。”這就叫讚美的祭,它才是最深的禱告。什麼時候我們能為那逼迫自己的人感謝主,為著為難我們的父母感謝主,心雖傷痛,但在深處仍能把感謝獻給他,這就是感謝和讚美的祭。很多人懂得讚美,但是不懂得讚美神;約拿作了我們很好的榜樣。接著他禱告說:“我所許的願我必償還。”約拿曾經許過什麼願我們不知道。但在後面他往尼尼微去,我們可揣知他的願是什麼——“主阿,無論怎樣,我願意順服你、跟隨你。”這大概是他許過的願。我們基督徒也當常常向主許願,告訴神願意把目己的一生全然奉獻給他。
【救恩出於耶和華】最後有一個很重要的宣告,就是“救恩出於耶和華”。這裏的救恩不是普通的救恩,是救恩的加重語氣。原文裏的救恩是“約書亞”,意即耶和華是我的救主。如果將新舊約連在一起,約拿雖然是舊約的人,但他深具前瞻性,給人看到基督的十字架。救恩在原文是含有“全能”的意思,所以,這句話表示帶著能力的救恩,希伯來文約書亞與希臘文的耶穌,其發音、字形都是很接近的。由此告訴我們,今天之所以有此境遇,都是主為我們成就的救恩,使我們能夠同負一軛,與主同死同復活。這才是救恩的全部。救恩不只給我們看見十字架的救贖,也讓我們看見十字架的交托,乃是藉著十字架的交通,我們的神把他更多的性情,組織在我們身上。然後我們能宣告說:救恩是出於耶和華。意思是說我們真的蒙了拯救。耶和華於是吩咐魚,魚就把約拿吐在旱地上。果然,我們看見約拿不只從死裏經過,而且從死裏出來。這就是死而復活的經歷。
——陳希曾《與主同軛》